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新人教版)《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高中语文必修三(新人教版)《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听乐人的情绪反应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从而强化了表达效果;再次是气氛的渲染,不但写有声,而且写无声,如“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写乐曲休止时的效果,写邻船听乐的寂静,反衬出乐曲的强大感染力。

3、研习诗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中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天涯沦落人”的形象,一个是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琵琶女,一个是被贬江城、孤独苦闷的闲职司马。琵琶女矜节自持,羞涩腼腆,多愁善感,才艺惊人;“江州司马”感情丰富,体察入微,善解人意,文采飞扬。两个人同是从长安沦落天涯,一曲一词,合演了一曲千古绝唱。

三、解决问题: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检 测 提 纲 一、诗前小序:

1、口译小序成现代汉语。 2、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小序交代了时间(元和十年)、地点(湓浦口)、人物(作者和琵琶女)和故事的主要经过(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听琵琶女演奏和为琵琶女作曲),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3、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点明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4、小序中有这样一句话“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你有何看法?作者是否真的“恬然自安”,是否真的“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二、第一段:夜送客闻琵琶声

1、赏析“浔阳江头夜送客”:

仅用七个字,就点出地点、时间、人物,拉开故事的序幕,语言平易,如话家常,又高度凝练。作者选取了秋天两种有代表性的植物──红的枫叶,白的荻花,来点染环境,描绘出一幅萧瑟的清秋景象。

2、“主人下马客在船。。。别时茫茫江浸月”四句,叙写离情别意,有景有情,情景相生。 ①、“主人下马客在船”句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互文:主客一起下了马上了船。 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东西植松柏,南北种梧桐。 ②、“无管弦”三字在情节的展开上有什么作用?

“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③、“醉不成欢”说明酒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就是心情郁闷,举杯浇愁愁更愁。诗人心情郁闷仅仅是因为不成欢吗?不是,是为了什么?

是离别,朋友的即将离别才是诗人心情郁闷的真正原因。 3、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来概括诗歌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一个“惨”字不但渲染了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船外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

语文必修3 5 导学案

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4、诵读背诵第1段,探究:秋天月夜送别情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诗一开始用景物烘托环境气氛,红枫、荻花,秋意萧索,使人油然而生悲凉;加上正是送客离别之际,越发让人伤怀;更何况送客连助酒的音乐都找不到,扫兴到了极点。惨白的月光孤照茫茫江水,诗人一开始就把萧索悲凉的氛围渲染得非常强烈,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景色和气氛描写很好,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琵琶女的突然出现作了准备。 (体会:写秋景,送友人,暗含一丝凄凉和伤感。漂泊的境遇,心灵的知音使得二人发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长叹!浔阳江畔,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月光,飘飞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三、第二段:邀见琵琶女,江上聆听琵琶曲

1、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品鉴:

此二句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峰回路转,引出正文。“主人忘归客不发”与“主人下马客在船”句式相同,一句之中兼写主客,前后映衬;侧面烘托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无可奈何的离别之情,后者是不由自主的留连之意。

②、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文中没有明确交代,能判定出是哪种基调吗?有什么理由?

它的基调是悲凉哀怨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

2、琵琶女的出场,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诗人的态度;二是琵琶女的反应。 ①、找出表现诗人态度的词句(注意动词的使用) 寻、问、移、邀、添、回、开宴。从“寻声暗问”,到移船相见,到“千呼万唤”,寥寥数语,写出诗人急切的心情。 “暗问”说明了琵琶声太动人了,致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在冷寂凄清的氛围中,琵琶声越发显得凄楚动人。轻声问才能表现出诗人被乐声所吸引不忍去打断琵琶的弹奏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听到琵琶声后所激起的惊喜心情和邀见琵琶女的急切心情。

②、诗人急切、惊喜,琵琶女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从“欲语迟”,到“始出来”,到“半遮面”,轻轻几笔,绘出琵琶女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③、这些说明了琵琶女是否愿意与诗人见面?为什么?

羞涩。仅仅是羞涩吗?我们知道琵琶女作为一个红极一时的歌女,在她年长色衰之后,嫁作商人妇,又遭到重利薄情商人的抛弃,面对这世态的炎凉,她有满腹的哀怨和苦衷。所以,她弹奏琵琶不是招徕顾客,而是借琵琶抒发自己哀怨的心曲。在这样的心态下,她又怎么可能想再次出来抛头露面呢?这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举止情状,表现了她不愿随便重新抛头露面的心理,暗示出她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才能。

④、既然琵琶女不愿抛头露面,最后为什么又出来了呢?

语文必修3 6 导学案

是因为诗人的态度。由于诗人“寻声暗问弹者谁”,又“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又“千呼万唤”,琵琶女深感盛情难却,却之不恭。在沦落天涯的不幸际遇中,觅得知音,这对于琵琶女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慰藉和鼓舞。诗人的举动表示了他对琵琶女应有的尊重和礼貌,这是以艺会友,决不同于一般文人墨客狎妓,征歌点曲。所以琵琶女终于摆脱了重重顾虑,登上了诗人所在的船头。然而毕竟是陌生人,不免有些拘谨,也许还夹杂着一点儿羞涩,故而“犹抱琵琶半遮面”。

3、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

A、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B、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过程 前奏曲 场 景 转、拨、掩抑、思、诉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音乐特点 低沉抑郁 表现手法、情感 以议评声 曲中带情 大弦-嘈嘈-急雨, 开始 小弦-切切-私语 (欢乐曲)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过渡 间关莺语花底滑 (沉思曲) 幽咽泉流冰下难 发展: 冷涩—凝绝 不通—暂歇 (沉思曲)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高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悲愤曲) 铁骑突出刀枪鸣 结束 曲终收拨当心画 (悲愤曲) 四弦一声如裂帛 尾声 悄无言 秋月白 繁密、粗重,急聚; 以喻摹声 亲切、幽细、委婉 (深情回忆) 清脆圆润、立体性 (火红的青年时代) 错落有致 婉转优美流畅、清脆哽咽、艰涩、低沉、压抑 声弦暂歇 激越雄壮 高亢激越 刚劲急促 清脆凄厉 戛然而止、 余音绕梁 以形绘声 对比和对偶 以形绘声 (痛不欲生,悔恨交加) (愤激的哀号、抗争) 以人衬声 以景托声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4、音乐形象是难以捕捉的,作者借助语言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①、把无形的音乐写出来使人感知,仿佛能让人听到,这是一件难事,诗的第二段,可以说是描写音乐的绝唱。诗人将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连串通俗新颖、生动恰当的比喻,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音乐形象展现给读者。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②、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使音节悦耳动听。

③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语文必修3 7 导学案

A、正面描摹:转轴拨弦三两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B、侧面烘托: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C、演奏完毕,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尾,有什么作用?

用听觉、视觉来描写琵琶曲终了后寂静的氛围、秋水冷月的景象,烘托了琵琶女妙绝入神的演奏技巧,这是以无声来反衬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衬托了乐曲的撼人心魄,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也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②深化诗歌的意境。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④、运用对比烘托(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是以无声衬托有声,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强调乐曲的效果,创造出了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如同篆刻艺术的“计白以当黑”,戏曲艺术对舞台空间的运用,这种虚中见实的表现方法,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的特点。

⑤、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写弹者与听者的感情交流,曲中带情: 琵琶女以情演曲——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琵琶女的演奏过程中,我们可以感觉出她的曲调是随着她心情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序曲中,琵琶女的处境是孤单凄凉的,所以她的音乐也是低沉抑郁的。接着,不论大弦小弦的曲调如何起伏,它都是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当琵琶女回归到现实的残忍凄凉时,她的心可谓肝肠寸断,旋律也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的“暂歇”,说明了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最后一部分刚劲急促、震撼人心,表达了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现实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音乐声也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昂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

(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第二段。

四、第三段:琵琶女自诉身世苦

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结构上有何作用?

这两句写琵琶女弹完一曲后的神态和动作,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转入琵琶女“自言”凄凉身世的情境。

2、理清层次(提示以琵琶女命运转折为界):

先追忆往昔繁华岁月,青春年少,貌美艺佳,倾国倾城,风光无限; 继言时光流转,人事皆非,少年不再,容颜衰老,以致“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复言“商人重利轻别离”,只好在这秋江冷月之中独守空船,而每当“夜深忽梦少年事”,总是不知不觉地泪水纵横,梦断妆

语文必修3 8 导学案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