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考试 名次解释和论述题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文学理论考试 名次解释和论述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名词解释

世界的概念:

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万物与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主观世界既包括人的思想感情,也包括宗教信仰意义上的超验世界。

不论是作为主观世界,还是作为客观世界,必须经过人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等,与人的思想感情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最终成为文学活动所反映的世界。即便主观想象的超验世界、魔幻世界、科幻世界等,也都是人对客观世界不同形态的折射。

现实型文学:

是一种侧重于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一)再现性。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文学作为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也包含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评价。一方面,它应在其话语系统中,真实地再现现实矛盾与规律;另一方面,文学应在认识基础上,显示出对现实矛盾和规律的情感评价。现实型文学在再现现实时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反对主观随意性。(二)逼真性现实型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再现现实矛盾和本质规律,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真性。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文学批评两类标准

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的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的高低优劣的准绳。

思想标准是用来评价作品思想性的。三个基本点:1)是就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考察其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2)是就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考察其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性;3)是从作品影响人们的特殊途径考察作品是否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艺术标准是用来评价作品艺术性的。1)文体的评价;2)艺术形象的评价;3)意蕴的深刻与丰富。

典型

所谓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面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1)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作用。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环境发生作用

总之,典型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艺术魅力的人物性格。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它一般包含着更为丰厚的历史内容,成为人类通过文学认识生活的方式之一,所以,它常常是叙事文学的至高的美学追求, 是人物塑造达到艺术至境的标志。

案例:“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恩格斯《致玛 · 哈克奈斯》 中评价《城市姑娘》)

补充:所谓“社会现实关系的总情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现实关系的真实情况,二是时代的脉搏和动向

共鸣概念 “共鸣”:是指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任务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共鸣”现象的产生原因:1)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必须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

就接受主体而言,共鸣的产生,主要有以下方面原因: 1)思想观念相通 2)情感经验相似 3)意志愿望相近

简答题

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1)作为审美活动2)作为认识活动3)作为文化价值阐释活动 文学接受三阶段:发生、发展、高潮 发生阶段:

1期待视野:1)文体期待;2)形象期待;2)意蕴期待 2接受动机 3接受心境

4从隐含的读者到阅读程度

接受美学

1)文学作品的概念不同。通常所理解的文学作品就是文学本文,两者是完全切合一致的。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不同于文学本文,两个概念有严格区别。它包括着这样两极:一极是具有未定性的文学本文,一极是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具体化,这两极的合璧才是完整的文学作品。

2)读者的作用不同。承认读者的能动创造。读者对本文的接受过程就是对本文的再创造过程,也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文学作品不是由作家独家生产出来的,而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不只是鉴赏家、批评家,而且也是作家。文学本文是一个多层面的开放式的图式结构,它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仅仅在于人们可以对它作出不同的解释。所以,作品的本质在于作品的效应史的永无完成中的展示。文学史是文学本文的接受史。

3)读者的地位不同。一般的文艺理论也重视读者的欣赏和批评,但都认为读者的欣赏和批评以作品为基础,即作品是第一性的,读者的欣赏和批评是第二性的。接受美学理论明确认为:是以读者为主,以具体化为主。读者的具体化是第一性的,未定性的本文是第二性的。

*期待视野 (expectation horizon):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隐含的读者(implied reader):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审美意识形态:

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人们的文学、音乐、喜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做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情形。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1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一)文学言语层面

文学言语的一般特点:形象性、生动性、凝炼性、音乐性等,还有三个特点需加以说明。

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文学言语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有时它也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的氛围相统一就可以。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文学言语重表现功能,其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遍言语更具心理蕴含性。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或称陌生化):文学言语力避陌语言的“自动化”现象。作家们总是设法把普通言语加工成陌生的言语。这种言语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某些语言的常规,甚至还不易为人所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

二)文学形象层面(举例说明) 文学形象特征: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清代章学诚:“天地自然之象”和“人心营构之象”。)

2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卡夫卡《城堡》,土地测量员K,揭示了目的虽有,无路可循)

3文学形象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马致远《天净沙》提供给我们的文学形象就是“一幅现实的画像”。)

4文学形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红楼梦》林黛玉)

论述题

一、意境的特征

情景交融(表现特征)

“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王国维); “情景相融而莫分也。”(范晞文);“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王夫之) 虚实相生(结构特征)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梅尧臣) “实境” 与“虚境” 韵味无穷(审美特征)

刘义庆、谢赫:气韵;刘勰、钟嵘:滋味;司空图:韵味

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1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2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3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4审美意象是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5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三、文学创造主客体特点:

1、文学创造的真正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惟一源泉。 (1)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是客体 (2)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1)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2)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 (3)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2、文学创造的真正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1)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文学生产活动中具有主体性力量的人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特殊的精神劳动者)

2)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文学活动是主体的观念性活动,是一种审美

判断和评价,通过直观感受和情感体验,创造艺术世界。

3)具体的社会人。文学创造是人的精神活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学创造主体是“单个人”;文学创造是个体性、自由性的活动。

补充:@客体即“情感”说,例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四、文学活动的特点

1)文学活动特征: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对同一对象,人既可以产生好感,也可以产生恶感,还可以产生兼有好恶的复杂感情。《诗经》中的《硕鼠》就表达了人的这一感受,并用老鼠来比喻恶人。齐白石画过偷吃灯油的小老鼠,此时老鼠又成为艺术作品中可爱的小生灵了。

3)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文学伴随着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来的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