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单元复习《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单元复习《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愚公移山》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目标是什么?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交流点拨】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交流 点拨】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中可以看出。 3.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交流点拨】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移山的人又老又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二)深层探究

1.阅读第一、二两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其妻献疑”是不是不愿移山?

【交流点拨】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委婉,充满关切、担心。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以另一个侧面反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 (2)写孀妻遗男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

17

【交流点拨】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有两个作用:一是表明愚公此举得人心,开山劳累艰辛,突出愚公一行之坚毅。二是将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2.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智叟对待愚公移山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交流点拨】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他的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愚公对待智叟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交流点拨】愚公的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他的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 苦而不平”。 (3)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交流点拨】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3.阅读第四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故事用神话做结尾,是不是封建迷信?

【交流点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就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感天动地。 (一)人物赏析

18

1.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 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交流点拨】这里的“愚”,没有讽刺的意味,他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就像社会上有些人说“雷锋傻”,雷锋在“智叟式”的人物眼里是“傻”,实际上他是崇高伟大的,愚公也是如此。这里的“愚”不但没有讽刺意味,还有“贬词褒用”的作用,从“愚”字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至于“智叟”的“智”,那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愚”,他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智叟”的“智”有讽刺的意味,是“褒词贬用”。 2.你觉得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有远见卓识的令人尊敬的智者。 (二)主旨探究

1.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 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2.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呢?

【交流点拨】愚公移山的精神指:(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3)具有远大的目标和发展变化的眼光。 注意:《愚公移山》和《孟子二章》的区别

19

《孟子》偏重论述,整句(对举、排比)较多,重点在于把握节奏;《愚公移山》属于叙事类作品,以散句为主,对话较多,重在把握人物的心理、性格。

《周亚夫军细柳》

一、熟读课文,简要复述文中的故事。想一想汉文帝为什么称周亚夫“真将军”,与同学交流。

汉文帝称费周亚夫是“真将军”,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①细柳营中“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一派常备不懈、严阵以待的景象。可见军队训练有素,周亚夫治军有方。②文帝到细柳营,“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直至文帝正式派使臣持节下诏,“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在细柳营中,文帝也要遵循军令、按辔徐行。可见军纪严明,令行禁止。③面对天子、周亚夫说:“介胄之上不拜,请以军礼见。”可见周亚夫刚正不阿,恪守军礼。除了以上三点原因外,霸上及棘门军提供了反面例子作为对比,而在“匈奴大入边”的背景下、文帝需要的正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和周亚夫这样治军有方将军。 ニ、《史记》写人时常“用两种突出的性格或两种不同的情势,抑或两种不同的结果,作为对照”(李长之语)。细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对刻画人物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1. ①文帝在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与在细柳军的两次入营受阻、在营中“不得驱驰”“按辔徐行”形成对比,体现出周亚夫的治军严明。这可以说是“情势”的对比。②在霸上及棘门军“将以下骑送迎”与在细柳军周亚夫“持兵揖”“不拜”形成对比,体现出周亚夫的刚正不阿、恪尽职守。这可以说是“性格”的对比。③出营门后,群臣的“惊”和文帝的“称善者久之”也形成

20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