汉字汉语基础(北师大精品课程)02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汉字汉语基础(北师大精品课程)0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形声:

殷商的甲骨文不仅具备了为后世所沿用的多种造方法,也有了较为明确的造字条例,而且还初步形成了以独体初文为基本构件、以不同的造字方法为理据、以不同的组合方式为区别的汉字构形系统。这个构形系统为后世汉字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殷商甲骨文毕竟还处于汉字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因此它具有明显的早期汉字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

㈠、相当多的字还保留着明显的象形性。早期的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画成其物”的象形字,尽管经过了高度的概括和抽象,成为了记录语言的特殊符号,已与图画有了本质的不同,但是物象(所指事物外观的大致形象)依然存在,有时为着增强作为文字符号的区别度,其物象的特征还着意地加以突出。比如 (豕)与 (犬),着意突出尾巴下垂与上翘的不同; (牛)与 (羊),?着意突出犄角上直与下曲的差异; (象)与 (马),则着意分别突出其所特有的长鼻和长鬃。当这些象形字作为基础构件与另外的构件组合成新字时,它们的象形特征也同时带入了新的字中,比如 (臭)、 (牧)、 (为)等等,这就使得许多为抽象概念所造的、原本无形可象的字也带有了浓厚的象形色彩。

㈡、许多字尚未定型,异构字根多。甲骨文还很不规范,字的构形与书写带有相当大的任意性,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象形字可有取象视角的不同和绘形笔划多少的差异,例如“龟”有 与 之异、“虎”有 与 之别;②有的字可以反正无别或顺序无别,例如“人”可写作 或 ,“至”可写作 或 ,“五”可写作 或 ;③在复形(合体)字中,有的构件位置可以移动,例如“好”可写成 或 、“物”可写成 或 ;

13

④因基本构件所表示的事物类属相同或相通,在某些字中可以变换使用,例如“奚”可写作 (从大)或 (从女)、 (从人),“牧”可写作 或 ;⑤有的字可增加形符或声符,例如“ ”作 也作 ,“凤”(借为风)作 也作 ;⑥字有繁体和简体,例如甲子的“子”作 也作 ,“河”作 也作 。这些现象说明,殷商甲骨文时代的汉字构形还处于比较自由、活跃的阶段,异体众多,繁简并用,固然为我们今天的识读带来困难,但这种种字样也为后来汉字的逐步定型提供了优化选择的条件。 ㈢、合文多。所谓合文也叫合书,就是把两个甚至三个字合拼写在一起只占一个字的位置,例如“祖乙”写作 ,“八十”写作 ,“十五伐”写作 。合文以对先祖先妣的称谓用得最多,其次是有关的数目字。孙海波的《甲骨文编》中列有合文371个。

㈣、有少数异字同形的现象。这里所说的异字同形,是指两个完全不同的字在构形上的混同,与字的假借与孳乳无关,比如“山”与“火”都写作 ,“甲”与“七”都写作 等。这大概是由于象形字所象之形本自形体相近,在高度抽象为线条构形的文字符号时,其形体一时难于区分的结果。这种不多见的现象与文字的本质是矛盾的,所以在汉字后来的发展进程中很快得到了纠正。

㈤、尚有大量不识之字。有的独体字或合体字中的构件,由于所象之形不明,或是所指之事不显,这些字自然难以辨认;有的合体字虽然构件明确,但很难判定它是会意合成还是会形合成、形义合成、抑或音义合成,因而也很难辨认出它是什么字。再加上这些字在已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出现的次数不多(有的仅一两见),语言环境又不完全,这就更加加深了考释的难度。因此,如何设法考释出这许多未识之字,仍是今后甲骨文研究中的一项基本任务。

二、两周金文和籀文

两周(这里指西周和春秋)时代的文字,从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资料看,以金文为最重要。

所谓金文,是指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上古称青铜为吉金,所以把这种铜器上的铭文叫作金文。由于钟和鼎在两周青铜器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因而过去也有人将金文称作钟鼎文。铸有铭文的先秦青铜器物历代都有所发现,累积至今,已达万件以上,其中大半当属两周之物。 在青铜器物上铸以文辞,始于商代,盛于两周,延续至秦汉。从宋代开始,即不断有人专门从事这种文字的收集和研究。下面我们着重谈谈两周金

14

文的情况。

两周时代在时间跨度上长达五百多年,从大量的材料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金文在这个时段上明显的发展和变化。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西周初期

西周初期的金文几乎完全沿袭商代晚期金文的风格。如果把这两个时期的铭文拓片混放在一起,单从文字的形态和行款章法上看,是很难找出它们的差异来的。这一时期的金文,其文字构形与殷商甲骨文大体上是一脉相承的,那些由“随体诘诎”的笔道所构成的象形字依然较多,其象形性仍旧较强。由于金文是用型范铸出来的,比较容易保留和体现出毛笔书写的点画形态,因而与甲骨文的刀刻效果有明显不同。西周初期金文与商代金文一样,字的笔画经常出现粗细变化,“并且还包含不少根本不能算作笔道的呈方、圆等形的团块”。以武王时代的著名《利簋》(图2)铭文为例,其中的“王”作 ,“征”作 ,“又”作 ,“金”作 等,最为典型。这种点画风格一直沿习到西周的中期。

这一时期在铭辞字数上一改商代不超过数十字的短铭习惯,出现了上百字以至数百字的长篇铭文,例如《大盂鼎》即有291字,?《小盂鼎》则达四百字左右(部分残 不能确数)。这种在青铜器物铸刻长铭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战国时代。

㈡、西周中后期

西周的中期和后期,是两周金文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古汉字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时期的金文与晚商和周初相比,有以下四个方面明显的变化。

首先,笔画趋向线条化、平直化,字的象形性显著降低。线条化指的是在一个字中笔画粗细悬殊的现象逐渐减少,粗笔变细,与其它笔画相均衡,同时又用线条取代那些呈方形或圆形的团块。例如“又”作 、“金”作 ,不再带有粗笔。平直化指的是原本为表现字形象形性而存留的许多曲折线条大都被拉直,比如“女”只作 ,先前作 的写法已极少出现。一些不相连的笔画被连成一线。随着书写的这种变化,原来象形性还比较强的那部分字也就逐渐失去象形的特征,越来越变得不象形了。从总体上看,文字的构形变得以横、竖、斜三种走向的笔画为主,较为疏朗明快,书写也较为便利了。试比较一下穆王时代的《大盂鼎》和恭王时代的《 盘》两篇铭文便可一目了然。当然,这种变化并未完全彻底,比如 (天)字上端的大圆块,直到西周末期还时有出现。

第二,文字构形向定型化方向发展。文字构形的定型化,是指在某一时

15

代某一种字体中,字形组合和书写体势具有相对固定的模式,也就是说一个字符只有一种标准的写法。直接影响构形的有诸多方面的因素:基本构件的数量以及各个构件的形态、所置方位、所取朝向等。只有这诸多方面都有了定准,文字的构形才有可能定型化。这一时期的金文在这些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明显进步:形旁之意相同或相通而混用的现象减少了,例如从“ ”与从“木”、从“女”与从“ ”不再经常混用;有更多基本构件的形态趋于固定,例如“水”和“雨”已固定作 和 ;某些构件在字中所处的位置已不再随意改变,例如从“彳”之字其“彳”已固定在字的左侧,从水之字其“水”已固定在字的左侧或下边;一些构件无论是单独成字还是处于合体字中,其朝向已多有定准,“反书”的现象大为减少,例如“方”,不管是独用还是作为字中构件,都只作“ ”而不再作“ ”。另外,异字同形和除数目字之外的合文现象已非常罕见。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金文是朝着定型化方向快速发展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异构依然不少,离真正的定型化还相距很远。

第三,在书写形式上越来越追求整齐美观。铜器上的铭文除了文辞的特殊作用外,还是器物文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器物的形制相结合,共同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一时期铭文文字的大小趋于一致,既注意每个字书写的美观,又注意全篇章法布局的协调、变化和气韵的生动。许多铭文具有很高的书法审美价值。

第四,形声字大量增加。一是在原有的字形上增加形符或声符,使原来的非形声字变成形声字;一是新造字的绝大多数为形声字,例如《金文篇》食部所收的19个字,除4个甲骨文已有之外,新造的?15个字中有13个明显是形声字。 ㈢、春秋时代

整个东周时代本应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由于战国时代的文字别具特色,下文另作专门讨论,这里只简要介绍春秋时代金文的情况。

春秋时代周王室衰落,诸候国的势力增强,出现了山东的齐、山西的晋、南方的楚、西方的秦等几个实力雄厚的大国,它们挟天子以令诸候,彼此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霸斗争,同时又分别影响和控制着周围的小国,形成各自不同的势力范围。日久天长,于是在原本就有传统差异的地方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风格不同的区域文化,其在文字上的反映,就是开始出现了文字书写和审美的不同倾向。

春秋时代的金文,多为诸候列国之物。在春秋初期,各诸候国的金文几乎都沿袭西周晚期金文的体制,从字形的表象上没有明显的区别;到了中后

16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