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语文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分校: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稿日期:

1

目 录

第一章 语文教育改革中的“职业化”???????????.(3)

一、教材选文的职业化倾向 ????????????? (3)

二、传统选文的职业化发掘 ?????????????(4)

三、课外辅导的职业化眼光 ????????????? (5)

四、课外辅导的职业化眼光 ????????????? (5)

第二章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教学?????????????(6)

一、新课标实行后语文教育教学转变的必然性??????(6)

二、 新课标下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索????????(6)

第三章 语文教育本体的回归 ??????????????(7)

一、语文教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8)

二、语文教育民族化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9)

三、 语文教育民族化是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 ????(10)

四、 语文教育民族化也是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12)

参考文献???????????????????????(13)

2

语文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栾丹

摘要:语文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新发展之中,如何为“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服务,

如何为“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服务,是我们新的探索方向。基于对市场的考察,结合教学大纲中确定的教育目标,我们选择了以“培养学生职业化素质”为核心的总路径,并拓展到“现实化”、“社会化”、“生活化”等各个领域,以期最终实现接触社会、了解职业、积极学习、创建高品质人生的终极目标。语文教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语文教育的民族性却在逐渐地丢失或淡化,其发展也因此陷入了困惑之中。民族化是语文教育的根本,语文教育民族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体成长的需要、语文学科自身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教改,语文教育,职业化,课程改革,民族化 第一章、语文教育改革中的“职业化”

我们都发现,在职业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教学现象,就是语文教学在现今职业教育里逐渐被边缘化。在教学实践中,传统教学的理念、方法和内容等,不适合社会要求和学生需要,从而导致学科地位进一步弱化,成了中职教育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对于教师而言,在具体教学操作上也逐渐失去了可以借鉴的前例,很难寻找切实可行的具体操作模式和针对性强而有吸引力的教学设计。这使得语文课,老师不愿意讲,学生不愿意听,课上起来又似乎没什么用处,也似乎起不到真正应该有的作用。

而语文真的走到了中职语文教学的终点了吗?显然不是。 现今社会上大批劳动者,生活上、心理上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社会劳动者的劳动素质、社会公德以及对祖国文化、文字的认同感等等。这些都成为正在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一旦发展起来,必将成为危害社会安定、团结、稳定的“痼疾”。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这是我们对中华“民族之根”的认同,这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必要根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GDP指数的上扬,也不仅仅是高楼大厦、华宅汽车,而是建立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成长之上的,是亿万社会劳动者的生活富裕、心理富足的生活愿景。

对此,语文教学必须寻找新的出路,才能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大潮之中,建设文化的高地,形成对现代化的伟大促进力。而新的出路在哪里呢?

语文教学大纲表明,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

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新的时代,为语文教学提出职业化的新方向、新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劳动者,引导学生接受优秀历史文化的熏陶,提高全面素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一、教材选文的职业化倾向 新的教材首先应该适应社会、时代和学生的实际。新的教学改革现在已经深入到现今教育的各个层面之中,在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中,我们也应该客观分析社会的要求、时代的特征和当今学生的心理实际。

3

1、中职学生首先是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关键期。

这个过渡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极不成熟却又自以为成熟的矛盾,这一矛盾处理不好最终必将会严重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甚至对孩子一生的生活取向产生极大危害,这种后果必将成为社会、家庭的悲剧。所以我们在甄选教材选文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孩子们对于青春的诉求,对于成长的渴望。因此生活中,我们通常看到孩子们对于很多成功人士的经历和成就津津乐道,很多励志书在孩子中很有大的销路,这就表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不管性格上什么缺陷、心智有多么不成熟、行为多么幼稚,都不可能掩盖他们对于未来的美好向往。而历史上很多有成就的伟大人物,也都不是我们认为的“完美的人”。 2、职业化倾向的选文思路。

传统语文教材注重选文的经典性,筛选的都是经过历史和时间甄选过的经典大家的经典著作,极深的历史和社会内涵,极富感染力的艺术魅力固然能够给学生深刻的影响,但是脱离社会实际、时代感不强,与孩子们的生活经历基本很少共通性,因此,学生们在理解和感受上存在极大的心理差距。为了修正这种不恰当的选文观,我们必须把目光转向职业化的文章。比如《致加西亚的信》,曾是风靡海内外的著名职场指导书籍;《你在为谁工作》等各种职场启示录融故事性启发性于一炉;这些书籍都可以成为我们在职业教育模块中的首选文章。再比如各种名人、名企成长壮大的励志成才书籍,我们都可以选取经典篇章进入新的语文教材。

正是这些鲜活的、时代感强、贴近学生心理和兴趣的教学材料才能使我们的中职语文教学出现新的面貌。才能在学习中促进学生们职业素质的提升。 二、 传统选文的职业化发掘

传统教材选文陈旧,但是面对今天的教学现实,也并非一无是处。作为教材的开发者,教师也要像鲁迅先生提倡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当我们以一种现代化的眼光去观照传统选文的时候,在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时代鸿沟并不是不可逾越,而现实和久远的历史也可以找到共通之处。 比如,职业化这一现代性的话题,我们一样可以在古代题材的文章中找到深具教育意义的材料。我在开发传统教材臧克家的《纳谏与止谤》一文时,根据文章“读——感——联”的结构特征,把教学环节的设计也进行了拓展延伸,因为孩子们对文中提到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触龙说赵太后》三个历史故事不甚了解,再让他们研习古文原文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我要求孩子们了解故事、开发课本剧,让三个组的同学搬演这三个历史故事。这一步骤是教学内容形象化,同学们可以更加直观而且深刻地理解文章,探讨时也能够直接深入到文本的内容中去。同时,当探讨到一定程度,教师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现实生活问题。在教学中,鲜活的形式可以激发孩子们无限的活力和想象力,甚至在一些活跃的班级,教学成果以新的课本剧呈现出来,孩子们模拟了现代版的“邹忌、厉王、触龙、赵太后”,让他们在现代社会的商场上一战“雌雄”,思想的火花碰撞,最终呈现出教师也始料未及的教学高度。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真真正正感受到孩子作为“人”的成长。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