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重建新安故城历史文化街区的迫切性和可行性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再论重建新安故城历史文化街区的迫切性和可行性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邑尚书吕维祺移北城墙之西半跨慕容山上,扩大城区,增高城墙,名为新城。明末乱中,城破。清顺治、康熙年间修复旧城。乾隆26年(1761),淫雨坏城40余段,数年后始修复。同治元年(1862),捻军、太平军三破县城,为对付义军,统治者再次将北城墙筑于慕容山顶,更于东南将文峰山包于城内,并起石基,增设城上水道、墩台、更房等。宣统2年(1910),修陇海铁路时,凿断奎楼山,城垣北移。民国时的县城,周长6里5丈4尺,面积约为0.5平方公里。城墙:东、南、西三面均高2.5丈,惟北跨慕容山脊段稍低。顶宽1丈或6-7尺不等,底宽3丈,墙皆用石起基,高4尺,以上用砖。其中东南方新易石墙150丈。这从今天尚存的两段城墙遗迹可见一斑。1930-1933年间,数有修建,并重修东南奎楼山石垣,接续旧城。1939年抗战中,为减少轰炸目标,国民党县政府下令扒掉县城墙、奎星楼和铁塔(在城北慕容山上,并非今铁塔山)。至解放时,原城墙已残缺不全。西北有一炮台。学道门及文峰山上各有一望楼。

(2)城门:

东曰“瞻洛”,明嘉靖44年(1566),知县王训重修,易名“迎熙”。“瞻洛”意为“向东可远望洛阳”;“熙”有“光明”“和乐”“兴盛”之意,易名“迎熙”,更具诗意:既有迎接晨曦、光明之意,更寄寓新安未来一片光明,社会和乐稳定,繁荣昌盛的美好意愿。

西曰“通陕”,明隆庆元年(1567)知县陆书重修,易名“庆成”。“通陕”只能反映此门所处位置,而“庆成”不单有庆贺丰收、成功之意;庆云乃五色彩云,古人视为祥瑞之气。庆成,乃“五色彩云生成”之意。东门“迎熙”朝迎旭日东升,西门“庆成”晚看彩霞满天。况故城西北寺名“宝云”,门名“超云”,皆关乎云,此之谓也。

正南曰“浴涧”,明万历33年(1605)知县殷铨重建,易名“通济”。“浴涧”直白浅露,“通济”含蓄蕴藉:既指直通涧水,沐浴欢畅;更寓百业兴旺、通达成功。

正北曰“风怀”,一名“拱辰”,乾隆28年(1763)知县陈宗溥重建,易名“望阙”。“怀”者,慕容山之旧称也。门处城北,风来怀山,名曰“风怀”,恰如其分。“拱辰”者,众星环围北极星,喻四方归附。此指故城地处县域正中,四方环绕,四通八达之意。

东南曰“聚奎”,明嘉靖33年(1554)知县刘登创建,门上并建楼三楹,曰“聚奎楼”;清雍正2年(1724)知县王元蘅改建,易名“璧联”;又建月城两门,东曰“山晖”,西曰“川媚”。城东南为奎楼山,登门远眺,奎楼美景尽收眼底,此为“聚奎”。“璧联”者,珠联璧合也。城内有文庙儒学,城外有文峰奎楼;东南门外有孟夫子创建的川上书院,门内有旌表孟夫子的“伊洛渊源坊”,文脉通达,一脉相承;伊洛理学,源远流长;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易名“璧联”,彰显河洛文化气度,恢弘宋明理学传统,妙绝!“山晖”者,辉映山色也;“川

5

媚”者,涧水妩媚也。

西北曰“超云”,一名“寺巷门”,明万历40年(1612)知县邵纯谦重修。超云门直通慕容山顶,登高望远,神清气爽;高瞻远瞩,超凡脱俗。

新城之北斗门:在超云、风怀二门之间,东向; 小水门:在城南墙浴涧、聚奎二门之间; 芝泉入泮水口:在城北墙北斗、风怀二门之间。

(3)城垛:

据《新安县志》(韩、邱版)记载:时查城上周围女墙681丈,共垛头1271堵,系乾隆27年(1762)上任知县周埙、继任者陈宗溥先后修筑。

(4)城楼:

新、旧城门楼共七座,加上新城之望楼共八座。除聚奎楼及新城二楼外,其余五楼均为天启末署知县颜日愉重修;东、西月城旧亦各有楼三楹,明嘉靖37年(1559)知县卢大经创建,44年(1566)知县王训重修,清顺治13年(1656)知县俞逊又修,乾隆29年(1764)知县邱峨捐建增为重楼。

(5)城壕:

西门外壕深七尺,引泥河水由壕入涧,壕上旧有石桥;城东、城北负山,城南临涧水,俱无壕。

(图2:明代新安县城图)

6

(图3:清康熙年间新安县城图)

综上所述,自公元前206年至民国22年(1933)的2140年间,虽朝代更迭,兴亡交替,兵荒马乱,战火不断,但新安故城的修复一直没有间断!2140年,何其漫长的历史岁月!期间新安经历的有史可考的有名有姓的主政者多达249位!但一篇永无终结的大文章,一个永恒的发展新安的主题,却被一代代继任者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一直传承到今天!《传》曰:“预备不虞,军之善政也。”战争年代,城池屡废屡复,是为了“慎守其土以备不虞”,那么,在和平发展的当代,则讲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社会生产力非常原始落后的古代,我们的先辈尚且筚路蓝缕,励精图治,难道今天的我们还不如古人,就甘愿坐享其成,不思进取吗?

城高,池深,这是古代城池防御和军事战略的基本原则。新安故城连接东西二京,素有“豫陕孔道”“中州锁钥”之称,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所以,无论是城墙、城门、城垛还是城楼、城垛、城壕的修筑,都体现了城高池深的特征。加之紧邻万里丝路第一关,在全球经济渐趋一体化的今天,周密部署,科学论证,详细规划,严格实施新安故城的修复工作,是该提上议事日程了。城关城关,有城更需有关,但在国内其他地区,要么有关无城,要么城、关一体,象新安故城和汉函谷关这样相伴而生、若即若离的情形,实属罕见,这是修复新安故城的一大特色和价值所在。

4、以明、清新安衙署为中心的新安古县衙建筑群(如下图4、图5):

7

映山楼 观涧楼

(图4:嘉靖44年,知县王训重建新安县衙示意图)

(图5:乾隆29年,知县邱峨捐资重修之新安县衙原貌图)

新安县衙: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