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整理1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考试整理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名词解释

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时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临界表面张力:是指固体被液体(多指水溶液)完全润湿时液体具有的最高表面张力

Krafft点:当温度升高至某一点时,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急剧升高,该温度称为krafft点,即Kp值。

浊点:表面活性剂在高温下,溶液出现混浊时的温度(Cp值)

化学需氧量: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含氧量。以mg/L为单位,其值越高,表示水污染越严重。

生物需氧量:指在一定期间内,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的某些可被氧化物质,特别是有机物质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

乳化作用: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其中一相以微滴状分散到另一相中,形成乳状液,这种作用称为乳化作用。

分散作用:若一相以微粒状固体均匀分散于另一液相中形成悬浮液,这种作用称分散作用 增溶作用:表面活性剂能够使难溶或微溶于水的有机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显著增加的作用叫做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 极限氧指数(LOI):是指样品在氮、氧混合气的环境中,保持烛状燃烧所需氧气的最小体积分数

第一章

1.HLB值的计算:

=38.7-(0.475*13)+7=

2.简述表面活性剂离子型的鉴别方法—亚甲基-氯仿法的原理:

亚甲基蓝属阳离子型有色物,在容量分析中可作指示剂使用,当它遇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时,生成不溶于水而溶于氯仿的产物,使氯仿层色泽变深;如果试验液中含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由于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结合,使亚甲基蓝脱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而从氯仿中重新回到水中,使氯仿层色泽变浅。

第二章生物酶

1.生物酶的特性包括:专一性,高效性,温和性,酶催化活性的可控性。 2.纤维素酶的组成包括:纤维素内切酶、纤维素外切酶、纤维素二糖酶。

第三章 高分子化合物

1.印花糊料的作用包括增稠作用、稳定作用、载体作用、黏着作用、吸湿作用、防泳移作用 2.水性聚氨酯在纺织上的应用包括:织物表面涂层剂、羊毛防缩整理剂、抗起毛起球整理

、粘合剂、抗静电整理剂、柔软与防皱整理

3. 水性聚氨酯制备过程中,常用的亲水性扩链剂包括: 阴离子型:二羟甲基丙酸(DMPA)、二羟甲基丁酸(DMBA)、1,4-丁二醇-2-磺酸钠 阳离子型:N-甲基二乙醇胺(MDEA) 非离子型:聚乙二醇二醇

第四章:前处理助剂

1.精练剂的组成包括:主要组分: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 辅助组分:消泡剂、电解质、螯合分散剂、助溶剂、纤维保护剂等等。

2.胰加漂T的合成:P14

3.常用的浆料包括:淀粉、变性淀粉、羧甲基纤维素(CMC)、聚乙烯醇(PVA)、聚丙烯酸脂类(PA )

4.碱减量促进剂的作用机理:以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作为涤纶碱减量促进剂,聚酯分子的碱水解是一种液—固相转移催化反应。首先,季铵盐表面活性剂能迅速吸附在涤纶纤维表面上,降低纤维表面张力;其次,季铵盐分子中的负离子与处理浴中的氢氧根负离子发生离子交换反应,浴液中的氢氧根负离子转移并富集在纤维表面,使氢氧根负离子有更多的机会,也更容易进攻涤纶分子中带部分正电荷的羰基中的碳原子,造成涤纶分子断裂,从而完成了水解反应。

5.阳离子表面活性剂1227的合成:P19

6.简述螯合分散剂的发展趋势:a) 无磷鳌合分散剂(60%),绿色环保助剂,鏊合分散力优异。对钙镁鳌合值能够达到500PPM以上,铁值可达1200PPM。

b)鳌合粉,粉体的使用更方便,成本更便宜,超强的鳌合力,属于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 c)重金属离子封锁粉,专门针对重金属离子的全新粉体助剂,对铜,锌,铁的鳌合值均超过1000PPM,并对钙镁有强的鳌合作用,能有效避免色花和针洞形成。

d)鳌合分散剂(60%),高浓缩产品,为广大中小助剂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优势。

第五章:后整助剂 5.1抗皱整理

1.折皱产生的机理:在纤维受到拉伸时,大分子的取向度提高,而且还会发生相对位移,纤维分子上的极性羟基能在新的位子重新建立新的氢键;当外力去除后,纤维素分子间未断裂的氢键及分子的内旋转,有使系统拉回到原来状态的趋势,但因在新的位子上形成的新氢键的阻滞作用,使系统不能立即回复,往往要推迟一段时间,形成蠕变回复。

如果拉伸时分子间氢键的断裂和新的氢键形成已达到充分剧烈的程度,使新的氢键具有相当稳定性时,则蠕变回复速度较小,便出现所谓永远久形变,这就是造成折皱的原因。 2抗皱整理机理----树脂沉积理论

树脂沉积理论:整理到织物上整理剂经焙烘后在纤维内部形成网状的树脂,沉积在纤维的无定形区,沉积的树脂靠机械摩擦作用或氢键改变了纤维大分子或基本结构单元的相对滑动,给予织物抗皱性。

3. 抗皱整理机理----共价交联理论

共价交联理论:在焙烘过程中,整理剂虽能自身缩合,但也有可能与纤维素上的羟基发生反应,在纤维素大分子间生成共价交联,而使织物具有良好的防皱性能。 4. 2D树脂的制备方法:制备有两种方法,即二步合成法和一步合成法。

二步合成法:第一步将尿素和乙二醛反应生成二羟基乙烯脲;第二步是二羟基乙烯脲和甲醛反应生成二羟甲基二羟基乙烯脲(DMDHEU)。

一步合成法:把尿素、乙二醛及甲醛加在一起反应制备出二羟甲基二羟基乙烯脲 5. 2D树脂与纤维素纤维的交联反应:

6. N-羟甲基酰胺类抗皱整理剂释放甲醛的原因:初缩体中的游离甲醛、未反应整理剂、整

理剂和纤维之间交联键的水解断裂。

减少甲醛释放的方法:1.采用低分子醇类对树脂分子中的羟基进行醚化改性,醚化N-羟甲基酰胺类树脂稳定性提高,甲醛释放量减少。2.在N-羟甲基酰胺类树脂中拼用无甲醛树脂和其他助剂,特别是添加碳酰肼、环乙烯脲等甲醛吸收剂,可有效地降低游离甲醛的含量。

7.抗皱效果的评价方法:

织物经树脂整理后,其整理效果一般用折皱回复角来表示,通常是径向和纬向回复角之和;其回复角的大小除与整理效果有关外,还与织物的组织结构有关。通常情况下: 棉织物未经整理回复角(径向):80-850; 棉织物经整理后回复角(径向):110-1300; 棉织物未经整理回复角(径+纬):1600; 棉织物经整理后回复角(径+纬):>2200;

5.2柔软整理

1.柔软剂整理的机理: 1.1 降低表面张力

表面活性剂在纤维表面上进行定向吸附,降低纤维表面张力,使纤维表面变得容易扩张,伸长其长度,结果是织物变得蓬松、丰满,富有弹性,产生柔软手感。 1.2 降低摩擦系数

表面活性剂在纤维表面的定向吸附,形成了疏水基向外整齐排列着的一层薄膜,使纤维之间的摩擦发生在相互滑动的疏水基之间,使摩擦系数大大降低,使织物在受到外力时纱线便于滑动,织物变得柔软。 1.3 防止原纤化

当织物经柔软剂整理后,纤维表面形成柔软剂吸附层,吸附层间的润滑作用,减少了纤维之

间的摩擦,防止纱线原纤维化,从而也改善了织物的柔软性。 2.ES的合成:P20

3.Sapamine MS的合成:P159

4.有机硅类柔软剂包括:羟基硅油(亲水性和反应性)、氨基聚硅氧烷乳液(耐久性、黄变)、 环氧改性有机硅柔软剂(耐久性)、亲水性有机硅柔软剂 (亲水性) 5.柔软整理效果评价方法:1.主观评价法----手感评定

2.客观评价法----硬挺度 国标GB/T18318-2001

----悬垂性 国标GB/T23329-2009 5.3阻燃整理剂

1.气相阻燃机理:阻燃剂受热后,分解产生气相物质,这些物质能捕获高聚热分解产生的自由基,使热分解反应得到有效控制,从而达到阻燃、灭火的目的。

2.凝聚相阻燃机理:高温下阻燃剂在聚合物表面形成凝聚相,隔绝空气,阻止热传递、降低

可燃性气体释放量,从而达到阻燃目的。

3.简述N-羟甲基-3-二甲氧基磷酰基丙酰胺

的阻燃机理:

是通过其与纤维素分子反应及树脂的固着作用而获得耐久阻燃性的

4.简述卤素类阻燃机理:主要依靠卤素在高温下产生卤化氢气体,冲淡氧气成分,产生气体屏蔽作用,破坏了气相中的可燃性气体,达到阻燃目的。

5.阻燃效果的评价方法:一是从织物的燃烧速率来进行评判。即经过阻燃整理的面料按规定的方法

与火焰接触一定的时间,然后移去火焰,测定面料继续有焰燃烧的时间和无焰燃烧的时间,以及面料被损毁的程度。有焰燃烧的时间和无焰燃烧的时间越短,被损毁的程度越低,则表示面料的阻燃性能越好;反之,则表示面料的阻燃性能不佳。

另一种是通过测定样品的氧指数(也称极限氧指数)来进行评判。面料燃烧都需要氧气,氧指数LOI是样品燃烧所需氧气量的表述,故通过测定氧指数即可判定面料的阻燃性能。氧指数越高则说明维持燃烧所需的氧气浓度越高,即表示越难燃烧。

5.4防水防油整理剂

1.防水防油整理剂的作用机理:

若纤维表面的润湿临界表面张力小于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则具有拒水作用;若纤维表面的润湿临界表面张力小于油类的表面张力,则具有拒油作用。通过采用石蜡、聚硅酮、全氟树脂等的处理,可降低纤维表面的润湿临界表面张力,达到防水防油效果。 2.荷叶效应的拒水自洁作用机理 1.蜡质结晶+细微结构=荷叶效应

蜡质结晶本身的化学结构具有疏水性,所以当水与这类表面接触时,会因表面张力而形成水珠,再加上叶片表面的细微结构之助,使水与叶面的接触面积更小而接触角变大,因此加强了疏水性,同时也降低污染颗粒对叶面的附着力。 2. 疏水自清洁性

由于莲叶表面的微结构「粗糙层」能够将空气保留在突起物间的底部,使外在的污物或液体无法完全沾附于莲叶上;被局限在这纳米粗糙层中的空气,其情形犹如在莲叶表面形成一层气垫(Air Cushion),污物或液体是由空气所支撑着;另外,盘交错结的纤毛状「腊质」,其结构亦有助于减少外来物与叶面间的接触面积.

3.有机硅类防水防油的作用机理:聚硅氧烷类化合物在高温和催化剂作用下,硅氧主链发生极化,极性部分向纤维上的极性基团靠拢。极性基团发生定位的同时,迫使非极性部分的甲基定向旋转,连续整齐地排列在纤维的最外层。疏水性的甲基使纤维疏水化,从而改变了织物的表面性能,产生了拒水效果。

4.防水织物的评价方法:1.透湿性;通过从人体排出的水蒸汽进行测定,用JISZ 2208测试服料透湿度以达到4000克/米*2 24小时为好。 2.防水性

(1)织物的防水性 (2)衣服的防水性,即使织物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3)拒水性;用喷雾法(JIST l092)进行测定 (4)防风性;恩特兰特2和2000型有厚约40微米的聚氨酯薄膜层,有优良的防风性和保暖性。

(5)耐久性;作为防永透湿织物的耐洗性甚为重要,拒水度、耐水度、耐洗涤性和剥离强力都是涂层法比粘合法好。根据经验介绍,作为运动服用的织物剥离强力需在250克/厘米以上。

5.5抗菌整理剂

无机硅抗菌整理剂的种类: 季铵盐类抗菌整理剂、无机化合物类抗菌整理剂、与纤维配位的金属化合物类抗菌整理剂、胍类抗菌整理剂、天然抗菌成分 整理效果评定----晕圈法: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