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虚词总结(高一阶段)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高中文言文虚词总结(高一阶段)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高中文言文虚词总结(高一阶段)

虚词定义:在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

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虚词: 而 何 乎 乃 其 且 然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矣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1.而:(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

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翻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翻译为

“你”: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乎:(1)语气助词 :

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②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③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⑥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2)介词。相当于“于”: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②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 ④表示比较,比,跟??相比

3.其:(1)代词:

①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②用作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他、她、它(们): ”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

列传》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的)、 ”“自己(的) ”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 “那个” “那些” “那里” ⑤指示代词,作定语,相当于“其中” “其中的”

(2)副词:

①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②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③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

④在句中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相当于“可” “还是”

(3)连词:

①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4)助词(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翻译)

4. 且:(1)连词:

①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 ②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

③递进关系,而且,况且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步关系,相当于“尚且” :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⑤表承接关系

(2)副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状态,暂且,姑且 ②表示动作行为即将出现,将,将要

(3)助词:

① 相当于 “夫” ,表示以下要发表议论: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5.然:(1)代词,这样: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2)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 “但是” “然而”

(3)助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副词之后,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可译为“地”

“着” “??的样子”等

(4)副词:表示应对,常单独成句,可译作“对” “是”等 (5)形容词:正确,对: 吴广以为然。乃行卜。《陈涉起义》 (6)动词:认为??正确 (7)复音虚词:

①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②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 (虽然)这样,可是??”表示转折 ④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 (虽然)这样,可是??”表示转折

6.所:(1)助词:

①“所”作助词,只能与动词结合,构成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相当于现

代汉语的“的”字结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②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格式,表示被动

(2)名词:处所 (3)表概数

(4)复音虚词:所以

①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②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7.为:(读音一:wéi):

(1)动词:

①做,干: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五人墓碑记》 ②引申为“治理” “管理”: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③成为,变成: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担任: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⑤作为,当作

⑥是,算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⑦以为,认为: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2)介词:表示被动语气

(3)助词:放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可译为“呢”

为:(读音二:wèi)

(1)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给,替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为了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朝向,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在,当: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8.焉:(1)语气助词:

①常用在句末,根据情况可译为“啊” “呢” “了”等,有时也可不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用于句中,表示停顿,不翻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

③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状态,相当于“然”: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阿房宫赋》 (2)代词:

①表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

②表疑问,哪里,什么,怎么: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3)兼词:可理解为“于是”“是”代人、事或处所

9.也: 语气助词,经常放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①表示判断语气: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②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③表示疑问语气

④表示感叹语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用在句中,表示舒缓语气

10.以:

(1)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可译为“拿” “用”等

③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身份,可译为“凭借(用)??身份”:于是辞相印不拜,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

④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 “因为”: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

(2)连词:和“而”有很多相似点,只是不能表示转折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相当于“而” “又” “而且” “并且”等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

为“而”或省去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

为“而”“来”“用来”“以致” 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

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而”或省去

(3)副词:通“已” ,已经: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复音虚词:

①“以是” “是以”相当于“因此” ,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②“以为” ,相当于“把??当作” ;有时也可以作“认为”讲,动词:.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廉颇蔺相如列传》 (5)动词:

①用: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以为,认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1.矣:语气词。

①用于陈述句末,相当于“了” ②用于感叹句末,相当于“啊”“呀”“啦”等: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③用于祈使句末,相当于“吧” ④用于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顿: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12. 因:(1)用作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疏》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