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小麦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国家小麦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个重点县。

(五)东北小麦优势区

1.基本情况。该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全部及内蒙古东部,是我国重要的优质硬红春小麦产区。该区气候冷凉,无霜期短,年降水量450-650毫米,日照充足;土壤肥沃,以黑土和草甸土为主,有机质含量多在3%-6%;耕地面积34435万亩,人均、劳均耕地面积大,具备规模种植的优势,以大型农场和大面积集中连片种植为主,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生产成本相对较低。适宜发展优质强筋、中筋小麦。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春小麦4月中下旬播种,7月下旬至8月下旬收获。2007年小麦种植面积660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9%;单产265.2公斤,比全国平均单产低42.0公斤;产量17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6%。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春季干旱;收获期常遇阴雨,影响商品品质。

2.功能定位。该区是我国优质强筋、中筋小麦的优势产区之一,籽粒品质好,商品率高。建成我国东北地区优质强筋、中筋小麦生产基地和商品麦基地。该区适宜发展优质面包、面条、馒头加工用优质专用小麦。

3.发展目标。到2010年,小麦种植面积提高到704万亩,平均亩产达到266公斤,总产量达到187万吨,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例达到85%。到2015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70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271公斤,总产量达到190万吨,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例达到90%以上。

4.主攻方向。一是选育、繁育和推广高产、优质、早熟、抗逆性强的硬红春强筋和中筋小麦品种,加强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统一供种,提高单产,改善品质;二是集成组装强筋、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重点推广深松耕蓄水保墒节水栽培、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三是优化区域内的品种和品质结构,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四是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培肥地力,提高抗旱保墒能力。

5.优先发展地区。根据生态条件、种植规模和比较优势,优先发展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16个重点县。

五、建设重点

(一)良种选育与繁育基地建设

根据小麦优势区域布局特点,积极扶持有条件的小麦育种单位,改善科研条件,加强协作攻关,

实现资源共享,采取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引进适宜不同生态区和用途的高产优质专用品种。在优势区内,每省重点扶持1-3个良种选育机构,每年选育新品种5-10个。

积极推进小麦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集约供种能力,加快新品种推广步伐。在5大小麦优势区,新建一批高标准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育中心。在优势区内的小麦主产省,每省重点建设10个以上万亩小麦繁种基地,每个主产县建设1个百亩新品种展示示范田。力争到2015年,优势区内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统供率达到95%以上。

(二)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建设

依托科研院所、大学及企业,组建国家、优势区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围绕小麦生产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重大技术研究与创新,试验示范适合不同优势区的小麦高产优质节本增效栽培技术,制定完善优势区小麦生产技术规程,促进标准化生产;坚持农机农艺结合,实现机械化生产。

依托小麦主产地区和县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创建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改善装备条件,建立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基地,开展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广泛开展优质高产创建活动,使其成为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展示平台,技术培训和咨询服

务的纽带。力争到2015年,新技术入户到位率达到90%以上。

(三)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标准粮田建设,重点完善农田道路、沟渠桥涵、排灌设备等基础设施,平整土地,培肥土壤,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田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水平,建设一批商品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强农业机械装备,重点推广耕种、施肥、喷药、收获、秸秆还田等机械化生产技术,研制示范推广小麦少(免)耕、覆盖节水、高效施肥等省工节本机械,推进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四)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建设

在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和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3个现有部级检测中心的基础上,在长江中下游、西北和西南小麦优势区各建立1个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配备检测设施,加强人员培训,完善检测标准,提高检测水平,建立和完善覆盖5大小麦优势区的质量监督检测网络,定期、定点对小麦生产品种和产品进行样品抽检、品质鉴定和综合评价,发布小麦质量信息。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