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 单元 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 制备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第1 单元 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 制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3 单元白细胞检

1.从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到中幼粒细胞均有合成DNA的能力,这类粒细胞。应属于分裂池白细胞 2.通常情况下,显微镜计数白细胞的区域是一侧计数室,四角四个大方格 3.关于白细胞计数,错误的是固有误差与计数细胞数量成正比(不成比例) 4 关于白细胞计数的方法学评价,错误的是血细胞分析仪法可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法对异常白细胞进行鉴别和分类

5.白细胞分类计数时,应在油镜下选择有秩序检查的部位体尾交界处

6 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是①急性化脓感染②广泛组织损伤和坏死③急性溶血④急性中毒⑤某些血液病 7.正常生理情况下白细胞变化规律的叙述是①早晨较低,下午较高②安静松弛时较低,活动后较高③剧烈运动,剧痛和情绪激动时显著增多④妊娠分娩时增加⑤吸烟者高于非吸烟者

8.关于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高,叙述错误的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中性粒细胞可降低(增高) 9.外周血白细胞胞浆中可以无颗粒的是淋巴细胞

10.关于单核细胞,叙述错误的是妊娠期生理性增多与中性粒细胞变化不平行(平行) 11 可用于监测组织移植术后是否发生排斥反应的细胞是淋巴细胞 12.关于嗜酸性粒细胞的保护剂,叙述正确的是丙酮

13.关于嗜酸性粒细胞的着色剂,叙述正确的是溴甲酚紫

14.关于五种白细胞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正确的是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无活性

15.激光与细胞化学法血液分析仪中,可用于白细胞化学染色并分类的细胞内酶的种类为过氧化物酶 16.正常血涂片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 01~0. 05

17.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值是①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②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③嗜酸性粒细胞0.5%-5%④嗜碱性粒细胞0-1%⑤淋巴细胞20%-40%⑥单核细胞3%-8%

9

18.中性粒细胞减低症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应小于1.5 X 10/L 19淋巴细胞减低见于严重化脓性感染

20.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多见于寄生虫感染及皮肤病

21 关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叙述,错误的是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应在65~70分钟内完成(30分钟) 22下列现象与白细胞无关的是染色质小体

23取静脉血20μl加至0.78ml白细胞稀释液内,混匀滴人计数盘,计数五个大方格中白细胞数为625个,

9

则应报告白细胞计数结果为50 X10/L

24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中性杆状核细胞与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的比值是1:13

25.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疾病有①系统性红斑狼疮②长期使用氯霉素③放疗患者④再生障碍性贫血;除外的有脾切除

26.下列结果不符合典型的严重感染患者的是嗜酸性粒细胞常轻度增加 27.在疾病进行期出现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常提示炎症恢复期

28.作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时,如血液稀释20倍,计数 9个大方格数得嗜酸性粒细胞18个,则此标本嗜酸

9

性粒细胞应报告为0.4X10/L

29.下列几种异常白细胞表现为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退的是Pelger-Hüet 畸形 29在机体防御和抵抗病原菌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外周血中的细胞是中性粒细胞 30 正常状态下衰老的中性粒细胞主要被破坏所在的系统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31.在白细胞成熟过程中,最早出现特异性颗粒的细胞是中幼粒细胞 32 与白细胞无关的是Howell-Jolly小体

33.正常生理情况下,关于白细胞变化化规律的正确叙述是早晨较低下午较高 34.正常情况下,血涂片经染色后中性粒细胞核象最多见的是三叶核

35从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到中幼粒细胞均有合成DNA的能力,这类粒细胞应属于分裂池

5

36.关于中性粒细胞核象的描述,错误的是核左移常为预后不良之兆(核象右移) 37.机体处于急性感染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所得白细胞值为循环池

38.对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叙述,错误的是当血涂片上发现幼稚红细胞时,应列入白细胞分类总数中并报告百分率

39.下列疾病中性粒细胞常减少的是脾功能亢进 40.核左移见于急性中毒

9

4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1.50X Lo/L,显微镜染色分类中查见每100个白细胞中有20个有核红细胞,通

9

过校正公式计算,白细胞计数应为1.25 Xl0/L

42.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有关的血液学指标和形态是血小板 43.属于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的形态是Dohle体

44.下列疾病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的是急性链球菌感染

45.经瑞氏染色后,关于白细胞胞质内颗粒描述正确的是单核细胞胞质内有细小的灰尘样的紫红色颗粒 46.关于血液细胞染色的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吉姆萨染色法对细胞核着色较好 47.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时所得计数值为何处的白细胞数循环池

48. 轻度核左移是指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5%,中度核左移是指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0% 重度核左移是指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25% 49退行性核左移可见于伤寒

50.在炎症的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可提示预后不良

51.下列关于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的形态特点是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变性、Dohle小体 52.中性粒细胞发生空泡变性的原因是细胞质脂肪变性

53.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盛时,血涂片可发现较多的细胞是异形淋巴细胞

54.在手工法进行白细胞计数时,血液稀释比例为20倍,计数四周四个大方格内的自细胞数为112个,则

9

自细胞的浓度为5.6X10/L

55.白细胞中发现Auer小体可排除下列疾病中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 第4 单元血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

1.血液分析仪叙述正确的是仪器法对白细胞的分类不能替代显微镜分类 2.在电阻抗法中,与脉冲大小呈正相关的是细胞体积

3.目前仪器法白细胞分类不包括的方法是荧光透射比色法

4.当红细胞直方图曲线显示主峰左移,峰底增宽,常反映缺铁性贫血 5.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直方图中,中间细胞主要包括单核细胞 6.引起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假性异常的因素有非晶形物质聚集

7.血细胞分析仪用多角度偏振光 散射《MAPSS》法测定细胞核分叶情况,采用的散射光角度为90垂直光散射

8.血液分析仪幼稚细胞检测通道使用的试剂中加入了硫化氨基酸

9.使用激光与细胞化学法进白细胞分类,过氧化物酶活性最强的细胞是嗜酸性粒细胞 10.血细胞分析仪法网织红细胞计数可对网织红细胞进行分型,当患者发生溶血性贫血时正确的变化是Ret增多,LFR增多,HFR增多

11.导致血液分析仪网织红细胞计数假性降低的原因为室温放置过久

12.血细胞分析仪光散射法鉴别红细胞与大血小板的原理为血小板与红细胞折射指数不同 13.血细胞分析仪多角度偏振光 散射法( MAPSS)原理中使用90度消偏振光散射

。。。

法可区分嗜酸性粒细胞,0前角光散射可测定细胞大小,10狭角光散射可测定细胞内部结构,90垂直光散射可测定细胞核分叶情况

14.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网织红细胞,引起假性升高的原因为血小板聚集

15.电阻抗法血细胞计数中,电脉冲信号大小与血细胞的哪一种特征相关细胞体积大小

16.配制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时,起到破坏其他细胞和增强嗜酸性粒细胞着色的物质为草酸铵或碳酸钾

6

17.使用白细胞稀释液进行白细胞计数时,不被稀释液破坏的红细胞是有核红细胞 18.现在血小板计数的参考方法是单通道电阻抗计数法

19.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直方图中,淋巴细胞峰左侧区域异常原因主要有可能存在有核红细胞

20.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直方图中,中性粒细胞峰右移、抬高、增宽的原因可能存在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增多

21.下列属于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参数的是MPV(血小板平均体积) 22.血小板直方图峰左移,MPV偏小,提示存在小血小板

23.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时导致计数结果偏低的因素为高脂血症

24.电阻抗原理的血液分析仪采用浮动界标技术可提高下述哪项指标计数的准确血小板 25.血细胞分析仪的电阻抗法检测原理的发明者是库尔特

26关于血液分析仪血红蛋白测定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氰化钾与血红蛋白作用后形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 27.关于电阻抗法血细胞分析仪的叙述,正确的是脉冲振幅与细胞体积成正比

28.血细胞分析仪法中的光散射原理中,正确的是激光源的单色光直接扫描进入计数敏感区的每一个细胞 29.三分群血液分析仪是指.将白细胞分为小细胞、中间细胞、大细胞 30.血小板直方图的范围在2-30fl

31.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的脉冲大小取决于细胞体积

32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将中性粒细胞定为大细胞群是因为脱水后细胞体积较大 33表示红细胞大小不等程度的指标是RDW

34.不会影响血细胞直方图变化的因素为标本测定次数 35.在红细胞直方图主峰右侧的细胞为体积较大红细胞

36.有关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骨髓功能恢复,MPV上升②败血症时,MPV减低 ③局部炎症时,骨髓造血不受抑制,MPV 正常④骨髓造血衰竭,持续减低; 不正确的是白血病缓解时,MPV减低(增高)

第5号单元 血型和输血

1.人类免疫原性最强的红细胞血型系统是:ABO血型系统 2.ABO血型系统是由几个等位基因控制的:3个

3.关于ABO血型鉴定使用玻片法说法错误的是:适用于反定型(玻片法只用于正定型) 4.目前已发现的Rh血型系统抗原有40多种 5.人类白细胞上含有的抗原有3类

6.已被确认的血小板特异性抗原有10个

7.ABO血型鉴定时为了防止亚型误定型应加用O型血清 8.ABO血型鉴定使用试管法的主要优点是离心促凝 9.不能检出IgG抗体的交叉配血方法是盐水法

10.下列不需要进行红细胞血型抗体筛查的情况是有输血反应者 11.Rh血型系统定型简便快速的方法是盐水抗D试验

12.在已检出的血型系统免疫原性最强的抗原是红细胞抗原 13.临床上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最常见的抗体是HLA抗体 14.ABO血型鉴定要求抗B标准血清的效价不低于1:128

15.关于自动化血型分析仪的叙述,不包括器材污染可出现假阴性(假阳性) 16.经免疫产生IgG抗体的患者最常见的输血反应是溶血反应

7

17.输血时主要考虑给血者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清凝集

18.关于全血的危害,说法不正确的是全血中的血浆可引起受血者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白细胞) 19.通常情况下,血小板输注无效最常见的原因是HLA同种免疫 20.发生输血反应后首要的工作是停止输血

21.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不包括血小板无力症 22.全血通常贮存的时间为21天

23.新鲜冰冻血浆通常贮存的时间为1 年

24.适用于稀有血型血液保存的血液制剂是冰冻红细胞

25.父母血型基因型为AA和00,则其子女血型只可是A型

26.关于输血的原则,错误的是紧急情况下O型血可少量缓慢接受其他型血液

27.临床应用的红细胞制品种类较多,包括(浓缩红细胞,少浆红细胞,洗涤红细胞,辐照红细胞);不包括的制品是少血小板红细胞

28.血液保存液主要成分不包括氯化钠 29.浓缩粒细胞通常贮存的时间为24小时 30.输血的适应证不包括高蛋白血症 31.粒细胞输注不良反应不包括感染加重

32.输血前应做的工作,不正确的是血制品输注后,所用器具、标本不需保存 33.血浆输注的适应证不包括增强免疫力 34.血小板输注的适应证不包括血小板无力症 35.凝血因子输注的适应证不包造增强免疫力

36.供血者为O型,受血者为B型,交叉配血时,出现的结果是主侧管不凝集,次侧管凝集 37.红细胞膜上的ABH抗原主要构成物质是糖蛋白和糖脂 38.目前血型的定义是指红细胞表面抗原的差异 39.ISBT,将红细胞表面抗原按血型系统分为23个

40.酶介质法作血型鉴定时,用蛋白酶处理红细胞,主要是破坏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使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减少

41.血型抗体筛查试验最易于标准化的方法是低离子强度(盐)溶液试验 42.血型鉴定时进行反定型试验的目的在于验证正定型血型结果是否准确

43.关于低离子强度盐溶液交叉配血法(LISS),下列说法错误的是降低抗原—抗体反应 44.在决定全血红细胞输注时,需考虑的最主要因素是失血量 45.去除了大部分血浆和白细胞的血液制品是浓缩红细胞 46.ABO血型系统中H 物质存在最多的血型是O型血 47.Rh血型抗原性最强的是D抗原

48.父母血型基因型为BB和OO,则其子女的血型只可能是B型 49.受检者红细胞与5种Rh抗血清均发生凝集,则其血型为CcDEe 50.用ACD液保存血液,血小板在4℃时明显破坏的保存时间是1天后 51.血制品冷沉淀物不含有的成分是血小板

52.Rh血型不合所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导致该疾病的抗体是抗D 53“大量输血”是指一次连续输血量超过2000ml

54.为了补充血浆胶体渗透压,应选用的血制品是白蛋白 55.红细胞输注适用于慢性贫血 56.A抗原主要的亚型是Al和A2

57.孟买型人的红细胞上抗原为无A、B、H抗原 58.不存在ABH血型特异物质的体液是脑脊液 59.临床上称Rh 阴性是指红细胞上缺乏D抗原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