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地震旅游研究报告(第一章第二节)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川西地震旅游研究报告(第一章第二节)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对灾害遗迹的资源研究,目的是为了趋利避害,变害为宝,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们在治理灾害发展旅游经济的工作实践中,认识到有的灾害遗址、遗迹是可以经人为转化成为发展旅游的有利条件。这是一条有益的综合治理地震灾害的新思路。如何有效地利用地震灾害遗址、遗迹,为旅游开发所用。本文循此思路为川西地震灾害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有益探讨,以供商讨。

课题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重建方针,探索将地震后恢复重建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按照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四川省社科院同意四川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川西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初探——以德阳市重灾区为例》的申报立项,作为2008年度课题系列研究之一。

本报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川西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对“5.12”汶川大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的概念、调查、评价、分类进行梳理研究。第二部分,川西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开发利用原则、开发利用现状和开发利用建议等进行初步探讨。

第一部分 川西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

二、地震灾害遗迹旅游开发意义

了解意义,明确行为目标。明确地震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才能产生开发利用动力。 (一)灾害与旅游的关系;

1、灾害与旅游之关系探究

世界是矛盾的统一体。灾害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是一对矛盾统一体。第一,矛盾是灾害系统对人类社会最大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危害。第二,灾害史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认识灾害规律,防灾减灾的斗争史。

灾害危害人类社会,旅游是人类的社会活动,灾害危害旅游。系统对系统的破坏一般是通过能量的交换,破坏其它系统的要素、结构,从而破坏其功能。灾害系统通过灾害功能冲击和危害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系统;从而损毁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危及旅游活动安全,损毁旅游系统结构;破坏了旅游系统功能。本研究认为灾害危害旅游、旅游利用灾害资源开展灾害旅游、树立旅游防灾减灾意识和建立措施三个方面比较能说明灾害与旅游的关系。

(1)灾害危害旅游

关于灾害与旅游的关系,灾害危害旅游时必然,旅游必须防灾事必须,二者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秦志英《灾害旅游与旅游灾害的构想与探讨》中认为:第一,“灾害”与“旅游”虽为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二者之间的确紧密相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人们惧怕灾害,因为灾害带给人的是痛苦;人们热爱旅游,因为旅游带给人的是享受。旅游属于一种富含文化底蕴的综合的审美活动,而灾害却是因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导致的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失。然而生产力发展到今天的程度,人类已不自觉地使某些曾经发生过巨大灾难的地区成为了现今闻名于世的旅游胜地。第二,“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旅游开发灾害遗迹资源,我们可以将灾害遗迹作为新的旅游资源来开发,使曾经的伤心之地

5

成为今天的学习课堂。另一方面,旅游工作防灾减灾,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也时常导致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一是急性事件,即立即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事件;另一种是慢性事件,如开发不当或管理不善而逐渐l起的旅游地环境的恶化、区域生态系统的破坏等。(秦志英:灾害与旅游之关系探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苏全有,赵芳望《试析突发性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无论是突发性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灾害,对于旅游业来说都不啻为重击。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示,而突发性人为灾害的频繁发生,无不体现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开发灾害旅游

灾害遗留资源,旅游开发利用资源。旅游业是灾后恢复重建的先导产业。开发灾害旅游资源,开发灾害旅游,能促进灾后恢复重建。旅游者与灾区群众的感情互动,心灵互通,促进实现灾区人群的心理重建的良性转换。旅游者文化与灾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促进构建和谐社区。

王金伟《灾害旅游及灾害旅游系统的初步研究——兼论旅游系统》中认为:灾害在带给人类生命财产灾祸的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灾区的重建与长远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人们了解灾害、缅怀遇难者、接受减灾教育。利用系统思想和方法构建的旅游系统模型,引入了旅游场和旅游流的理念,可以充分地揭示旅游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灾害旅游系统是一个包括主体、客体、介体、栽体4个要素的动态系统。利用此系统能更全面地研究灾害旅游本质、解决实际问题。

灾害旅游系统由主体(灾害旅游者)、介体(灾害旅游业)、客体(灾害旅游资源)、载体(灾害旅游的内外部环境)4大要素组成。这4大要素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在一个有机整体中共存,并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稳定关系。

(3)旅游防灾减灾意识和措施。

人类无时无刻不在与灾害斗争,因此旅游无时无刻都要防灾减灾。第一,旅游活动过程需要防备灾害的突然袭击,如5.12汶川大地震突然袭击、中国南方雨雪袭击等等。第二,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也时常导致一些灾难的发生。必须建立旅游灾害的防范与控制系统。

方中权《旅游灾害的防范与控制系统初探》认为“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且很敏感的产业,极易受到外部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需建立一个可靠、快速、实用、先进的防范与控制系统,为各旅游相关部门准确厦时地提供各类旅游灾害信息,为旅游灾害的预报、预测、决策、控制、抗灾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手段,达到避免灾害或使旅游业损失降至最低的目的。”刘睿,李星明《四川旅游震后响应的实证研究》采用国外学者的PRI(防备-响应-影响)模式,以四川地震为例,调查并研究了政府部门、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响应行为。结果表明,政府部门响应表现在财政预算、政策

2、地震灾害对旅游业的冲击

2008年的5月,正是全国五一旅游黄金周后的季节,一场山崩地裂的8级特大地震,灾区旅游业务的骤然全面暂停。5月12日地震发生当天,国家旅游局就发出通知,提示游客近期暂不要前往或途经川西汶川地震灾区旅游。第二天下发《关于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通报》,要求各省市区旅游部门迅速通知所辖地区旅行社立即停止组织赴灾区或途经灾区的旅游业务。这对正步入旅游旺季的四川省旅游业无疑是迎头一击。汶川地震对四川省旅游带来的直接影响。

(1)旅游通道中断,旅游基础设施的损毁。旅游基础设施主要是交通、通讯、供水、供电设施。第一,震区旅游基础设施毁损。其中高速公路受影响轻微,5月14日已全部恢复畅通,但以汶川为中心的国省干线公路出现隧道塌方.大桥移位等较严重情况.通往九寨沟等重点遗产景区的道路损毁严重。灾区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也受到严重破坏。第二,需要经过震区的旅游交通因此中断。

6

(2)旅游地景区(点)、服务配套设施的破坏。第一,大量自然文化遗产及其配套服务设施的损毁。四川地震灾区涉及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省级文保单位225处。目前所知损失最为严重的是世界遗产都江堰一青城山景区,庙宇古建筑群全部垮塌.鱼嘴裂缝,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群、萝卜寨羌文化遗产地等严重受损。第二,自然旅游地如大熊猫保护区、银厂沟欢乐谷。第三,现代旅游景区(点)如龙门山生态旅游带、德阳重型工业东汽汉旺厂区等等严重损毁。

(3)对旅游市场的破坏。与地震有关的山崩地裂、天昏地暗、伤痕累累、灾区、死亡等一切震撼心灵的概念的地震效应、放大效应,一时间在风景如画的世界级旅游景点九寨沟、黄龙、都江堰、青城山、卧龙大熊猫保护区,珍珠连缀的“天府之国”九寨沟环线蒙上了一层恐怖的阴影。人们心目中的川西旅游天堂的形象受到极大的毁损。旅游投资者、旅游者、旅游营运者对灾区的旅游未来,旅游市场一时不振。

(4)旅游业的人财物损失。包括旅游管理部门及景区、旅行社.饭店餐饮娱乐业等在内的旅游行业的人员伤亡.应急投入(包括搜救.疏散游客、取消预订团队等)、宾馆等接待设施损毁等。截至5月20日18时.全省旅游行业共遭受经济损失331.47亿元。

3、旅游业对灾害遗迹的开发利用

地震、海啸、瘟疫、战争等灾害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同时也遗留下了大量的遗址、遗迹、纪念物等。早在古代,人们就对这些遗留物产生了兴趣。近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被灾害的“悲壮美”、“残缺美”和“自然美”所吸引。但是,由于传统伦理道德束缚,很多人不愿把旅游与灾害联系在一起,以至于灾害旅游至今也没有得到“正名”,同时造成众多价值较高的灾害旅游资源“闲臵”,甚至被破坏。 直到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和相关组织才开始关注这个问题。随着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全球统一行动的广泛开展,灾害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学术界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旅游业对地震灾害遗迹开发利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发利用地震灾害遗迹资源的旅游价值,发展灾区旅游。

川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而旅游业的带动系数大,启动快,可分期投入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和保护环境的功能十分突出。因此保证川西社会经济发展,发展旅游产业是的必然选择。第一,灾害带给人类生命财产损害,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地震灾害旅游资源是特殊旅游资源,开发新资源可以丰富灾区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规模。地震本身也是一种“造景工程”,这次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形成的大量独特的地质景观,与地震在灾区造成的遗址一起,都将成为未来四川地震环线、地震纪念(博物)馆、地质公园、地震遗址等旅游线路开发的重要而独特的资源。地震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没有地震旅游资源就没有地震旅游的发展,旅游业的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也就成为空谈。为此,必须保证地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旅游资源开利用进行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才能做强做大“大旅游”;才能突出特色,形成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第二,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特殊吸引力价值的开发,可以提升旅游市场的推动力,扩展旅游市场。第三,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的特殊审美价值的开发,可以整合提升周围相关旅游资源的品牌效应。

(2)挖掘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地震文化的核心是抗震救灾文化。用抗震救灾精神激励旅游者振奋精神、爱国爱家,努力工作。有助于人们了解灾害、缅怀遇难者、接受减灾教育。接受减灾教育。

(3)利用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开发和谐旅游。发扬大爱精神、国际主义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和谐旅游。地震不仅危害了灾区的生产系统、生活系统,许多产业因此处于

7

停顿处于暂时产业空心化状态,这就影响到灾区的就业和社会稳定。灾区的不稳定因素值得高度重视。从灾区的情况分析,灾区的不稳定因素来自农村和城镇两个方面,其中农村最为突出。农村生产系统受到极大破坏,人员伤亡、失踪;生活系统和社会系统受损。城镇产业受震害停顿,就业压力和社会稳定存在极大隐患。归根结底,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川西灾区的各种矛盾在一定时期的积累,潜在风险很大,需要和谐旅游来弥补。

(4)开发利用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的生态效应,合理有效地保护性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在保护开发中恢复旅游生态环境,有利于灾区的生态重建与可持续长远发展。

川西生态脆弱性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生态保护问题。川西旅游区特别是龙门山地震旅游区因地震灾害形成的一段特殊区域,是成都平原生态区向川西高原山地过渡地带。是两大生态系统的交错地带。它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抗外界干扰能力、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及生态环境改变速率上,均表现出明显的脆弱特性。

旅游业是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先导产业。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只有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旅游才能作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解决灾区先导产业和川西生态脆弱性的问题。

(二)地震旅游开发研究意义

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们必须把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好。要加强对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时空分布等规律和致灾机理的研究,为科学预测和预防自然灾害提供理论依据。要加强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构建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建立灾害监测-研究-预警预报网络体系。要深入研究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灾害和生态环境、灾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加强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发,强化应对各类自然灾害预案的编制。要建立国家综合减灾和风险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国家和地方灾情监测、预警、评估、应急救助指挥体系。要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将灾害预防等科技知识纳入国民教育,提高全民防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既学习国外的有益经验和先进技术,也对人类社会共同防灾减灾作出贡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统筹协调,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到2015年实现“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力争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课题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重建方针,探索将地震后恢复重建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理论意义

川西特大地震发生后,虽然中央决定把汶川保留作为地震博物馆,但还没有对整个地震灾害遗迹作为资源开发进行研究,特别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研究。因此,本课题《川西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初探》是进行创新研究。

第一,丰富旅游发展理论。地震旅游发展理论是普通旅游发展理论的分支内容。对汶川地震遗迹旅游开发研究。把灾害遗迹作为资源开发进行研究,对于特殊的灾害旅游开发,地震灾害旅游开发的研究,丰富了旅游发展理论基础研究,拓展了旅游发展一般理论。

第二,充实灾害旅游理论。地震旅游属于灾害旅游之一,地震旅游资源开发理论研究充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