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写作教程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广播电视写作教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可以根据栏目类型进行细分,比如可以分为调查性类、历史人文类、风光旅游类等等。非栏目型纪录片则可以按照节目形态划分为大型系列纪录片、长纪录片、短纪录片等。 按照作品风格来划分的话,国内通常将纪录片分为纪实型和写意型两种类型。纪实型作品更注重现场感,重视生活本来的情境与过程的展现,多用长镜头和同期声,如《八廓南街16号》、《少年启示录》等。而写意型作品则注重意境的营造,重视拓展联想和深化作品哲理。但有的学者还在这两分法的基础上增加一种类型——综合型,从而形成三种风格类别。事实上,无论是纪实型还是写意型都只是一种总体风格上的把握,很可能总体风格上属于纪实型的作品在细节或局部上使用写意的一些手法,反之亦然。

按照作品题材内容来进行分类,可以将纪录片分为社会题材纪录片和自然题材纪录片。社会题材的纪录片又可以划分为人物纪录片、事件纪录片、社会现象纪录片和历史文化纪录片。

按照文体构成则可以把纪录片划分为新闻型纪录片、政论型纪录片和散文型纪录片。 按照传播载体可以分为电视纪录片、电影纪录片和DV纪录片。 (三)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分野

谈到纪录片的分类,我们就不得不谈谈中国纪录片历史中的一个特殊名词——专题片。上世纪80年代,为了丢掉“电影拐杖”学会自己走路,中国电视人用“专题片”这一名称取代了长期以来存在的“纪录片”的说法。各电视台的纪录片组织机构被撤销,被新成立的专题节目部取而代之。此后,电视专题片成为中国特有的名词,它与电视纪录片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分长期成为学界的争论焦点。

学界关于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片的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 等同说 认为电视专题片就是电视纪录片,它们没什么区别,只是同一种节目形态的两种不同称谓而已。

独立说 认为专题片和纪录片各自成为独立的节目类型,真实性是它们的生命。但是,专题片允许主观表现,纪录片则排斥主观、排斥造型。

从属说 认为专题片和纪录片互为从属,尤其是纪录片,它是专题节目或专题栏目常用的形式。

畸变说 认为电视专题片是在中国特定国情下产生的怪胎,这种“画面加解说”的作品,本来就不应该存在。 针对人们认知的混乱情况,为了促进我国电视专题节目的理论研究,中央电视台研究室邀请全国电视界部分专题节目编导和学术界部分专家于1992年11月、1993年4月和11月分别在北京、浙江舟山和湖北宜昌,举行了三次中国电视专题节目分类与界定的研讨活动。研讨得出结论,决定《中国电视专题节目分类条目》不再使用专题片的名称,明确提出: 纪录片是电视专题节目的一部分,被涵盖于其中的报道类,是报道类节目中的主要形式。至此,关于纪录片和专题片名称的争论便暂告结束。此后,电视专题片的说法渐渐淡出,而含电视纪录片的电视专题节目逐渐成为大家都接受并普遍使用的一种名称。

第二节 电视纪录片“蓝本”写作

电视纪录片虽然不像电视连续剧一样需要在拍摄前写出具体到每个表情动作的详细剧本,但为了理清思路、保证拍摄的有序进行,也为了在开拍前征得播出机构或投资方的认可,创作者也需要在拍摄之前为自己的片子描画一个“蓝本”。 一、“蓝本”写作的内容

从目前的纪录片创作实践来看,这个“蓝本”主要包含选题报告、编导阐释和拍摄计划

几个部分,这几部分之间呈循序渐进的态势,成为纪录片拍摄前期准备中的几个重要环节,但也有些纪录片并不进行全部环节的“蓝本”写作,而是视创作需要而定。值得注意的是,有极少数纪录片创作者完全忽视拍摄前的文本写作,既不做选题分析,也不写拍摄计划,更不用说调查笔录和导演阐释了,认为纪录片只需要扛着机器去现场“跟着感觉走”就行了,或者认为自己成竹在胸,不需要用文字方式明确思路和计划,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毕竟机会永远只会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一)选题报告 有人曾说:“有一个好的选题,纪录片就成功了一半”,这话不无道理。因此,纪录片创作者在选题这个环节上总是煞费苦心、踏破铁鞋。纪录片《船工》获得第十一届上海电视节纪录片评委会大奖,其创作者姚松平就曾在三峡周边的多个县市寻找题材,最终才确定以老船工谭邦武这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作为拍摄对象。而荣获第八届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奖一等奖的纪录片《他乡,故乡》的题材,则是编导偶然听说一位生活在蚌埠固镇县农村的上海女知青,灵感乍现,觉得一定有曲折的故事,于是凭着一种职业的敏感和执著,多番寻访,终于找到这位名叫罗新玮的女知青,从而发掘出一个充满情感力量的题材。

无论题材是踏破铁鞋终得之,还是妙手偶得之,一旦选择好纪录片拍摄的题材后,就应该立即对这个题材进行思考和分析,选题报告就是这种思考和分析的书面表述。写作选题报告主要是为了说明选择该题目的理由,并对纪录片的拍摄内容和预期效果进行简要介绍。 1.选题报告的基本内容

(1)纪录片标题名称。纪录片拍摄的题材一旦确定,就需要进一步思考从什么角度来讲述事实、说明现象,反映怎样的主题。在对这些问题有一个初步结论的同时,纪录片的标题就基本有了眉目。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此时很多调查和思考都没有足够深入,所以选题报告所拟出的纪录片标题并不一定是最终纪录片成片的正式标题,有的选题报告中还会根据具体情况列出副标题和备选标题。

(2)纪录片的传播渠道和对象。选题的优劣往往是相对的,对选题的最终评审权还把握在观众手中,不同的传播渠道和传播对象对选题会有不同的偏好和要求,因此,选题报告还应当明确纪录片传播的渠道和对象,以作为评估选题价值的前提。供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应在选题报告中明确计划播出的频道和栏目、播出时段、节目时长等。有的选题报告中还会单独列出收视对象和收视率预测。

(3)选择该题目的理由。这是选题报告的核心内容。主要从各个方面阐述选题的价值和意义,主要包括对其政治意义、文化价值、商业价值的阐释。同时择要说明拍摄该选题的可行性。

(4)拍摄对象情况简要介绍。作为拍摄可行性分析的重要依据,拍摄对象的情况应当在选题报告中进行简要说明。包括拍摄对象的职业、年龄等基本信息,尤其是拍摄对象所在地点、能接受拍摄的时间、本人及相关人员对拍摄的接受程度等也应当予以说明。

(5)简明的拍摄计划。简要说明拍摄计划,包括拍摄目的和预期目标,拍摄场地、路线、设备、人员、经费,拍摄制作周期,片子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结构和表现方法等。为了增强选题的吸引力,提高选题通过的可能性,还可以突出介绍片子创新点、特色,并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背景。

(6)栏目制片人和主管领导的意见。最后当然不应当忘记选题报告的公文职能,为审核者留下签署意见的一栏。 2.选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由以上这些选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可以看出,选题报告是纪录片主创者向制片投资方或者影视机构上级领导申报选题的主要文件,既是一份申请经费和人员的申请书,也是一个关于题材的文化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的评估报告,还是创作人员关于该选题的最初艺术构想。因

此,作为一个兼具公文和艺术创作蓝本双重性质的文本,选题报告的写作有其自身的一些基本要求。

(1)简明扼要。以最简明、最具说服力的语言进行阐述,从文本内容到文本格式,乃至段落的设置上,都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注意方便阅读,力求清晰明确。

(2)可操作。注重突出可操作性,增强报告的说服力。对于完成选题过程中的难点,要有理有据地详细论述。例如,投资较大的纪录片,应详细规划资金筹集方式和资金用途。 (3)有创新。对选题的创新点也应重点阐述,包括题材本身的新颖、表现方式的创新等。在保证简明清晰的前提下,选题报告的写作手法也可适当有一些变化,让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既能吸引眼球,又显示出创作团队对报告写作十分用心。

(二)编导阐述

编导阐述主要是导演或者导演组对作品拍摄的一些基本想法的说明。格式相对自由,内容也并无明确规定,可以是导演对于选题的理解、对拍摄方式的构思,也可以是导演对一些艺术灵感的捕捉和记录。

虽然有时编导也会在完成创作后专门写出总结性的编导阐述,但通常而言,编导阐述会在选题完成、选题报告通过后,进行前期调查和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写作。在西方国家,如果用两年的时间拍一部纪录片,那么他们会用三个月时间做调查研究,用三个月时间进行实地勘查,六个月用来做前期调查,占去了创作周期的四分之一,可见前期调查的重要性。事实上,成功的前期调查可以大量节省纪录片的创作成本,也可以提高纪录片的成功率。但前期调查的成功不仅是多花时间这么简单,还需要做许多工作,编导阐释的写作就对于前期调查的成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调查过程中,编导会观察和采访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例如一处值得拍摄的新场景的发现、一个重要人物的发掘、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等等,通过与被摄对象的交流,编导还会不断地进发出创作灵感,比如一趟艰苦旅程中得到的启示、一个细节动作给人的感动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记录和梳理,都可以成为编导阐述中的内容。因此,好的编导阐述,将成为进一步细化选题的重要环节,有利于统一创作团队的思想,也是拍摄和剪辑时可以依赖的重要帮手。

编导阐述没有固定格式和内容上的具体规定,如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参考:

(1)拍摄作品的基本目的和构想。在选题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关于作品的整体构想,结合前期调研的成果明确拍摄作品的基本目的,完善关于作品的艺术构想。但相较于说明文式的详尽拍摄计划或拍摄提纲,编导阐述中的作品构想更像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地描绘作品的蓝图。

(2)在作品中要阐姿的观念、表达的思想。对于整个片子而言,不散之“神”应当是作品所传达的理念,编导阐述写作的过程中,编导对选题的深入思考也多体现于此。因此,对纪录片所要表达的思想观念的描绘往往成为许多编导阐述中的重点内容。

(3)作品大体的框架结构。随着前期调查中所搜集资料的增多,编导对于拍摄内容有了更具体的想法,从而对作品的整体结构有了更为完整和深入的构想,这些也都常常体现于编导阐述中。

(4)作品的风格样式。作品究竟是拍成快节奏的还是慢节奏的?是口述式还是格里尔逊式?编导在拍摄作品之前,往往会对作品风格和样式进行设定,这也成为编导阐述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5)对拍摄对象的理解和认识。前期调查的重点在于与被拍摄对象的交流,对其认识的加深,对整个拍摄计划的制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些理解和认识也成为编导阐述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编导阐述写作的一个重要基础。

(6)对表现手法的设想。电视纪录片不是以语言为基本符号的纪实文学,而是以视听语

言为表现基础的电视艺术样式,如何运用各种视听符号来表现内容,是编导们思考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尽管具体如何表现,需要在拍摄和剪辑过程中定型,但在编导阐述中还是可以进行大体设想,或者提出总体要求的。例如:

《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编导阐述

孙曾田

(1)东北大兴安岭的最后一片原始森林中,生活着饲养驯鹿的鄂温克人——敖鲁古雅鄂温克。他们饲养的驯鹿美丽而奇特——雌鹿也生着犄角。如同他们饲养的驯鹿,鄂温克人的生活、文化、命运也呈现着一种奇异的色彩。

族中有一个祖孙三代女人组成的家庭:外祖母妞拉、母亲巴拉杰伊、女儿柳芭。外祖母94岁,是族中最后一位萨满,代表了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母亲巴拉杰伊是从山林中走出来定居的一代,她承受了丧夫的痛苦和生活的艰辛,坚忍地生活着。女儿柳芭,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毕业,因心灵受不住都市生活的积压,返回山林故乡。三代女人构成的命运链条环环相扣,却又各不相同,充满了奇异的悲剧色彩。她们的命运,是其民族文化命运的缩影,她们的心灵历程,体现着民族的灵魂与感情。

(2)我们要充分关注和理解其民族文化对三代女人命运的影响,它融在她们一脉相承的血液中,虽在一代代地变化,但无法变色,这种驯鹿文化在人类大文化背景中呈现着奇异的色彩。我们也要充分关注和认识时代的巨变对三代女人生活与命运的影响,它使三代女人命运成三级跳状态。

民族文化和时代的巨变构成了矛盾冲突的两面。本民族文化的纵向继承和时代巨变的横向冲击,一纵一横构成十字架般巨大的阴影,笼罩了三代女人的心灵和命运。这一切,触及了一个现代文明的大命题:人类文明在发展中,是否应该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3)充分注意驯鹿民族性格的内在的相似性:原始自然的生命力、善良浪漫的天性、向往自由又离不开山林的宿命??鹿是民族心灵外观的精灵,是他们传统文化的具象,是我们创造意境的意向。

(4)全片风格要严格写实,忠实地记录人物生活、命运的片断,让主人公倾诉她们的心灵之声,沉重的激情蕴含在真诚的纪实之中。

镜头随生活流动,画面却自然生动。注意用特写展现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严格的同期声。

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了大智慧,几乎你能想到的,古人早已有成语放在了那里。古语中的“微言大义’’四个字,我想用它来概括纪录片题材与思想的关系再恰当不过了。纪录片要记录的事实必须是具体的、具象的:某人、某事、某时、某地??不可能是抽象的、概念的;但它必须有着深刻而‘普遍的意义。说一部纪录片有现实的意义,或有人类共同关心的主题,就是这个意思——我称为“大义”。试想,一部纪录片所拍事物跟谁都没关系,什么意义也没有,那谁要看它?那它有什么价值呢? (三)拍摄提纲

曾有人总结说,纪录片的创作流程有三种:一是先写出解说词或脚本,按图索骥地拍摄搜集视听材料;二是先拍摄,再剪辑,最后配解说;三是列出拍摄提纲,根据拍摄提纲拍摄,然后剪辑配解说。其中第三种方式既不会导致画面成为解说词的“图解”,又不会导致盲目拍摄,是纪录片创作最理想的选择。因此,在完成选题之后,开始拍摄之前,应该拟定一份详细的拍摄提纲,为纪录片的拍摄工作起到提示和计划的作用。 拍摄提纲在选题策划和编导阐述的基础上完成,是创作过程中始终遵循的线索,是未来纪录片的蓝图。一般来说,提纲编写的准备工作要尽量充分,熟悉素材,明确立意,做到心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