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单元复习《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单元复习《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译文:

(2)高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成武不能屈。 译文:

3.文中大丈夫“独行其道”的“道”指的是 4.谈谈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答

参考答案

1.(1)诚:真正,确实。(2)戒:告诚。

2.(1)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富贵不能使他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他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他屈服意志。 3.大丈夫所坚持的原则。

〔解析〕这句话出自“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为“实现志向,就与老百姓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因此,这里的“道”应该是大丈夫所坚持的原则。

4.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已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精讲点拨】

同学们自己根据课后练习题及课堂笔记,记忆重点问题。(18分钟) 《孟子二章》 主题思想

13

《富贵不能淫》一文论述了大丈夫的优秀品质。“大丈夫”在在古代是对品德高尚、节操俊迈的人的尊称。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终于担任重大任务的名人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这篇短文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写作特点

《富贵不能淫》1.语言含著幽默,讽刺深刻尖锐。孟子通过言“礼”来引出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进而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结论,借此讽刺公孙行、张仪之流不以正义为标准,而是以顺从为原则,是在行“妾妇之道”。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形成排比,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成为千古名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层层推进,结构严密。孟子为了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先列举历史上由卑微到显贵的人物为例,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并由此引申开去,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这个道理。接着文章将论证个別事例转向一般事例,由个人身世浮沉的角度上升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论述了

14

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如果没有忧患,则往往会灭亡,自然地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既催人奋发,又警钟长鸣。如此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严密、紧凑,一气贯穿,浑然一体。

2.善用修辞,气势磅礴。本文编者加的题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身就是对比和对偶。以论点为题,文章自然眉目分明,主旨显豁,而用对比修辞,论点更鲜明。本文还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如第一段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时,连用了5个“举”和6个“于”,介绍他们经过种种磨炼之后终于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从而较好地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而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炼、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

臣的良苦用心。层层的排比句式极有气势,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通人,横行无阻。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量,更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思考探究

题一: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参考答案】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已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注意: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

15

题三《孟子》文章以雄辩见长,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从课文中举两三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题二: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列举事例一: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列举事例二:人们往往会在安逸享乐中消磨了意志,最终“死于安乐”。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李自成了。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已定,大功告成,于是开始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结果一败涂地。 注意:本章的中心思想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6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