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基础习题库及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水文地质学基础习题库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3图2中的两个泉流量曲线分别属于泉A 和B ,请指出哪一个(实线或虚线)属于泉A ,哪一个(实线或虚线)属于泉B ;

答:实线属于泉B ,虚线属于泉A 。

(4)如果在W4中投入某放射性物质,在W1和W2中哪个孔最先观察到? 答:如果在W4中投入某放射性物质,在W1中最先观察到。

[第9章]

(1 请对比以下概念

正均衡:某一均衡区,在一定均衡期内,地下水水量(或盐量、热量等)的收入大于支出,表现为地下水储存量(或盐储量、热储量等)增加,称作正均衡。

负均衡:某一均衡区,在一定均衡期内,地下水水量(或盐量、热量等)的收入小于支出,表现为地下水储存量(或盐储量、热储量等)减少,称作负均衡。

蒸发型动态:出现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平原或盆地。 地下水径流微弱,以蒸发排泄为主。动态变化特点:年水位变幅小,各处变幅接近,水质季节变化明显。发展趋势是地下水盐化,土壤盐渍化。

径流型动态:分布于山区及山前。地形高差大,水位埋藏深,蒸发排泄可以忽略,以径流排泄为主。动态的特点:年水位变幅大而不均(由分水岭到排泄区,年水位变幅由大到小 ,水质季节变化不明显,趋于淡化。

(2 辨析以下陈述

(A 地下水水头上升,则含水层的贮水量一定增加。×(p95)

(B 在相同的水文和气象条件下,含水层的渗透性越大,则地下水水头的动态变幅越大; 在相同的水文和气象条件下,含水层的渗透性越大,厚度越大,含水层的给水度越小,则波及范围越远,则地下水水位的动态变幅越小;

(C 只要地下水的开采量小于天然补给量,地下水很快就可以达到新的平衡态。×

(3 当潜水埋深变浅时,可能是哪些因素引起的?

答:修建水库,利用地表水灌溉,增加了新的补给来源而使地下水位抬升,使潜水埋深变浅。

(4 在某平原地区,不论开采井还是观测孔,不论浅层地下水还是深层地下水,平均水

位都出现了多年持续下降的情况,并且发生了地面沉降,请分析一下这些现象的可能原因和水文地质机理。

答:①在某平原地区,不论开采井还是观测孔,不论浅层地下水还是深层地下水,都观测到水位的变化,说明水位的变化是真变化。

②原因:采水量过大,天然排泄量的减量与补给量的增量的总和,不足以补偿人工排泄量,因而不断消耗含水层储存水量,导致地下水位出现持续下降的情况。而水位的深降,会导致地面沉降。

③地面沉降的水文地质机理:充盈于岩土空隙中的地下水,与岩土共同构成一个力学平衡系统,孔隙水压力与岩石骨架的有效应力共同与总应力相平衡。开采地下水引起水位下降后,由于孔隙水压力降低,而总应力未变,故有效应力增加,岩土骨架将因此发生

泉流量 图1 含水系统示意图 图2 泉流量示意图 钻孔滤水管 层

释水压密。砂砾层基本呈弹性变形,地下水位复原时地层回弹;而粘性土层则为塑性变形,地下水位恢复时粘性土层的压密基本不再回弹。因此,开采孔隙承压含水系统会导致土层压密,相应地在地表表现为地面沉降,即地形标高的降低。

(5 在一个靠近黄河的灌区,没有直接引用黄河水灌溉,而是打井抽水灌溉,地下水多

年平均水位长期稳定。根据水均衡原理“新增的补给量及减少的天然排泄量与人工排泄量相等,含水层水量收支达到新的平衡”。请分析一下该灌区“新增的补给量”和“减少的天然排泄量”是如何产生的?近年来该灌区决定发展工业,规划大量开采地下水,根据你的认识,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答:①黄河河道由于占据高位形成地下水势源,与相邻低地间形成局部性地下水流动系统,从而补给灌区潜水。黄河灌区地下水的补给源包括大气降水和黄河水补给,排泄为蒸发。②在一个靠近黄河的灌区,没有直接引用黄河水灌溉,而是打井抽水灌溉,随着地下水抽取,水位降低,原先潜水埋藏浅降水入渗受限的地段,因水位埋深加大而增加降水入渗补给量。所以,该灌区“新增的补给量”来自于增加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减少的天然排泄来自于蒸发的减少,新增的补给量及减少的天然排泄量与人工排泄量相等,含水层水量收支达到新的平衡,维持多年水位长期稳定。③近年来该灌区决定发展工业,规划大量开采地下水,要注意限制开采水量。

如果采水量过大,天然排泄量的减量与补给量的增量的总和,不足以补偿人工排泄量时,则将不断消耗含水层储存水量,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6 画出间歇性河流对潜水的补给过程的横断面示意流网图,并说明间歇性河流变化规

律对潜水含水层动态的影响。

答:①间歇性河流对潜水的补给过程的横断面示意流网图见教材p68的图7-6。②间歇性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过程:汛期开始,河水浸湿包气带并发生垂直下渗,使河水潜水面形成水丘。河水不断下渗,水丘逐渐抬高与扩大,与河水连成一体。汛期结束,河水撤走,水丘逐渐趋平,使一定范围内潜水位普遍抬高。

(7 等

[第10、11、12章]

(1 对比以下概念:孔隙水、裂隙水;非均质性、各向异性

(2 在洪积扇地区,从山前到平原区,含水层的结构、渗透性和地下水运动特征如何变

化?

答:①在洪积扇地区,从山前到平原区,由于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扇顶,多为砾石、卵石、漂砾等,沉积物不显层理,或仅在期间所夹的细粒层中显示层理。向外,过渡为砾及砂为主,开始出现粘性土夹层,层理明显。没入平原的部分,则为砂与粘性土互层。②水动力条件变化,使洪积扇显示良好的地貌岩性分带:岩性上由粗变细、分选由差变好。地貌岩性分带性又决定了地下水的分带性。 由山口扇顶向平原(扇前缘)岩层透水性由好到差;随之,排泄由径流为主转化为以蒸发为主(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下);地下水位的变动(变幅)也由大到小。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