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0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1 百家争鸣45分钟作业 人民版必修3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最新2020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1 百家争鸣45分钟作业 人民版必修3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知识点四

墨家的主张 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答案:B

解析:题中意思是说,要视他国为自己的国家;视其他人家为自己的家;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一样。反映的本质是要相亲相爱,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

10.下列漫画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根据漫画判断思想流派,从左到右排列,正确的是( )

A.儒家学派——墨家学派——道家学派 B.道家学派——儒家学派——法家学派 C.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兵家学派——法家学派 答案:C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根据①中“仁爱”可知是儒家学派,根据②中“顺其自然”可知是道家学派,根据③中“立法严厉”可知是法家学派。故C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流派的言论: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以上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展开的?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提出的核心主张。 (2)上述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在战国时期更能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为什么? (3)上述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对后世影响最大?

答案:(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材料一主张“德”“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

(2)材料四的主张。因为它有利于当时的争霸战争和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3)材料一的主张对后世影响最大。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第(1)问要对各个材料加以概括。第(2)问要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因为法家主张有利于当时的争霸战争和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因而更受各国统治者的重视。第(3)问强调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应从儒学思想以后的发展前途来分析。

- 5 -

课 后 作 业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司马迁的《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载:“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下列对此材料的正确解读有( )

①战国时期养士之风大盛 ②教育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③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 ④士掌握了各国的统治权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②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据材料“仁而下士”“食客三千人”可知①正确;据“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可知③正确;②④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正确。

2.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道:“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这反映了荀子( )

A.主张“以德服人” B.主张“性恶论” C.主张“施仁政于民” D.主张“性善论”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以德兼人者王”可知,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故A正确。B属于其人伦思想,C、D是孟子的主张,皆不符合题意。

3.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思想解放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这反映出当时( )

A.国家出现了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 B.封建土地所有制因井田制的崩溃而确立

C.人们渴望重建因诸侯割据而被破坏的社会秩序 D.思想家希望建立“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关于“仁”“礼”的思考。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社会动乱不堪,儒家学者游历各国,希望统治者采用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建立新的社会秩序。A是政治上的发展趋势,B是经济制度的变化,D是道家学派的主张,都无法体现题意。故C正确。

4.韩非子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这些主张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认可,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严刑峻法可以使民众安分守己

B.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C.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

D.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韩非子提出加强君主的权威,可以增强国力,从而结束分裂、实现统一。这些思想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A不是主要原因,B并非原因,C不符

- 6 -

合史实。故D正确。 5.墨子坚决反对“攻伐无罪之国”,即所谓“非攻”;但同时他又在《墨子》一书中详细解析了战国时期城防工事的战略布局、守城器械的制造和使用、人员的配备等。这说明( ) ①墨子反对一切战争 ②墨子不是单纯的和平主义者,他主张战争的正义性 ③墨子主张以积极的军事谋略抵御外来进攻 ④墨子的“非攻”带有虚伪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墨子的“非攻”并不是“非战”,而是反对不从民之利益、圣王之道角度出发的不正义战争。因此,①中的“一切”、④中的“虚伪性”都不符合题意。故B正确。 6.阅读表格,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出的共同思想是( )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 A.教育思想 B.农本思想 C.民本思想 D.重农抑商 答案:C 解析:根据“为政以德”“民为贵”“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可知,三者的思想中都体现了要重视人民大众。故C正确。 7.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 A.人的平等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 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D.人的自由平等 答案:C 解析:孔孟的“仁爱”和“政在得民”都是有阶级差别的,可排除A和D;B只符合孟子,三者的共性只有C,即都主张通过互爱互利来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8.史载汉初曹参为相时,任官选用不善辞令的忠厚长者,而对追逐功名利禄之徒一概不用;省事节用,量刑从宽;对下属不苛察细过,虚怀自持。这种施政思想符合( ) A.儒家学说 B.墨家学说 C.法家学说 D.道家学说 答案:D 解析:汉初由于经济衰退,为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采用黄老思想治理国家。而材料就体现了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简化事情,不用权谋。 9.某村庄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孙:“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得饶人处且饶人”“浪费一粒粮食遭到五雷轰顶”。你认为老人的言论反映出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 ) ①儒家 ②道家 ③墨家 ④法家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从日常生活中的用语切入,贴近学生实际,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追求道德修养;“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生活状态;“得饶人处且饶人”“浪费一粒粮食遭到五雷轰顶”体现了墨家兼爱、节俭的思想。 10.“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以上言论应出自( ) A.孔子 B.墨子

- 7 -

C.孟子 D.老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先秦诸子的思想。材料强调“天下之人”不应该“不相爱生”,体现了“兼爱”思想,这与战国时期墨子的主张相一致,故答案为B。

11.梁启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指出:“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下列与“思想自由之明效”一致的是( )

①百家争鸣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②百家争鸣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 ③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④百家争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的影响,可以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百家争鸣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西汉,故④错误。

12.端木赐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中认为,农业是靠天吃饭,儒家提出“天人合一”“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道家则从相反的方向提出“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等处世格言。这可以说明古代中国人( )

A.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B.重农业重儒学的处世道德 C.农业儒本的社会意识 D.重天命轻人为的处世理念 答案:D

解析:“天人合一”“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枪打出头鸟”等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处世态度和处事风格,其根源在于古代中国政治上的专权、小农经济的保守意识以及儒家文化的天命论理念。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13.(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己复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以上材料均引自《论语》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材料四 在中国的王道(儒家思想),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法家思想)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孔子所说的“礼”的实质是什么?(2分) (2)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4分) (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2分)

答案:(1)维护奴隶制度。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2)同:都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方案。

异: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法、儒两家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统治人民的工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归纳政治倾向,根据“礼”的内容回答实质;第(2)问要结合材料二、三的内容总结异同点;第(3)问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儒、法两家尽管主张不同,但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14.(1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章太炎认为“儒”最早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殷民族的教士”,孔子自称“吾与史巫同涂(途)而殊归者也”。

- 8 -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