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疗法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运动疗法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3、关节感染性炎症(急性期) 4、恶性疾病或结核 5、未愈合的关节内骨折 八、手法应用技巧

1、手法操作的运动方向 2、手法操作的幅度 3、手法操作的强度 4、治疗时间 5、治疗反应

六、肌力训练

一、肌肉运动学概念

1、助力训练 在外力的辅助下,通过患者主动的肌肉收缩来完成的的训练 主要适用于肌力1~3级

2、主动运动 通过患者主动的肌肉收缩来完成的运动(的训练)。既不需要助力,也

不施加阻力 适用于肌力3级以上的患者

3、抗阻训练 对增强肌力最为有效 适用于肌力3级以上的患者

渐进抗阻训练:是一种逐渐增加阻力的训练方法,肌肉的能力增强时负荷量也随之

增加

4、悬吊练习 助力训练的一种

5、等长练习【静力性收缩】在肌肉损伤初期,为了避免给损伤部位带来不良影响 6、等张练习 【分 向心性收缩、离心性收缩】 二、肌力训练的基本原则

1、抗阻训练原则:3级以上时,应行抗阻训练

2、超量恢复原则:指肌肉或肌群经过适当的训练后,产生适度的疲劳。 三、肌力训练的基本方法 1、传递神经冲动训练

A适应证 肌力0~1级

B训练方法 引导患者作主观努力,通过意念的方式,竭力引起瘫痪肌肉的主动收缩 2、助力训练

A适应证 肌力1~3级时 B训练方法

(1)徒手辅助主动运动:利用治疗师的手法,不需任何器械的帮助。费时费力

(2)滑面上辅助主动运动 (3)滑车重锤的主动运动 (4)浮力辅助主动运动 3、悬吊训练

A适应证 肌力1~3级

B训练方法 将运动的肢体悬吊起来减轻肢体的自身重量在水平面上进行 4、主动训练

A适应证 肌力达3级以上

B训练方法 取正确的体位和姿势肢体置于抗重力位防止代偿运动 5、抗阻训练

A适应证 4级以上肌力

B训练方法 利用徒手、滑车、重锤、弹簧、重物、摩擦力、流体阻力 阻力作用的方向与主动运动方向相反 (1)徒手抗阻力主动训练 (2)加重物抗阻力主动训练

(3)重锤与滑车抗阻力主动训练 (4)弹簧抗阻力主动训练 (5)摩擦阻力抗阻主动训练 (6)水中抗阻力主动训练 四、肌力训练的适应症

1、失用性肌肉萎缩:制动、运动减少 2、关节源性肌肉萎缩:关节疾病或损伤

3、神经性肌肉萎缩:神经病变(脑血管意外、脑瘫、周围神经损伤)

4、肌源性肌肉萎缩及肌肉收缩功能异常:肌肉病变(如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 5、骨关节畸形:如脊柱侧弯

6、脊柱稳定性差:躯干肌力量不协调

7、关节周围主动肌和拮抗肌不平衡:膝关节炎需进行腓肠肌肌力训练 8、内脏下垂、尿失禁:腹肌和盆底肌肌力减退引起 9、正常人群:健康人或运动员的肌力训练 五、肌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1、正确掌握运动量与训练节奏 2、注意调节阻力

3、在无痛和轻度疼痛范围内训练 4、对患者进行讲解和鼓励 5、注意心血管反应 6、防止代偿运动的出现

七、牵引疗法

一、牵引疗法:是指运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力学原理,通过手法、器械或电动装置产生外

力,作用于人体的脊柱或四肢关节,使关节发生一定的分离,关节周围软组织得到适当的牵伸,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二、根据牵引力作用时间分为:持续牵引、连续牵引(持久牵引)、间歇牵引。 三、颈椎牵引的三要素:牵引力的方向、重量、时间

四、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前屈20°~30° 前屈位颈椎牵引 五、前屈位颈椎牵引常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中立位(垂直位)颈椎牵引常用于:椎动脉型和脊髓型颈椎病 后伸位颈椎牵引常用于:加强寰椎关节的稳定性。

六、颈椎坐位牵引重量:相当于正常成年人(总)体重的10% 七、脊髓严重受压时禁忌牵引

八、颈椎徒手牵引疗法时:避免头后仰拨伸,该方法可作为颈椎牵引治疗的预试验 九、颈椎牵引的禁忌症:

1、颈椎结构完整性受损害时,如:颈椎及其邻近组织的肿瘤、结核等疾病;颈椎邻近有血

管损害性疾病等

2、颈椎活动绝对禁忌的疾病,如:颈椎严重失稳,颈椎椎体骨折;颈脊髓明显受压;颈椎

突出的椎间盘破碎;陈旧性颈椎外伤未愈者;重要内脏器官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动脉瘤

3、牵引治疗后症状易加重的疾病,如:颈部肌肉等周围软组织急性拉伤、扭伤、急性炎症

等;严重的骨质疏松,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先天性脊柱畸形,妇女月经期,孕妇等

4、相对禁忌:椎动脉硬化、畸形,心肌梗死恢复期,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

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较明显者应慎用或不主张采取牵引治疗

十、腰椎仰卧位牵引:双下肢伸直、保持生理前凸,力作用于腰椎上段病变部位,屈髋屈膝

90°使腰椎前凸变平处于中立位,力主要作用于腰椎下段,一般选择使髋关节与膝关节分别屈曲约70°使腰大肌松弛,双下肢伸直平卧牵引使腰椎伸展(保持生理前凸) ,有利于更好地腰椎上半段病变;屈髋、屈膝90°使腰椎前凸变平成处于中立位,牵引力主要作用于腰椎下段病变

十一、腰椎牵引重量:应至少大于体重的50%

十二、电动骨盆牵引:是临床最常用的腰椎牵引方式 十三、颈椎病分类

1、颈型颈椎病 2、神经根型颈椎病 3、脊髓型颈椎病 4、椎动脉型颈椎病 5、交感型颈椎病

八、平衡与协调训练

一、平衡:是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

定的状态

分类:1、静力平衡 2、动态平衡【自动态平衡,他动态平衡】 二、保持人体平衡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

1、感觉输入 2、中枢整合 3、运动控制:踝调节机制、髋调节机制及跨步调节机制 三、影响平衡训练的因素

1.支撑面积 2.平衡的条件 3.稳定极限【重心在支撑面上方摆动时所容许的最大角度】 4.摆动频率 5.与平衡有关的感觉的作用 6.与平衡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 7.机体应付姿势变化的策略:踝对策、髋对策、迈步对策 四、平衡训练的原则

1、安全性:密切监护

2、循序渐进 A支撑面积由大变小 B稳定极限由大变小 C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D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E从睁眼到闭眼 F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五、平衡训练方法-训练顺序

1、训练体位:一般先从卧位(支撑面最大、最稳定)开始,即最容易开始。

2、训练次序

截瘫患者: 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位→双膝跪位→半跪位→坐位→站立位 偏瘫患者: 仰卧位→坐位→站立位

六、协调训练的基本原则

训练目的:改善动作的质量,即改善完成动作的方向和节奏、力量和速度。 1、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动作的练习由简单到复杂。

2、重复性训练:每个动作都需重复练习,才能起到强化的效果。

3、针对性训练:对具体的协调障碍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这样更具有目的性。 4、综合性训练:除了协调训练,还要进行相关训练,如改善肌力和平衡的训练等 七、影响平衡训练的因素

1、与协调有关的感觉的作用:视觉、本体觉 2、动作的频率:越低越容易保持协调

3、与协调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中枢神经细听和肌肉骨骼系统 4、其他因素:如精神、心理、认知和患者的主动性等。

八、协调训练与平衡功能训练的区别 主要是训练侧重点不同。

1、 平衡功能的训练侧重于身体重心的控制,以粗大动作、整体动作训练为主;

2、 协调功能训练侧重于动作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以肢体远端关节的精细动作、

多关节共同运动的控制为主,同时强调动作完成的质量

3、 平衡要在下意识的中保持,协调性需要高度关注和集中注意力

九、步行功能训练

行走:是指通过双脚的交互移动来安全、有效的转移人体的一种活动,是躯干、骨盆、下肢

各关节及肌群的一种规律、协调的周期性活动

步行周期:是指完成一的完整的步行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即指自一侧腿向前迈步该足跟着地

时起,至该足跟再次着地时止所用的时间,称为一个步行周期

一、步行训练基本条件

1、.肌力【单侧肢体能够支撑体重的3/4以上;双下肢的伸肌(主要是股四头肌,臀大肌)

肌力达3级以上】

2.平衡能力【室内步行需2级;室外步行需3级以上】 3.协调能力及肌张力均衡

4.感觉功能及空间认知功能【本体感觉】 5.中枢控制

二、基础步行训练(选择)

1.体位适应性训练 2.躯干和下肢肌力训练 3.耐力训练

4.步态训练 5.过障碍物步行训练 6.辅助具步行训练 三、步行分解训练 1.单腿负重

2.靠墙伸髋→离墙站立 3.患腿上下台阶

4.患腿支撑伸髋站立,健腿跨越障碍 5.靠墙伸髋踏步

6. 侧方迈步、原地迈步 四、患腿上下台阶

目的:强化下肢肌力,促进下肢拮抗肌的协调收缩

方法:肌力较差的腿先上楼梯,或将肌力较差的腿直接置于台阶上,让另一腿连续上下台

阶,最好在靠墙伸髋的条件下,练习患腿上下台阶

五、减重步行训练

作用:1、稳定重心 2、纠正病理性步态

减重程度:一般为体重的0~30℅,一般不超过体重的30% --40% 六、腋拐步行训练

包括:1、拖地步行 2、摆至步 3、摆过步 4、四点步行 5、两点步行6、三点步行 七、手杖步行训练

包括:1、三点步行 2、两点步行 八、腋、手杖的高度测量

腋拐的腋托高度是从患者的腋前壁到足外侧15㎝处地面的距离或腋前壁垂直到地面的

距离再加上5㎝,手柄的高度与股骨大转子持平

九、当患者下肢支撑力<体重的50%时,不宜使用单腋拐;患侧下肢支撑力<体重的90%时,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