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整理和复习

2.具体教材分析 (1)乘法口诀部分。

从总体上来说,乘法口诀部分编排的层次与表内乘法(一)中例6的编排层次一致,只在具体呈现上有细微变化。首先从开放性上来说,由于有了1~6的乘法口诀的编制的基础,7~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完成的,在教材中体现为只给出了第一句乘法口诀的编制范例。其次,在情境的呈现方式上,7的乘法口诀的情境图让学生操作七巧板,通过计算拼7个图形所使用的拼板的块数引出;8的乘法口诀的情境图以鼓号队方阵的形式呈现,渗透了乘法的矩形模型。最后,在连加结果的呈现上,由以统计表的形式呈现,发展到以动物连跳的形式在数轴上的呈现,逐步抽象,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体现了数轴上的点与数的一一对应。

第72页的“做一做”重在使学生体会“用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个乘法算式” 这一关键性知识,培养学生用乘法口诀熟练计算乘法的能力,并为后面表内除法中求商奠定坚实的基础。第73页练习十七第10题进一步沟通了相邻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并让学生利用发现的规律记忆乘法口诀。上述这两种形式的练习在这个单元多次出现,突出体现了对于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视,以及对熟练记忆乘法口诀的重视。 (2)解决问题。

本单元在8的乘法口诀和9的乘法口诀之后,分别安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例题(例3、例5),其主要目的主要是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为学生记忆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熟练进行计算留出充分的时间,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例3编排的是稍复杂的用乘法解决的实际问题。“稍复杂”是因其相同加数提取自“量”(单位)而不是实物的个数,相对与前面出现的数量关系来说较为抽象,同时又渗透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在编排层次上,教材继续体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但在各个环节均有突破。在“知道了什么?”环节,学生的语言相对来说更为概括,情境中所呈现的信息更为丰富,也更为复杂。在“怎样解答”环节,重在体现根据已知问题排除多余信息,选择所需信息,并通过画图分析数量关系,进而根据乘法运算的含义用乘法解决问题。“在解答正确吗”环节,梳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对所涉及的数量关系进行适当的概括,教材通过小精灵的话来体现:“求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可以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这是“单价×数量=总价”的具体化的描述,概括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想一想”及其后面的内容,其作用类似于“做一做”,并重在培养学生的“四能”。

例5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加、减、乘法运算的含义解决座位够不够坐的问题。重点体现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不同,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在具体编排上,教材在体现解决问题一般步骤的基础上突出了前两个步骤。其中,在“知道了什么?重在引导学生读懂图中呈现的信息并理解“坐得下吗?”的含义。读出图意的角度决定了后面环节中所选择的运算和列出的算式,理解不同具体的解决方式也就不同。对“坐得下吗?”的理解涉及到信息的转换,即将“2名教师和30名学生一共32人”转换为“一共需要32个座位”,为解决问题作好铺垫。在“怎样解答?”环节呈现了学生的思考过程与解决步骤:先算出客车的座位数再比较。教材基于学生读懂图意的不同角度,呈现了两种解决策略,具体如下。方法一:前面每排4个座位,一共7排,最后一排5个座位,一共有座位:4×7=28(个),28+5=33(个)。方法二:左边每排2个座位,一共7排,右边每排2个座位,一共7排,还要加上最后一排的5个座位,一共有座位:2×7=14(个),2×7=14(个),14+14+5=33(个)。当然,学生还可能有其他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也正是因为如此,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在“解答正确吗?”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在教学例5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但并不要求学生把所有的解答方法都写出来,只要学生能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第8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7题是一道星号题,除了促进学生熟练应用口诀外,更重要的是为学习除法试商作铺垫,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 (3)整理和复习。

整理和复习重在回顾表内乘法两个单元的知识,整理出乘法口诀表,并借助此表促进学生熟练地记忆乘法口诀,同时进一步让学生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口算。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为学生积累进行知识整理的基本经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理。

3.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培养学生乘法口算的能力。 (3)关注学困生。 (※)量一量,比一比 1.内容与结构

这是“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其编排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高度的方法,同时形成对所测对象的清晰的表象,为以后估计、认识其他物品的长度提供更多的参考标准,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能选择合适的标准(“单位”),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表示物品的长度或高度,增强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长度观念和数感。

2.教材具体分析

从具体编排来说,该实践活动分为3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选择合适的标准测量单位,测量身边熟悉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即教材第88页的内容。所测量的内容非常丰富,既包括长度、高度、宽度等,又包括自身和其他物体。这个层次的活动意在巩固学生前面所掌握的测量方法,建立所测物品的直观表象,为后面测量、表征其他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提供多种不同的长度“单位”。

第二个层次是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测量(或表征)一种物体的长度,建立学生的长度观念。教材呈现了学生用两种不同方式(以肩宽为单位、以一庹为单位)描述的鳄鱼的身长6米,从而将难以建立长度表象的6米转化为以身边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单位而度量出来的相应的长度,形成对6米长度的直观认识,并体会到测量的本质。

第三个层次让学生自主进行操作和实践,利用身边熟悉的“单位”(标准)表示未知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其活动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开放,学生由此可以积累丰富的测量及表示长度的经验,将抽象的长度(或高度)数据与已有经验结合起来,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增强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进而发展长度观念。

3.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让学生切实进行活动。

(2)注意对小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要求,以便活动有序进行。

(3)对活动进行适时指导,并适当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进行数学上的提升。

(七)认识时间

1.内容与结构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进行编排的,让学生借助钟面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分”,能读出几时几分与几时半,知道时间单位“时”与“分”的关系,并学会合理地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认识秒及进行时间的相关计算的基础。具体内容包括:认识时间单位“分”,及时与分的关系;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解决关于时间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具体结构如下。

例1,认识分,知道1时=60分

认识时间 例2,能读、写出钟面上的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

例3,解决问题

2.教材具体分析

与实验教材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对本部分内容的编排发生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变化:一是3个例题的层次更加清晰,这一点通过上面的结构图可以清晰地看出来;二是降低了认识几时几分的难度,这是基于实际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的调整,体现为只让学生从钟面上读出5分5分地数的几时几分,不再要求学生读出像8:47、10:13等时刻,避免了教学上的困难;三是在动态的过程中了解钟面上时间的顺序,特别是重点加强了4:50、10:55等几时差几分的时刻学习,以突破学生认识时间的难点;四是调整了解决问题内容的编排,打破了解决问题偏重于经过时间的计算这一现象,体现了对于学生思维活动和数学思考的关注。这些变化充分地体现在例题及习题的编排上。 (1)例1。

例1教学时间单位分,知道时间单位时与分之间的进率,即1时=60分,并在此基础上知道30分称为半小时的道理。在具体编排上,教材由学生熟悉的上课起立图引入,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时间”与生活的联系。为了读出钟面上的时间(8:05),就必须借助直观,理解钟面上刻度的两种含义:分针走1小格表示1分,走1大格表示5分;时针走1大格表示1时。教材是通过“数一数,填一填”及“拨一拨”的活动加以落实的。在理解钟面刻度含义的基础上,教材呈现了从12时起,动态、连续地拨到1时的3幅钟面图,将时和分的关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钟面上分针和时针位置的变化,以及二者反映出的时间上的变化,理解“1时=60分”,并以此为基础,通过与电子表表示时间的对照,理解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 (2)例2。

在例1“5分5分地数”的基础上,例2与电子表对照,呈现了从4时开始数起、连续变化的时间中的3个钟面,让学生读、写出钟面所表示的时间。从编排层次来说,3幅图体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认识时间的特点。从呈现方式上来说,教材用阴影直观地表示出每个钟面上分针走过的区域及指针转动的方向,便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读出时间的方法,用小精灵的话加以说明,从而也解决了学生难于读出是“几时半”的学习难点。这里,教材通过例2与“做一做”完整地呈现了记录(或写出)时间的两种方法,即文字记录法(几时几分)和电子表表示法(以此种方法为主),相对来说分散了教学难点,又将读出时间与写出时间结合在了一起,从而起到很好的直观引导作用。

例2“做一做”中的第一行呈现的仍然是连续变化时间中的几个时刻,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时针、分针的运动方向,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读出时间的方法,明确要读出一个时间,应由时针、分针的位置共同来确定。 (3)例3。

例3是解决问题的内容。教材呈现的实际问题情境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以两幅连续的画面提供了晨练、踢球、做作业、看木偶剧4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方面的信息;第二个层次以钟面的形式呈现了3个时刻,让学生从中选择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时间。因为情境的复杂性,充分体现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阅读与理解环节的重要性。在“知道了什么?”环节,需要理解“可能”的含义,它是指在备选答案中,能够去踢球的时间;更需要读出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此外也要找出晨炼、做完作业、看木偶剧的时间。在“怎样解答”环节,重在理清4个事件发生的时间的先后顺序,教材呈现了解决问题的两种具体方法:“我来写一写”是先按时间先后顺序理顺相关联的事件,再看备选答案中哪个时间合适,即7:15晨练,7:45?,9:00做完作

业,9:15?,10:30看木偶剧,10:50?由于只有9:15在做完作业和看木偶剧之间,所以可能去踢球的时间应该是9:15;“我来想想”是在综合考虑已知信息的基础上,采用排除法进行推理,确定问题的答案,即做完作业是9:00,所以不可能是7:45去踢球,而10:30去看木偶剧,所以10:50也不可能去踢球,这样可能去踢球的时间就是9:15。“解答正确吗”中,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了3个事件,判断答案的合理性。可见,例3重在让学生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并培养学生有序推理的能力。

第93页练习二十三的第8题是找规律的题目,同时介绍15分也可以说成一刻,对学生的知识进行相关拓展。第9题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了解不同时间段的大致划分,并使学生学会用时间用语准确地表达时间。第10题实际是不跨时的关于时间的计算,由于学生还未学过计算,只要求学生在所给出的钟面图上直观数出来即可,其中第三个小题暗含了60分与1时之间的关系,巩固了学生对一刻的认识;第四小题还巩固了对半时的认识。

3.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运用直观以及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归纳中认识时间。 (2)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经历时间的变化过程,以利于学生准确地认识时刻。 (3)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和推理能力。

(八)数学广角——搭配(一)

1.内容和结构

从二年级起,教材设置了“数学广角”单元,其意图在于系统而有步骤地把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借助一些操作等直观手段向学生进行渗透。为了便于了解每个数学广角单元所编排的具体内容,修订教材在单元标题下加了较为通俗的副标题,以使师生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

具体到本册内容,则编排的是最简单的排列与组合问题(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编排了两次,第二次编排在三年级下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方法,发现3个不同数字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3个数字两两求和的组合数,初步渗透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同时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本单元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例1,简单的排列

数学广角——搭配(一) 例2,简单的组合

2.具体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编排的排列与组合的内容,之所以说其“简单”,是因为这里最多只涉及到发现3个事物的排列数或组合数,发现更多数目的事物的排列数或组合数是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样编排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体验到有序、全面思考的方法的重要性,利于教师落实教学目标。

(1)例1。

例1是一个排列问题(与数字的排列顺序有关),要求学生用1、2和3组成两位数,要求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即不能有重复数字),看看能组成几个两位数。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一个层次是找出所有满足条件的两位数,第二个层次是数出满足条件的两位数的个数。其中第一个层次是关键,教材以两幅连续的图加以呈现。第一幅图呈现了两名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寻找的情境:摆数字卡片无序寻找;借助数位表,按照规律交换两个数字的位置寻找。第二幅图呈现了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的情况,体现了学生对于自己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渗透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第二个层次以一句话呈现,同时作为解决问题的结论。小精灵的话体现了全班交流的焦点问题,并再次引导学生梳理思考过程,进一步感受有序思考的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