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疗法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运动疗法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近端固定,远端活动,例如爬行、行走、手的使用等 ,是运动的高级形式 六、促进和抑制的具体方法

1、促进的方法【触觉刺激、温度刺激、本体感觉刺激、特殊感觉刺激】

2、抑制手法【轻微的挤压、持续加压肌腱、用有效的轻的压力对脊旁肌进行推摩、持续

牵拉】

十三、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一、PNF理论依据

? 强调对本体感受器的刺激,促进神经肌肉系统的反应 ? 强调整体运动而不是单一肌肉的运动 ? 强调主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动态平衡

? 特征:螺旋对角关系,动作要类似日常生活中的功能动作,并通过言语和视觉刺激

及特殊的治疗技术来引导运动模式,促进神经肌肉的反应

二、PNF运动模式

1、对角线模式★★★

在矢状面的屈曲-伸展、在冠状面的内收-外展或脊柱侧曲、在横断面的内旋-外旋三对运动的组合(螺旋对角交叉式) 所有对角线运动均横跨中线,均含有旋转成分 上肢的对角模式

D1屈曲-内收-外旋 D1伸展-外展-内旋 关节 运动 关节 运动 肩胛 向前上提 肩胛 向后下压

肩 屈曲、内收、外旋 肩 伸展、外展、内旋 肘 伸展 肘 伸展 前臂 旋后 前臂 旋前 腕 桡偏 腕 尺偏 手指 屈曲 手指 伸展 拇指 屈曲、内收 拇指 伸展、外展

D2屈曲-外展-外旋 D2伸展-内收-内旋 关节 运动 关节 运动 肩胛 向后提 肩胛 向前下压

肩 屈曲、外展、外旋 肩 伸展、内收、内旋 肘 伸展 肘 伸展 前臂 旋后 前臂 旋前 腕 桡偏 腕 尺偏 手指 伸展 手指 屈曲 拇指 伸展、外展 拇指 屈曲、内收

下肢的对角模式

D1屈曲-内收-外旋 D1伸展-外展-内旋 关节 运动 关节 运动 髋 屈曲、内收、外旋 髋 伸展、外展、内旋 膝 伸展 膝 伸展 踝 背屈 足 内翻 脚趾 伸展 踝 跖屈 足 外翻 脚趾 屈曲 D2屈曲-外展-内旋 关节 运动 髋 屈曲、外展、内旋 膝 伸展 踝 背屈 足 外翻 脚趾 伸展 D2伸展-内收-外旋 关节 运动 髋 伸展、内收、外旋 膝 伸展 踝 跖屈 足 内翻 脚趾 屈曲

2、总体模式 3、对角螺旋运动

① 对角线型式运动是最高的型式

② 应用对角线模式进行训练时,可按需要采用双侧对称性模式(双上肢或双下肢作相同运动)、双侧不对称性模式(双侧肢体向同一方向运动)、双侧交替模式(双侧肢体同时作相反方向的运动)和单侧模式(单个肢体运动)

三、扩散:当刺激的强度增加或速度加快时,引起反应或力量的传播,是神经系统固有

的功能 ,反应可以是兴奋性也可以是抑制性,较强肌群的抗阻收缩可引起较弱肌群的收缩

连续诱导:主动肌强烈兴奋后可引起拮抗肌的兴奋,是逆转技术的理论基础

交互抑制:主动肌兴奋的同时伴随着拮抗肌的抑制,是协调运动的必要分,

放松技术使用该特性

总和:包括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时间总和:发生在短时间内连续的阈下刺激总和可以引起兴奋;空间总和:同时作用于身体不同部位的阈下刺激总和可以引起兴奋。时间和空间综合组合应用可获得更大的活动

四、阻力原则:患者能接受、能产生平滑稳定的动作或维持等长收缩

重要的是,阻力不能引起疼痛和不必要的疲劳,治疗师和患者都应避免屏气,

有节奏和有控制的呼吸能增加患者的力量和主动活动度

五、治疗的手法接触 治疗师手的方向与患者肢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夹状手: 掌指关节屈曲、指间关节伸展

意义:能很好的控制运动和对抗旋转 、不会因挤压关节或给予骨

骼的压力太大而引起疼痛

六、牵引 是关节表面稍微的分开

治疗作用是由于刺激了关节的感受器,肌肉被拉长时产生牵张刺激

七、挤压 是对躯干或四肢的压缩

挤压引起的肌肉收缩也是由于刺激了关节的感受器;另一原因是肌肉收缩以抵消挤压而引起的体位和姿势改变

逐渐而缓慢的挤压能帮助治疗关节疼痛和不稳定的关节

八、节律 运动的顺序,也就是运动发生的先后关系

正常节律:大部分协调的和充分的运动顺序是从远端到近端 强调节律:涉及到正常运动关系的改变,以加强个别肌肉或一个希望的活动

九、特殊技术的选择

1、利用肌肉的离心性收缩、向心性收缩和等长收缩,结合适当的阻力和操作手法

来满足患者的需要

2、很少单独使用,常与其他治疗技术结合应用 3、疗效依赖于患者的合作和主观努力

PNF能使治疗师帮助患者获得有效的运动功能,其效果不依赖患者意识上的配合 PNF的基本手法有:阻力,扩散和强化,手法接触,体位和身体力学,言语刺激,视觉引导,牵引

或挤压,牵张,节律,运动模式 十四、运动再学习技术

一、运动再学习: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视为一种再学习或再训练的过

以生物力学、运动学、神经学、行为学等为基础,在强调病人主动参与的前提下,以任务或功能为导向,按照科学的运动技能获得方法对患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主要用于脑卒中患者

二、适应性改变: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机体很快会在功能方面或结构方面出现继发性或适

应性改变

(选择)如:肌力减弱,肌肉硬度增加,软组织长度及柔韧性改变,关节腔

脂肪组织增生,软骨萎缩,韧带连接减弱,骨质疏松,有氧运动能力减低,适应性行为出现

三、运动再学习技术的特点 1、主动性:主动、积极参与 2、科学性:7个功能,4个步骤 3、针对性:病人现存功能出发,针对功能缺损 4、实用性:学习与日常生活的功能活动紧密相连

5、系统性:治疗室逐渐到实际生活环境中,要求亲属等参与 四、科学性的7功能4步骤

7功能:上肢功能训练 口面部功能训练 床边坐起 坐位平衡

站起和坐下 站位平衡 行走

4步骤:A分析患者功能障碍的异常表现和丧失成分

B指导并帮组患者强化训练运动功能障碍中的丧失成分

C将丧失成分融入整体活动训练中,并逐渐增加难度,优化技能

D促进运动技能训练向实际生活环境转移,指导患者自我监督和亲属参与,使

训练逐渐贴近实际生活并尽可能长期坚持

五、运动学习的三阶段 认知期 联系期 自发期 六、训练要点

1、目标明确 2、开放性技术和闭合性技术相结合 3、指令明确简练 七、从仰卧到床边坐起【有效方法是先转向健侧,然后坐起】

床边坐起的基本成分

转向侧位:1、颈的旋转和屈曲 2、髋和膝屈曲

3、肩关节屈曲和肩带前伸 4、躯干旋转

床边坐起:1、颈侧屈 2、躯干侧屈 3、双腿并向床边放下 八、平衡

1、坐位姿势对线的基本点(了解)

①双脚和双膝靠拢或与肩同宽 ②体重平均分配。

③躯干伸展,双髋屈曲,双肩在双髋的正上方 ④双肩水平,头中立位

2、常见问题(了解)

A支持面宽,即双脚、双膝分开 B病人双脚在地上滑动以代替调整相应的身体部分。 C用手或臂进行保护性支持或抓握支撑物 D当作业需要体重侧移时,病人向前或向后靠 E向前伸时屈髋而不是背屈踝关节,向侧方移动时移动躯干而不是髋关节和踝关节 3、训练指导:

A坐位平衡:脑卒中后尽早建立,主要是训练重心转移的姿势调整【头和躯干的运动、取物活动:增加平衡练习的复杂性,向患侧取物时,要强调患足负重、拾物训练、优化技能】 B站立平衡 帮助患者尽早站立

C站起和坐下 起始位,踝背曲75度时,站起最省力

训练指导 ⑴起立 ①直立,双脚后移(尽可能踝背曲75度)。

②患者上半身在髋关节处屈曲前移,当双膝和双肩越过足尖后再伸髋站起。避免双手前伸代替屈髋、躯干前移

⑵坐下时,膝前移启动屈膝,躯干在髋关节处前屈,中心保持在双脚上方,身体逐渐下降,接近坐位时,后移做到位子上

九、行走训练

1、训练之前:练习丧失的成分

站立期:⑴个站立期训练伸髋 ⑵练站立期的膝控制 ⑶练骨盆水平位侧移 摆动期:⑴,通过小范围的运动控制膝屈肌群;

⑵立位,治疗师帮患者小范围屈膝,练习控制离心和向心的膝关节屈曲

2、行走训练

向前行走时,身体直立,髋关节伸展,首先健侧下肢向前迈步,然后患侧下肢,这样可以为患肢进入摆动期创造条件

十、上肢基本功能包括两类:第一类为够物或指物,第二类为抓握、松开及操作

十五、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一、特点:对偏瘫上肢进行大强度的康复训练同时限制健侧上肢的活动,以克服脑损伤后所

形成的习得性失用,进而提高患者瘫痪侧上肢的功能

二、习得性废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通常会导致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抑制,这种抑制远远大

于损伤以后所出现的自然恢复。由于这种不使用患侧肢体的现象是损伤后学习而来的

三、方案及实施

1、可使用手夹板或塞有填充料的手套限制健手使用,患者在90%的清醒时间,连续2-3

2、强化训练患侧上肢:患侧上肢进行广泛的大强度的训练,每天6h,每周5d,连续2

四、入选标准(了解) 1、发病后三月以上

2、主动运动:受累侧伸腕 >10°,每分钟3次;拇指及至少另外两个手指掌指关节和指

间关节伸展>10°,每分钟3次

3、被动运动:肩屈曲、外展≥ 90°,外旋> 45°,肘伸展30°,前臂旋前、旋后45°,

腕伸展于中立位,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屈曲挛缩< 30 °

4、当健手被固定,行走应有足够的稳定性 5、具有独立安全的转移能力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