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写作教程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广播电视写作教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流》、《既要打锣,就不能怕响》、《致富不能“鸡啄米”》等都用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几个字表达了通常要用几十个字才能表达清楚的论点。例如,在全国获奖的评论《好戏就要真唱》,就是一篇很好地运用形象性语言的广播评论。评论把企业在招标承包时出现的不认真、做样子等问题形象地比喻为戏台上的“走过场”、“耍花腔”。而“走过场”、“耍花腔”是人们特别熟悉的事物,即使是没有文化或文化不高的人都能从中听出味道来,在这个基础上去推理、去议论,听众就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论证深入浅出.

由于人们接收新闻的器官不同,广播新闻必须顺应人们的听觉习惯,在漏听之后往往是无法弥补的。因此,写广播新闻评论要求“通俗易懂”,切忌用倒装句,句式不要欧化,尽量少用那些让人捉摸不透的词语。要写得具体,多用事实说理,少发空洞议论;靠逻辑的力量说服听众,少作高度抽象的概括。 (三)情理交融

强烈的震撼力来自哪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凯在“正确宣传与品牌战略研讨会”上的发言讲得好:“除了具备论点、论据、论证三个基本要素外,更重要的是融‘理、事、情’于一体,就是善用道理说服人,善用事实启发人,善用感情打动人,这样就会产生强烈的震撼力。”新闻评论中的“理”就是讲道理,这个“理”除了准确性以外,还要讲究完整性、针对性和具体性。完整性就是要经得起推敲和反驳,没有漏洞或者片面性。针对性就是针对所阐述的问题,针对时下公众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具体性就是要讲具体的“理”,而不是空洞的“理”。

新闻评论要打动听众,更重要的还在于“情”,以“情”动人。就是在说理的同时适当地注入作者的情感,引起听众感情上的共鸣。广播评论是以声音作为传播符号的、声情并茂的播出方式,是最适合用情感感召听众的评论方式。 (四)音响的运用

广播音响与评论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紧密地结合后,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换言之,广播评论音响是经过精心挑选、合理运用,直接为广播评论新闻性与政论性服务的那部分声音素材。

广播评论音响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充当评论由头,引进论点

这类音响不光是以尖锐的冲突提出问题、引人人胜,而且以“这一个”人物的特色声音表达了“这一类”人物的复杂心理,充当了生动的事实论据;与此同时,还以其典型性与震撼力,总揽整篇评论,定下评论基调和明确论证方向,是一段“神来之声”。 2.充当评论论据,形象说理

将采访录音安排在广播评论中间,作为一种特殊的事实论据为说理服务,别具一格,趣味横生。

1996年中国广播奖获奖作品,录音述评《承诺重在践诺》,运用了五段采访录音,从听众“屋漏保修无人修”的投诉电话,到房产局党办室、局办室、管修科工作人员一问三不知、一推了之的不负责任答复——“我不太清楚”、“材料在微机里存放着呢”、“等科长回来”,再到局办主任的最后答复“今天??到姓赵这家去了??我们局要吸取教训”,都是“正进行中”的采访录音;而且紧密结合记者穿插进行的议论点评播放出来。这样,听众听到了录音述评的采访全过程,对被评论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了全面的、真切的了解。比起通常的“终结式”录音来,更具“动感”,使人印象更深、更信服。 3.贯穿论证过程,活跃全篇

把直播这一形式引入广播评论中,时效性与现场感更为强烈,比起充当由头或论据的“录播”音响更有听头。

广播评论通过电话连线现场记者,用音响对现场进行描述,作为充分的论据;通过热线电话让听众参与评论,对论题层层展开论证,这类音响论证,越辩越透彻,越论越全面。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 (一)选题与立论

选题立论是电视新闻评论写作的首要环节,好比建房选址一样,在地基夯实的土地上建筑的房屋,基础就牢固,在地基疏松的土地上建起房屋后,地基就会凹陷,继而导致房子坍塌。精心抉择论题是电视新闻评论写作的第一步,它关系到新闻评论的社会价值和成败与否。 因此,选题应该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是群众议论较多、分歧较大的问题和需要提醒人们注意的问题。论题选得确凿,评论就有了中心,就能为全文论述的思想和艺术提供完美的条件。有了优秀的论题方能吸引广大观众,粘住的观众越多,评论的社会价值就越大,指导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那么,从哪些领域去选题立论呢?一般可从客观形势、社会实际生活着笔:

第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这一点是电视新闻评论选题的主要依据。

第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新事物,包括新思想观点、先进人物、具有方向性的工作经验,等等。

第三,揭露和批评带倾向性的思想和作风问题。从第二、三点入手,指导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是电视新闻评论选题的出发点。

第四,针对群众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要求进行鼓与呼。善于把党的方针、政策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是确定电视新闻评论选题应遵循的原则。

实际操作中,电视新闻评论大多是依托电视新闻而言,且以口播方式为主。所以,从电视新闻中选题,是电视新闻评论的最基本形式。从电视新闻中选题,以电视新闻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为评论的“由头”和依据,立论会更具体,更自然,更具有说服力。这样的评论依据活生生的电视新闻,具有特定的评论对象和范围,可以使理论与实际结合更紧密,既能做到文句精谨,使评论言少而意丰、辞浅而理深,又可收到由微知著、平中见奇的效果。

选题力求典型。在电视频道、电视节目“残酷”竞争的今天,从某种意义上说,观众收视态度可用挑剔来形容。他们对电视节目尤其是电视评论性节目并不一往情深。这就要使选题典型。典型选题哪里来?就必须观察生活,深人生活,大胆切入社会焦点、难点,敢于针砭时弊,抓取具有震撼力的事实,使观众感兴趣,产生认同感。

“面向谁”的问题,是关系电视发展前途的根本问题。所以,电视评论一要拓宽评论领域。尽可能捕捉和评述现实社会生活中与受众休戚相关的问题;二要调整评论视角,尽量从多数群众关心的、易于了解的角度阐述问题,促使评论角度多样化。

电视评论的内容选择,由于受传播方式、受众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它基于可能的选择与报刊评论相比要严格得多,也就是说,电视评论与报刊评论相比较,既有特别善于表现的题材,也有拙于表现的题材,既有所能,也有所不能。比如,与新闻事件联系紧密的论题,电视评论可以结合记录现场情景的音响、图像,评述起来得心应手,而且效果极佳。而像一些多层次、多侧面、前瞻式、分析式的论题就不能胜任自如了。宗旨的明确与观点的隐匿首先来源于评论主体(策划、编导、记者及其他参与制作者)对评论对象的真切感受和深思熟虑,它的真正实现还有赖于电视这一媒介独特的传播方式的成功实践。 (二)画面选择

准确、生动而富于个性的画面语言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功的关键。在大众媒体中,广播主要靠声音、报纸主要用文字来描述现场,表达观点。而电视评论节目中说话、表意的画面语言必不可少。流畅而富于个性的画面语言有助于更艺术地客观反映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以及记者所处现场最具本质特征的动作流程、人物表情。

敏锐、精细的画面语言有助于充分显示事实真相。比如有一个“收条代税票,捞钱进腰包”的评论节目,记者拍摄到了某税务分局局长面对记者收集到的一叠白条子和加盖着被有关部门鉴定为过期失效的公章的票据时情绪变化的过程。起初他正襟危坐、百般狡辩。在记者的追问下,他开始支支吾吾、解释不清了。随着记者的言紧逼问“他用颤抖的手指长时间地敲打着桌面上的证据”,最后竞面对记者,强装欢颜,说不出一句话来??看着这样一个长镜头,品味着这样一段具有讽刺意味的画面语言,我们的记者,我们的媒体,还有必要说出这里的税收人员违纪违规,这里的领导干部失职失察,这个分局的问题必须严肃查处吗? 精彩的画面语言也能为新闻评论节目的有理、有据、有度、有可视性增色不少。具体而言,一种是捕捉,一种是创作。捕捉画面语言,也就是捕捉能反映事件发生的多个环节、所涉及人物的情绪变化以及所处环境最具本质特点或象征意义的画面。这里捕捉细节特别重要。比如在前面所举案例中的真相被揭示之前当事人趾高气扬、手舞足蹈、诡言狡辩、“得理不饶人”。而在之后当事人却又变得支支吾吾、手足无措、摇尾乞怜,只有图像没得声音了。伴随着手的颤抖、目光的游离不定、腿脚的不知所措??这些细节既有助于表达作者的观点或主观倾向性,又不至于授人以柄;既让人理解了作者的立场和用意,又让人容易接受。衡量一位记者在画面语言方面的功力,不在于他在节目中运用了细节没有,而更在于他相比别人,在同一现场,会不会捕捉到更多的更具本质意义的生动细节。如果说这种捕捉主要是在动态现场中运用的一种手段,那么处于相对静态的现场,记者还需要学会创作画面语言。 对画面语言的创作要求记者有强烈的策划意识和主题意识,以及对节目结构的前瞻性。记者要头脑清醒,时刻记得自己想表现什么,然后根据现场的客观情况发挥自己的灵气,即主观创造性。比如荆州电视台播出过一期名为《“豆腐渣工程”苦了孩子》的节目,讲述的是一所村办小学校舍在全村村民集资20多万元修起后仅两年,就发生严重质量问题,导致全校300多名师生只好挤在低矮昏暗的民居中教学的情况。记者看似无意却有意地把孩子们下课后在尘土飞扬的禾场上玩游戏的场面作为前景,背景是长满了和孩子们一般高的野草的学校操场。这一句画面语言耐人寻味,引人思考,首先就得益于“创作”。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画面语言的创作,更加要求加强在解说词中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使文字和图像以及同期声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一幅具有信息含量和深刻内涵的完整的画面语言。 (三)同期声选择 除了大量的空镜头,对于同期声和现场采访的恰当运用也能够充分体现出电视新闻评论的客观化,从某种程度上说,同期声和现场采访在整个电视新闻评论中所占的分量是很大的。大量的空镜头虽能展示事件的发展过程,但并不能充分反映出事物的原貌,只有多用同期声、现场采访才能使画面变得鲜活灵动起来,增强现场感,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共鸣。从目前的电视新闻评论来看,同期声、现场采访显然已经成为整个片子的“主心骨”,而空镜头只是起到一个交代、串连和提示的作用。由于同期声、现场采访给人的直观感觉非常强烈,还能给人以“客观化”较强的感受,所以对同期声和现场采访的恰当运用也会对电视新闻评论的“客观化”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在对同期声和现场采访的运用时,编导应考虑到“量”的问题。一般来说,在记者剪辑画面时,同期气氢声最多不要超过10秒,同期人物声最多不要超过20秒,而现场采访声最好不要超过30秒。这里的时间限制完全是依据观众心理而定的,因为过多过滥的同期声不但起不到加强画面的效果,反而会让观众产生厌倦情绪。记者在剪辑采访镜头时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大段大段的语言浓缩成一小段自己想要的。对采访语言的成功处理,既能恰当反映出编导的主观意图,又能让观众看得清楚明白,特别是当有些采访对象在不同时间、场合所说的话有自相矛盾之处时,如将这两段话剪辑在一起,再辅以一段对正确观点的镜头说明,观众就很容易明白事情的原委了。 (四)评论稿写作

电视新闻评论的文字稿要担负阐述观点见解,也就是说理的任务。因此文字稿在写作时必定

要带有理性色彩,尽量要多用陈述性语言,少用判断性或主观意识浓厚的语句,要做到使编导的观点隐而不露。一篇优秀的文字稿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画面、同期声等因素融为一体的。编导在撰写文字稿前,必须先进行整体构思,然后按照画面、同期声、文字紧密配合的要求撰写文字稿。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文字稿的作用。一般说来,文字稿要能揭示画面内涵,引申、深化画面内容,或者补充画面,交代画面无法说明的内容。在撰写文字稿时,编导也要把握好一个“度”,既要让文字颇具文采和力度,又不可掺入过多编导个人的思想倾向,使其有“过激”之嫌。 文字稿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演播室里的主持人所说的编前语和编后话;二是配合画面的解说词;三是记者在新闻现场的出镜解说。 从目前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来看,坐在演播室里的主持人所说的编前语和编后话已经完全摒弃了说教的色彩,倾向性的意见也几乎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理性色彩浓厚、力度大的语言。

与编前语、编后话相比,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的解说要显得更为平实一些,力度也不太大,最重要是要给观众现场感强的感觉。记者在现场的一段解说要比单纯的镜头表现更具说服力。此时记者要树立良好的角色意识,既不能把自己看得过高,也不能把自己看得过低。出镜记者应是一个冷静的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参与者和分析者,是信息和文化的传播者、再造者和引导者。

不管怎样运用文字,记者都要牢记一点:文字稿单独拿出来是绝不能表达出电视新闻评论的完整意图的,它所起的只是辅助的功能。

思考题:

1.广播新闻写作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广播电视消息的结构特征是什么?

3.从事解释性报道的写作时,如何运用事实来解释事实? 4.电视新闻评论如何选题立论?

第五章

电视纪录片台本写作

与很多电视节目一样,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也要同各种文本打交道,有不少的案头工作要做。当然,不同类型的纪录片,对文本的依赖程度会有很大区别,像《西藏的诱惑》、《江南》、《复兴之路》这样的片子,对解说词的写作就很重视,而《八廓南街16号》、《英与白》这样的纪录片,却不怎么依赖解说词进行表达。由此可见,各类纪录片的写作工作量是不相同的。

虽说写作的量有多少之分,但一般说来,纪录片创作过程中需要进行两种写作工作:一种是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蓝本”写作,另一种则是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

第一节 电视纪录片概述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