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市场集中度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第三章 市场集中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二、影响市场集中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现实中改变产业集中程度的原因很多,总体来看类似于产业集中的因素:机会或者运气,技术原因或者基本条件包括市场规模、规模经济、稀缺资源、市场增长速度等,政府政策包括反垄断法、专利执照关税配额、并购政策、管制政策等,企业战略包括兼并、限制性行为、产品差异化等。

一般来说,并不存在适合所有产业的产业集中演变趋势。成熟产业的集中度比较稳定,而新兴产业的集中度变化较大。一种较为常见的产业集中变动趋势表现为,产业成长阶段,产业基础技术、主导盈利模式尚不清晰,存在大量、多样化的竞争性企业,产业集中度较低;在产业成熟阶段早期,产业集中度迅速提高,形成少数一些主导企业;随后产业集中度稳定在较高的水平上。

企业可能主动采取策略性行为影响市场集中状况。企业兼并策略在短期内会提高集中度而在长期中对集中度的影响可能不太显著。企业还可以采取掠夺性定价、战斗品牌、渠道闭锁(Foreclosure)、品牌扩散等行为建立策略性进入壁垒,提高市场集中度。这些人为的策略性行为,不仅可以配合市场集中的自然力量,还可以单独发挥作用,形成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

随机因素也会提高产业集中度。谢勒(Scherer)曾经在电脑上模拟了运气对16个产业集中的影响。①各产业第1年有50家企业,每家企业规模相等,各自的市场份额为2%,4厂商集中度等于8%。假设以后每年各企业的增长率服从正态分布,平均增长率等于6%,标准差为16%,则100年后4厂商集中度如下表所示:

表3-11 企业随机性增长条件下产业集中度模拟

第1年 第20年 19.5 20.3 18.8 20.9 23.5 21.3 20.4 第40年 29.3 21.4 28.9 26.7 33.2 26.6 27.4 第60年 36.3 28.1 44.6 31.8 43.8 29.7 33.8 第80年 40.7 37.5 43.1 41.9 60.4 35.8 42.1 第100年 44.9 41.6 47.1 41 60.5 51.2 46.7 第1个产业 8 第2个产业 8 第3个产业 8 第4个产业 8 第5个产业 8 第6个产业 8 平均 ① Frederick M. Scherer, 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hicago: Rand Mcnally Co.,

1980. p.126.

61

8 表3-12 市场集中度变化因素部分实证研究结果①

研究者 产业增长 & √*- √*- √*- √+ √*- √*- √- & √*- 最优工厂规模变化 √*+ √*+ √*+ √ 产品差异 √*+ √*+ √*+ √*+ 广告强度 √- √*+ √+ 初始CR √*- √*+ √*- √- √*- √*- √*- √*- √*- √*- 产业规模 √- √- √- √- 企业数Best B2 量变化 √*- √*- √*- √*- √*- .23 .32 .1 .48 .36 .12 .34 .44 .36 .4 .15 Evely little1960 Nelson1960 Weiss1963 Shepherd1964 Shepherd1966 George1967 Sawyer1971 Shepherd1972 Mueller hamm1974 Kamerschen1968 √- Duchesneau1974 √+ Aaronovitch & sawyer1975 Gratton kemp1977 Wright1978 Mueller hamm1980 Hart clarke1980 Caves porter1980 & √- √- & √- & √*- & √- 总的来看,大多数模型包含初始的集中程度,且在大多数模型中显著,说明它的解释力最强。实证结果表明,初始的集中程度越高,进一步上升的可能性越小,下降的可能性越大。当然纯粹从统计的角度看确实如此,由于集中度数值的限制,只能在0到100之间,5厂商集中度为95的产业,集中度上升的空间只有5,下降的空间却很大。相反地,集中度只有10的产业,上升空间远大于下降空间。一个解决办法就是使用非线性方程形式,如帕西金(Pashigian)。从经济角度也可以解释初始集中程度的影响:一方面高集中产业内企业难以从其他企业争夺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固化的产业结构诱使领先企业多元化经营,进入集中

① B.Curry and K.D.Georg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 survey”,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83(31): pp.3-56.

62

程度较低的产业,从而提高了这些产业的集中度;此外,如果高集中度意味着高的价格加成,也将鼓励小企业不断扩大企业规模。①

理论上讲,在规模快速扩张的产业,大企业难以充分利用所有的扩张机会,小企业规模扩张的机会反而较大,而且快速扩张吸引新企业加入,这样小企业的数量增加,集中程度下降。然而实证研究结果却并不完全一致。

规模经济可以解释不同产业集中程度的差异,相应地规模经济的变化也可以部分解释产业集中程度的变化。然而回归结果可能不太理想。第一,实证研究中时间跨度往往较短,多为5-10年,工厂规模经济的变化可能不大,从而影响回归模型中系数的显著性。第二,多工厂规模经济扰动因素较多。在多工厂规模经济的情形中,研究者常用企业的工厂数量代表多工厂规模。不过,一些与规模经济不相关的因素也影响工厂数量。例如试图垄断市场的企业可能会并购其它企业,该企业工厂数量增加的原因并不是追求多工厂规模经济。相比之下,案例研究更能够捕捉技术变化的影响。在化工、金属、交通设备等产业,技术发展提高了最优的工厂数量。

产品款式变化、产业差异化和广告支出三个相互关联指标也可能有助于解释集中程度变化。韦斯(Weiss)发现,区分了产品的耐用程度和产品差异之后,主要依靠款式竞争和产品差异化竞争的产业,集中程度提高的可能性最大。②不过,相比于同质产品产业,小企业采用差异化产品容易进入某个细分市场,从而降低了集中程度。实证研究中产品差异对集中程度的影响可能来自这样一种情况:营销推广很重要时,大企业具有较大的优势,阻止了小企业对市场的侵蚀。

这些产业集中度变动的实证研究方法也存在一些缺陷。市场集中程度变化的大样本实证研究要求每个产业收集资料的起止时间大体相同。这样就引起了两个问题:一是排除掉的企业可能是那些技术进步快、产品更新快的产业,二是符合条件的产业仅占全社会的一小部分。

产业集中程度变化回归模型可能存在严重的变量识别问题。科夫斯和波特(Caves and Porter)使用滞后的解释变量,9个方程中最高的R2只有0.15,在一定程度上暗示前述貌似可靠的实证结果可能存在严重的识别问题。当然,R2低

① B.P. Pashigian, “The Effect of Market Size on Concentrati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69(10): pp.291-314.

② J.F. Weiss, “Factors in Changing Concentration”,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63(45): pp.70-77.

63

的原因也可能在于大量随机因素即非系统性因素导致产业集中变化,还可能在于测量指标不合适以及数据可得性。①

使用大量的、跨产业数据并不能扩大我们对产业集中变化因素的认识。案例研究以及详细的原因分析例如反事实方法,效果可能更好。

第四节 市场集中与利润率

1951年贝恩开创性地进行了有关行业集中度与赢利能力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在美国42个4位数行业中,8厂商集中度大于70%的产业,其税后利润占股东权益的比例平均为11.8%,高于集中度较低产业的平均水平7.5%。②韦斯(Weiss)归纳了46项相关研究(36项在美国和加拿大,3项在英国,7项在日本)。他发现,无论如何度量赢利能力,从统计上讲集中度都是赢利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在“正常”时期如1953-1967年支持了这些预测,在加速通货膨胀时期或紧随其后的年份中,集中度和赢利能力的这种关系被大大削弱甚至可能完全消失。③

理论上往往或明或暗地假设,集中度和赢利能力之间的关系不仅是线性的而且是连续的,即随着集中度的增加赢利能力逐步提高。但是贝恩开创性的研究表明,集中度和赢利能力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即当8厂商集中度大于70%时,赢利能力一般要高得多,并且集中度与赢利能力的关系也更显著。④罗德斯和克利弗(Rhoades and Cleaver)分析了1967年美国352个制造业数据,发现C4<50%时集中度与平均利润率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C4>50%时平均利润率会急剧上升,C4超过80%后利润率继续上升的速度就缓慢了。⑤德姆塞茨认为,在市场集中度

① R.E. Caves and M.E. Porter, “The Dynamics of Changing Seller Concentration”,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80(24): pp.1-15.

②J.S.Bain,“Relation of Profit Rate to Industry Concentraiton: American Manufacturing, 1936-1940” ,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1(65): pp. 293-324.

③ L.Weiss, “The Concentration-Profit Relationship and Antitrust”, in H.J. Goldschimdt etc,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the New Learning, Boston,1974.

④J.S.Bain, “Relation of Profit Rate to Industry Concentraiton: American Manufacturing, 1936-1940” ,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1(65): pp. 293-324.

⑤ S.A. Rhoades and J.M. Cleaver, “The Nature of the Concentration Price/Cost Margin Relationship for 352 Manufacturing,1967”, Southern Economics Journal, 1973(40): pp.90-102.

6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