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4第14课《孔孟两章》(学生版)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高中语文必修4第14课《孔孟两章》(学生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三、试讨论归纳本文的主题和说理特点。

主题: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说理特点: 1. 结构严谨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教师按此结构逐一提问,学生逐一背诵)

2.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与比喻有关的部分) 3.气势充沛(学生背诵排比句式) 四、拓展延伸

你估计梁惠王会不会接受孟子的主张?

第三课时

一、知识点总结、回顾 (50分)

1、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 .(2)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 ( ) .(3)涂有肉票而不知发 ( ) .

2、词类活用 (1)无乃尔是过.( )

(2)后世必为子孙( )

(3)既来之,则安..( )

(4)填然鼓.( )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 ) (6)然而不王.( )

与 忧 .

之 检

(7)树之以桑 .

( ) (8)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 (9)养生丧死无憾 ..( ) (10)王无罪岁 .( ) (11)谨庠序之教 .

( )

3、一词多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 (1)是 是.

社稷之臣也 (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 君有疾.

在腠理 ,不治将恐深 ( 君子疾.

夫舍曰欲知而必为之辞 ( )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 快,急速 (2)疾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 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

也,而闻者彰 ( 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

之 ( 嫉妒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3)止 河曲智叟笑而止.

之曰 (禁止,阻止)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仅仅,只)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 ) 曹辉请见. ( 被召见 ) (4)见 冉有季路见.

于孔子曰 ( )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表被动,相当于“被”) 风吹草低见.牛羊 ( )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 见解,见识 ) 臣请縛一人过.王而行 (走过、经过) 过.

犹不及 (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过分,过于) (5)过 是谁之过.与 ( ) 且尔言过.矣 ( ) 故尝与过.

宋将军 (拜访、访问)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 (6)于 寡人之于.

国 ( ) 颁白者不负载于.

道路矣 ( ) 请以战喻 (用,介词) (7)以 可以.无饥矣 ( ) 以.时入山林 ( ) 申之以.孝悌之义 ( ) 填然鼓之. ( ) (8)之 五亩之.宅 ( ) 申之.以孝悌之.义 ( ) 4、古今异义

) ) ) ) ) )))

(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

东蒙主 古义: 今义:认为 (2)是.

社稷之臣也 古义: 今义:表判断 (3)有国.有家.

者 古义: 今义:国,国家;家,家庭 (4)陈力就列..

古义: 今义:到队列中去 (5)王无罪岁.

古义: 今义:年 (6)河.

内凶 古义: 今义:泛指河流 (7)请.

以战喻 古义: 今义:请求,邀请 (8)七十者可以..

衣帛矣 古义: 今义:表示同意认可 (9)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 今义:指一般的行走 (10)或.

百步而后止 古义:

今义:或许,也许 5、特殊句式

(1)无乃尔是过与( )(2)何以伐为( ) (3)未之有也( ) (4)是社稷之臣也( )(5)非我也,岁也( )(6)季氏将有事于伐颛臾( (7)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8)可以无饥矣( ) 二、综合检测

) )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3.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 ) 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秩序;敬爱兄长)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

三、课外提升

阅读下文完成6—9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yòu天子诸候养禽兽的地方)①方七十里,有②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③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圃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圃方七十里,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这里指猎人)往焉。与民同④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之内,有圃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⑤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⑥宜乎?”

1、解释文中加红色的词。

①方 ②诸 ③犹 ④之 ⑤如 ⑥宜

2、(1)这一则故事体现了孟子的什么观点?

(2)孟子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孟子为什么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说齐宣王是“为阱于国中”?

《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