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一学期语文一模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上海市静安区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一学期语文一模期末考试卷(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318年,王冕八岁,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2018年,王晃二十岁,大二学生,他不想去听课,每月花一千元雇佣同学替他去听课,应付老师的点名。 【写作助手】如有困难,可参考下面表格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立意的必备条件)。 说明 王冕是元代著名画家, 王晃(化名)是当代某大学学生。 设想 王冕长大之后有怎样的人生? 王晃在中小学是怎样读书学习的? …… 追问 王晃为什么发生这些变化? 发生这些变化令人遗憾,但发生这些变化是否完全是王晃的个人原因? 追问原因是不是比简单的道德判断更有意义? …… 教师版

一 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纵豆蔻辞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9

(3)本来是自己思念对方,却描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有人将这种手法命名为叫“从对面写起”;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运用这种手法的句子是:“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2.按要求选择。(5分)

(1)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名句,最合适的一项是( C )。(2分)

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应受到尊重。自尊、自重,就意味着尊重他人,自主、自由,就意味着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我们常常发现,标榜 者与 者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唯命是听的人往往不负责任。与 完全相反,宽以待己者往往严以对人。这正是因为自尊者尊重人,自由选择的人是负责的人,而又决不强人所难,自爱的人爱人,他们懂得 。

①摧眉折腰事权贵 ②己所不欲,勿施予人 ③不为五斗米折腰 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A.③①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

(2)青年作者王俐平在一次座谈会上认识了《文学月刊》的编辑李格非老师,王俐平为了投稿和请教方便,主动加了李格非老师的微信。某日,王俐平将自己的短篇小说用微信发送给李格非老师,微信是这样写的:尊敬的李老师,奉上一篇小作,请您多加指教;如有可能发表在贵刊,将是我莫大的荣幸。李格非因为工作调动,不再担任该刊编辑,于是回复道:谢谢您的信任,很抱歉,我已调离编辑部。

下面是几位同学替王俐平拟定回复李老师的微信,最恰当的一项是( B )。(3分)

A.太遗憾了!他们会为失去一位这么好的编辑而感到惭愧。 B.噢,谢谢您一直以来对我的帮助,祝您在新的岗位顺利。 C.那是巨大损失啊,您现在做什么?我马上加入您的队伍。 D.这样啊,你应该在杂志上通告一下,免得我们以后误投。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启蒙思潮与公私观念 刘志琴

①对个体生命关怀的学说在中国不绝如缕。即使在先秦时代,也星星点点地散见于诸子的篇章中。到封建社会后期,在宋明理学崇天理、灭人欲的高压下,“私”无藏身之处,然而发展到明后期,王艮对天理作了重新的解释,他说:“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人的本性是自然,自然趋向快乐,穿衣吃饭是自然要求,顺应自然要

10

求,就是至道和快乐。这就从理论上提出了“人同此欲”是“自然天则”的命题,强调人欲与天理并非天生对立。顺应自然的发展,以己欲度人欲,乃是顺人意应天理的行为。

②由肯定人欲进而提出“尊身”的观念,认为“尊身不尊道,不谓之尊身。尊道不尊身,不谓之尊道。”。王艮提出“爱身如宝”的思想:“知保身者,则必爱身如宝。能爱身,则不敢不爱人。能爱人,则人必爱我。人爱我,则我身保矣。……能敬身,则不敢慢人。不慢人,则人不慢我。人不慢我,则吾身保矣。此‘仁’也,‘万物一体之道’也。”并按此理推至“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吾身保,然后能保天下矣”,把“尊身”提到“尊道”的地位,认为保身与保国、保天下是一致的,这是对“身”的最高评价,显然,这“身”是依托个体的人而存在的,有身尊才能做到道尊,实际上这已超越群体,属于个体性的范畴。在群体为本位的传统文化中,突出“身”和“生”的观念,回归人的本性,是个体从群体剥离的前提,是冲破封建伦理坚冰而走向人文启蒙的先导。

③这在中国是个艰难的历程,近代人文启蒙以崇尚个人价值和人格独立为内涵,这是封建文化对人的传统观念中难以含有的内容。“人文”这一概念在中国虽然古已有之,但这是指人与人的关系,与西方的人文观大相径庭。在中国呼唤个人意识的觉醒,首先要有“私”的回归,这是近代中国启蒙的必然历程。王艮在个体性和“人同此欲”方面突破了传统禁锢,触发了个人意识的觉醒。

④此后,“说私”“道私”的思潮接连而出,覃思不断。袁宏道以“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谈”激励人们尽情享受个人的欢乐,独抒性灵,使人耳目一新。李贽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黄宗羲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他们都对“私”的合理性作了重新估价,使人振聋发聩。冯梦龙进而提出“以情设情”,鼓吹情能动天地、泣鬼神、生万物。他列举周文王喜好《关睢》,吕尚掩面斩妲己,不忍心美人死在自己的刀下等,阐明圣人也有为情色而动心的私情。

⑤因此冯梦龙说“人知圣贤不溺情,不知惟真圣贤不远于情”,宣称六经皆为情教,倡议创立情教。傅山提出的反奴俗、反自锢更是高人一筹。凡此种种“性灵说”“童心说”“情教说”在明末风动一时,都以论证私情、私欲的合理性而启人心智,启动了中国人文启蒙的新思潮。它从明清之际开启,经过中断,再开启,前进又徘徊,直到20世纪初年章太炎才提出人的“自性”和“主体在人”的思想,并从科学的角度系统地论证了人的自然性,才进入真正的启蒙时代。

3.第①段加点词“不绝如缕”是指“对个体生命关怀的学说”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断绝,(1分)在整个封建时代都零星、片段地存在着。(1分)。(2分) 4.对“尊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11

A.“尊身”的观念是在顺应天理、肯定人的欲望的基础上提出的。 B.王艮将“尊身”提到“尊道”的地位,是对“身”的最高评价。 C.群体本位下,突出“身”“生”观念,意味着人的本性的回归。 D.“尊身”意味着对群体的剥离和否定,是走向人文启蒙的先导。

5.根据上下文,对第③段加点词“西方的人文观”含义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实现人与人交流的自由和率性。 B.崇尚自我价值体现,关注人格独立,维护人性尊严。 C.“私”的观念至上,呼唤个人意识觉醒,关注启蒙。 D.突破传统禁锢,张扬个体性,强调个体欲望的实现。 6.对第④段的引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袁宏道认为目耳身口可极尽色声鲜谈,从欲望的角度证明私的必要。 B.李贽认为有“私”才能治家理政,从本心角度证明人们对私的接纳。 C.黄宗羲认为人本来是自私自利的,从人性角度重新评价了私的合理。 D.冯梦龙以圣人有为情色而动的私情,证明私情乃人间最美好的情感。

7.本文从明代“私”的观念的确立来追述中国思想启蒙的历程,话题集中,思路清晰,请对此加以评析。(5分)

文章首先提出,明末思想者重新解释天理,肯定了人欲的合理;(1分)在此基础上提出“尊身”观念,突出“身”和“生”,这是人文启蒙的先声;(1分)对“私”的回归意味着个人意识的觉醒,这是启蒙的必经历程;(1分)随后,大批思想者对“私”的合理性进行论证,使得20世纪初进入真正的启蒙时代。(1分)全文围绕对“私”的重新解释, 逐层推进,强调了“私”的意识觉醒实际就是思想启蒙的历程。(1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大江奔流 谢阁兰

①我不确知它从何奔流而来。它自己也不知道,更不必说那贯穿它,鼓动它,为它的每一次跃动打上印记的江神了。在青藏高原的腹地,一茎细流,才是它的源头。一切江河命中注定了不认识其他江河,只知自己。所有的大河命运相似,它们在世上独一无二,但凡一条河去接触同类,都只是去吞并它。相形之下,山的精魂友于兄弟,山头和山头可以自由相望,且经由地脉相联相通。河流,就算靠得再近,也一个同类都不认识。两股水流,无论路径是否平行,无论水质是否相同,都只是沿着自己的道路前进,犹如天上的两颗星星,即便是它的支流,它去接受,去认识,只是为了立即将它们吸纳为自己的一部分,那时便少不得一场搏斗,时而造成强大的涡流。所有的

12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