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技法与练习考前辅导1:素材贫乏,无米为炊,怎么办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高考语文作文技法与练习考前辅导1:素材贫乏,无米为炊,怎么办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3编:素材贫乏,无米为炊,怎么办

上编 技法篇

许多同学拿到作文题,经过审题,能够很快明确命题意图所在,迅速确定文章的立意,但是却苦于没有恰当的素材。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准确的立意,因为缺少素材,同样难以下笔成文。其实,对于一个有十几年生活经历的中学生而言,不应该缺乏作文素材,问题常常在于缺少发掘素材和运用素材的能力和技巧。

那么,怎样解决无米之炊的难题呢? 一、妙解素材,移樽就座。

二、素材一般具有丰富的意蕴,不大可能一则素材就一个含义。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为不同的观点服务。确定了立意而感到没有多少适合的素材时,不妨对现有素材进行换角度思考,说不定它就会是最适合的论据材料。

2018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题是“语言”话题。某考生一时找不到材料。这时,他想起自己写的一篇敬重英雄、尊重历史的议论文,文中批评了解构先烈、调侃英雄的行为。他隐隐感到玷污英雄的行为与“语言”有关,他继续深思发觉,不仅这些行为是以“语言”的形式出现的,而且这些人所表现出来的思想问题,其实也是他们的“语言系统”所出现的问题。于是他从语言的角度解读玷污英雄的行为,以“打造健康的语言系统”为题,完成了考场作文。请看其中的段落:

当代年轻人的语言系统确实有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媒体上不时出现解构先烈、调侃英雄的言论,什么邱少云在烈火中一动不动违反生理学,黄继光的胸膛不可能挡住机枪的疯狂扫射,等等。何以如此,原因在于他们的语言系统里压根儿就没有崇高、伟大、英雄这些词汇,难免会用卑微观照崇高,用低俗解读伟大,露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真面目。好鸟和鸣,那是它们有共同的语言系统,同样的道理,脑子里尽是低俗的词汇,没有半点英雄的信息,他怎么能够理解英雄的壮举呢?

在原先的作文里,作者用玷污英雄的事例阐述了“亵渎英雄就是亵渎民族历史”的道理,这里他用同样的材料阐述了一个新的论题:没有共同的语言系统,就不能有真正的对话。这样,不但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而且新颖独特,有思想深度。

三、因材立意,削足适履。

四、一则素材不会只有一种解读一样,一道作文题也都不会只有一种立意,有时候你可以不必考虑立意,首先寻找与题目有某种联系的材料,然后根据材料再确定立意。

五、2018年高考天津卷作文实际是关于“器”的话题作文,某考生面对作文题,明白立意是较多的,但他没有首先思考究竟如何确定立意,而是努力回忆以往的生活,寻找与“器”有关的材料。他想起最近遇到的一个地摊画师,落魄而毫不在意,他感到这位画师有一种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境界,是一个有器量的小人物。于是便画师为素材,以“地摊画师的器量”为题,写了一篇记叙文。请看结尾的两段:

我接过画,画上是一棵树,高大而茂密,只是树微微斜向湖面。我瞬间像被注入无尽的力量。虽然倾斜着,却仍以一种不屈的姿势傲然挺立在河边,坚强面对生活,得之无大喜,失之无大悲。这树,不正是画师吗?画师,你正是这棵树啊!

想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好一个云卷云舒,那实在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境界,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异曲同工,这也是魏晋人物的气度风流吧。无名的画师,你也正是如此器量的人物了,我向你行注目礼!

这是一篇既符合题意又取材独特、立意深刻的文章。考场作文必须根据文题材料来确定立意,然后根据立意选择写作素材,但是,根据自己手中掌握的材料,结合题目要求来选择中心或主题,也是完成考场作文的重要途径。

三、切割用料,层层深入。

精选一个材料,对其进行切割,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复运用材料,阐述中心论点,这样既可以解决材料不足的烦恼,又可以避免堆砌材料,实现多角度阐述中心论点,使文章内容丰富,层层深入。 请看议论文《一切皆有可能》本论部分的三段:

丑小鸭逆袭而成为白天鹅的故事俯拾皆是,屡见不鲜。2012年10月,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要知道,莫言是一个小学即辍学、靠帮人推磨换书看的放牛娃,这样的人能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吗?在一般人看来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但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正是50年前的那个放牛娃。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总是同诸多其他事物发生着种种联系,因而其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小学即辍学的放牛娃能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跟他接受的基础教育有关,跟他所处的环境有关,也跟他日后的努力有关。当时环境发生了的变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文学的园地里耕耘采摘,放牛娃成为诺奖获得者,这又有什么奇怪呢?

好吧,既然一切都有可能,那我们就等天上掉馅饼吧!不!一切都有可能,一切也都可能是泡影。对于莫言而言,小学即辍学,固然是事实,然而靠帮人推磨换书看,这同样是事实,而后者正是他“偶然”获奖的“必然”之因。

这篇文章中心突出,纲举目张,层层深入,说理透辟,论证有力。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并没有因为论证层次丰富而频繁更换论据,而是始终用莫言的事例来阐述每一个分论点。切割用例,分层论证,逼着作者在阐述分析上下功夫,这样的议论文往往更深刻,也更容易得高分。

四、借题发挥,注重分析。

有些作文题本身就是含义丰富的材料,作文时可以对文题材料进行深入的多层次的剖析,而不必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去寻找其他论据材料。

有这样一道作文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关注帮助身体有障碍的人,很多公共场所都有了“无障碍”设施。但是,部分公共场所的无障碍卫生间长期处于锁闭状态,有的建设不达标,轮椅无法出入,有的公共场所无障碍通道堆满杂物。面对这样的社会现象,你有怎样思考或联想?请根据自己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某考生以“形式主义是公害”为题,写了一篇议论文,请看其中三段:

是的,大街上是有“无障碍通道”的,只是被“无障碍通道”标志牌阻断了罢了;公共场所是有“无障碍卫生间”的,只是长期处于锁闭状态,或者建设不达标,或者轮椅无法出入罢了。有“无障碍××”之名称,却不能将其作为“无障碍××”来使用,徒具虚名,而无其实,这是十足的形式主义。

出现这样的形式主义,大多与当地领导的政绩观有关。我们是如何关怀盲人群体的,我们建了多少公里的“无障碍卫生间”,建了多少座“无障碍卫生间”,把心思集中在数字上,自然就无暇顾及其质量,无暇顾及其后续工作了。“无障碍”之道的短路,其实正是这种浮夸之风的反映。

“无障碍”之道短路,为害匪浅。首先对不起盲人群体,没有把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落到实处,却有忽悠糊弄之嫌。其次对不起人民群众,动用许多劳动力,花费纳税人的银子,没有办成实事,劳民伤财。再次,受党和政府委托来为人民办事,没有尽心尽责,民众难免怨声载道,损坏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文章显然是对无障碍名存实亡现象的评论,节选部分三段分别从性质、根源、危害三个方面展开阐述,每一段都只就这种现象进行议论,并没有再举其他论据材料。对于以消极社会现象为材料的作文题,一般都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写作,这种写法的大体思路是:摆现象——说性质——挖根源——析危害——提措施。这种写法,专对文题提供的现象进行评议,以分析见长,最能体现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关注社会,巧设论据。

有些同学写作议论文感到缺乏论据素材,也跟自己对论据理解的偏差有关。他们往往以为只有那些有名有姓的人物的事迹,或是某年某月确实发生过的事件,才能作为论据。其实,论据不仅包括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一些普遍的社会现象同样可以作为论据材料,在考场上面对作文题,如果把思维的触须伸向社会,伸向一些普遍的社会现象,可能就不会感到“无米下锅”了。

请看《重视无用之用》一文的两段:

崇拜快,践行快,“快”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一部分人的生活标志:手机在响,电话在催;寄信要特快专递;拍照要立等可取;坐车要高速公路;做事要名利双收;理财要一夜暴富;结婚要有现房现车。

理科的学生不学历史,因为考试考不到,学了无用;文科的学生把理化扔在一边,因为即使理化学得再好,也不能为你在高考中增加分数。喝茶,读书,听琴,这些事有用吗?能创造财富,还是能营造关系?既然对升官、发财、出名没有任何作用,我们何必要在这些方面浪费时间呢?

这里作为论据使用的材料,没有典型的人物或事件,都是一些社会现象,但它们对于阐述“无用之用”都是极为确当的,同时,这些现象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也都是十分熟悉的,并不陌生。问题在于别人想到了,我们没有想到,或是没有这样想的习惯。

再看两个例子:

①有两个青年讨论海归学子秦玥飞到农村当村官的事,甲说秦玥飞舍小我而顾大家,乙说秦玥飞不顾自我是傻瓜,甲说秦玥飞有理想有情怀,乙说情怀不能当饭吃,话怎么也说不到一起。事情虽小,但却说明一个严肃的问题:境界不同,就无法进行真正的对话。

②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摩擦,心胸宽广一点,超然一点,你就可以避免许多可以避免的烦恼,为自己的成功创造条件。有一位老师,身材矮胖,学生背后叫他“土豆”。一次课间操后,他故意用慢动作伸了一个懒腰,然后问同学,这样子像什么,大家回答不出来。他笑着说:“这叫土豆发芽。”大家回过神来,一阵哈哈大笑。这位老师的气量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和喜爱。试想,如果他面对同学的不敬,大发雷霆,严加查处,结果又会怎样呢?

这里的两个论据是生活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还是作者杜撰的,恐怕只有作者知道,但是读者不会怀疑其真实性,也不会削弱其论证的力量,因为生活里确实会有这样的事。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概括普遍现象,打造典型论据,这是解决无米之炊的有效途径。

下编 练习篇

一、文题导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广西桂林市平乐县的朱孟勋,20年前,妹妹囚身患白血病过世,母亲伤心欲绝,甚至一度出现了精神问题。而朱孟助与妹妹有几份相似,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穿上女装,母亲竟然开心了起来。于是,这20年来,他一立穿女装哄母开心。在朱孟勤的衣柜中,全是女装,他已经好久没穿男装,也没有男装了。但朱孟勋却说,如果有一天母亲百年归世了,他就穿回男装,做一个真正的男人。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