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4第14课《孔孟两章》(学生版)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高中语文必修4第14课《孔孟两章》(学生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稿(教师版)

14《孔孟两篇》

【课题】 《孔孟两章》(粤教版语文必修4第14课) 【课型】

本文属于古典诗歌基本阅读课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自主预习,掌握重要的字、词、句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的第五、六自然段和《寡人之于国也》中“五亩之宅”这一段。(理解、背诵)

2.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学习语录体散文的特点和孟子的辩证艺术。(理解)

3.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和孟子的孟子“保民而王”“制民之产”的政治主张(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理解) 【教学难点】

1.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和孟子的孟子“保民而王”“制民之产”的政治主张(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时安排】

5课时

【课前预习积累】

1、字音识记 颛臾( ) 社稷( ) 安无倾( ) ...

虎兕( ) 木柙( ) ..椟中( ) 饿殍( ) ..孝悌( ) 庠序( ) ..

曳兵而走( ) .

数罟( ) ( ) ..

第一课时

《季氏将伐颛臾》

【学习过程】 一、内容导读

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可分三层,第一层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三条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对话指出学生没有尽职尽责;第三层对话正面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阐述了孔子__________、反对武力征伐的仁政思想。全文脉络如下:

为先王封国——不可伐

不能伐 在在邦域之中——不必伐 责(心平气和) 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季氏将伐颛臾 应阻伐 引用 驳(慷概激昂) 感情变化

比喻

反对伐 均、和、安(内) 斥(义愤填膺) 修文德(外) 二、资料助读

1、孔子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 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思想上,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政治上,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生活上,主张“温良恭俭让”;教育上,开创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是儒家经典的著作之一。“论语”中的“论”就是编辑的意思,“语”即言谈之意。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明这部书影响之大,也说明这部书涉及到了许多国家的政事。

3、写作背景

鲁哀公时,鲁国政局动荡不安。鲁恒公的后代孟孙、叔孙、季孙三家(也称三恒),逐渐强大,把持鲁国国政,鲁国公室则日趋衰微,国君所的赋税,贡多贡少,听任三家。此时,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附属小国,是公臣,他的贡品为鲁国国君所专有。季康子要讨伐颛臾,实际上是要从鲁哀公手中夺取对颛臾的所有权。当时冉有为季氏宰,季路也是季氏门下,两人都参与了讨伐颛臾的筹划准备,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们的老师孔子。 三、重难点、导学探究

诵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 要点一:精读课文,突破词句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季氏将伐( )颛臾。冉有、季路见( )于( )孔子,曰:“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 )尔( )是( )过与( )?.......夫颛臾,昔者( )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2、判断下列虚词的用法及其意义。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2)无乃尔是过与: ..

(3)何以伐为: .

3、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式特点,请在括号内注明特殊句式的类型。 (1)无乃尔是过与?( )

译: (2)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

译: (3)何以伐为?( )

译: 要点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1、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共几次对话?

2、哪些话表达了孔子的态度?他反对讨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第一、二自然段内容回顾

二、第三、四自然段重、难点导学探究

诵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 要点一:精读课文,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冉有曰:“夫子欲之(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 )..力就( )列( ),不能者止( )。’危( )而不持( ),颠( ).....而不扶,则将焉( )用彼( )相矣?且尔言过( )矣。虎兕出于柙,龟...

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 )与( )? ..

2、判断下列虚词的用法及其意义。 (1)龟玉毁于椟中: .

3、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式特点,请在括号内注明特殊句式的类型。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

译: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译: (3)虎兕出于柙。( )

译: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 要点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1、孔子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三、第五、六自然段重、难点导学探究

诵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 要点一:精读课文,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 )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 )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 )夫( )舍( )曰欲之而( )必为之辞( )。.....丘也( )闻:有国( )有家( )者,不患( )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 ),故( )远....人不服,则修( )文德以来( )之,既来之,则安( )之。今由与求也...

相( )夫子,远人不服而( )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 )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 )之内也。” ..

2、判断下列虚词的用法及其意义。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

(3)则修文德以来之: .3、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式特点,请在括号内注明特殊句式的类型。 (1)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

译: (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

译: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 (4)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

4、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2)既来之,则安之:

(3)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5、解释成语

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 要点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1、从冉有的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孔子听了冉有的话后,态度有什么变化?

2、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在文中找到明确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