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学习目标]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妄图扼杀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

(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目的

(1)前期: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

(2)后期: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3.内容

(1)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

(2)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3)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4)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4.评价

(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64[课中思考题]:分别比较一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四月提纲》、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设想的异同。

【提示】 (1)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它实行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2)《四月提纲》给布尔什维克党和无产阶级指明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

第1页/共9页

义革命转变的明确路线;依据当时的条件,列宁指出,不把“实现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可以立刻实现的目标,而仅仅是主张工兵代表苏维埃应该马上把社会化生产和产品分配权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首先是在当时俄国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和非常政策,但布尔什维克党最初确实试图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内战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2)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3)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目的

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开始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3.内容

(1)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2)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3)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4.意义

(1)理论意义: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实践意义: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65[课中思考题]:想一想,新经济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 主要依据的是1921年苏俄的国情实际,也就是列宁所说的“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即国内战争胜利后农民强烈反对以余粮征集

第2页/共9页

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暴动频发,工人阶级队伍涣散,甚至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兵变。尽管叛乱最终都被迅速镇压下去,但苏维埃政权处境十分危急。在这种形势下,1921年3月列宁主持召开俄共(布)十大,制定了新经济政策。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1.形成过程

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

2.主要特征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影响

(1)积极:到二战前,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也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存在严重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4.扩展: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 [概念阐释] 斯大林体制 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政治体制是指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 第3页/共9页

知识精要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了国内外的敌人,但是引起了农民的不满,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苏维埃政权得到支持 和巩固。 3.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 新经济政策的“新” [史料一] 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新经济政策。政策主要提到七点:国有工业仍为国民经济之基础;小工业及手工业应得到充分发展;可以自由出卖其制品及承受定购;苏维埃全力支持人民之日常需要品的生产;自由贸易;废除粮食法定价格,实行市场价格;企业可以出租给私人或外资。

——《苏联简史》

[史料解读] 史料一中“国有工业仍为国民经济之基础”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前提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

(1)根据史料,分析说明苏联经济政策调整的表现。

【提示】 恢复发展私人小企业;允许农民自由支配余粮;允许自由贸易;允许资本家经营企业。

[史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第4页/共9页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