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写教案《雨中登泰山》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自写教案《雨中登泰山》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45分钟 科目:语文 班级: 课题:雨中登泰山 教学目的: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引导他们树立不畏艰险、百折不回、奋勇登攀的凌云壮志。

二、学习本文描绘景物抓住特征,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三、进行口头训练,发展想象能力。 重点:

一、“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二、登攀“十八盘”的精神。 三、课文写雨的方法与作用 难点:文章中的引文、典故。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各位老师好,我是张佳敏,今天主讲的是高教版语文,现代文阅读第三课——《雨中登泰山》。本课分为两课时进行讲解,今天我们进行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的20分钟,是我的讲课时间。为呈现完整课堂,讲课过程中会有部分内容省略,以缩减时间。

导入课文

新年伊始,冬去春来,新的一年带上家人一起出去爬山一定是个不错的选择。(新年伊始,冬去春来,新的一年,新人新气象,先做个自我介绍,我是你们的新语文老师张佳敏,大家可以叫我张老师,或者敏敏老师。刚过完年的同学们个个看起来神采奕奕,想必这个新年定是发生了很多好玩的事。过年除了摇一摇,咻一咻,当我打开朋友圈,还发现不少朋友晒出过年出游爬山的景象,着实让人羡慕。)说起爬山,在所有的名山中,五岳为最。哪五岳呢?(学生试

答: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长呢?在于泰山。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举,山东省泰安市的泰山为爬山首选。(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去过的同学?去过,下来和老师交流增加见识,没去过,以后有机会一起去。)

泰山游记,古今不乏佳作,然而写“雨”中登泰山的篇章却是很少见。 (杜甫的五言古诗《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泰山的巍峨高耸,姚鼐的

《登泰山记》,写出的雪中登泰山的奇特感受,冯骥才用一篇《挑山工》让泰山挑山工的美名传扬于世,)然而翻阅这些描写泰山的经典诗文,我们不得不感到遗憾,因为里面还缺少一篇描写雨中登泰山的作品。

好在1961年,作家李健吾来到了泰山,为我们留下了一篇文章——《雨中登泰山》,描写了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景物,和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物以稀为贵,文以奇取胜,而这篇描写雨中登泰山的文章,很快就被公认为是现代泰山题材,散文的典范之作。也因此被选入我们的教材。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雨中登泰山》这篇记叙文,来看一看,下雨天是否和登山更配呢?

(在刚开始学习本单元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记叙文离不开“六要素”,我们一起来回顾下分别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有了这六要素,我们能很快的知道,这篇文章讲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今后我们在阅读记叙文的时候,要牢记抓住这六要素,会帮助你很快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题目我们知道了本课 时间:下雨天 地点:泰山

人物:?第一人称“我们” 事件:登泰山

起因:?作者为什么选择雨天登泰山? 经过:?发生了什么难忘的往事呢?

结果:?作者在雨天登完泰山后有什么异于常人的感受,有感而发,写下

这篇文章。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解决这些疑问。) 一、作家介绍

第一个问题:文章作者是谁?它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李健吾,山西省运城县人,生于1906年,是我国现代戏剧家、翻译家、

文学评论家。擅长新诗和散文,他的散文清新质朴,深隽真挚。

《雨中登泰山》 写于1961年,此时的他已经年近六旬,体力已远不如一起同行的年轻人,曾经,他一次又一次坐着火车和泰山擦肩而过,来去匆匆,只能遥望,无缘登顶,终于有一天在雨中,他与一群年轻人一起来了,最终他用对泰山的强烈向往,战胜了渺茫的等待,率先挎起背包迈开脚步,兴致勃勃地去拥抱雨中的泰山,泰山的另外一种美,便在他的眼前铺展开来。(年近60岁,对于我们来说,算是有点上年纪了,但他仍然对登泰山充满渴望,即使冒雨前行也毫不畏惧,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在学习作者热爱自然,勇于攀登的情怀的同时,也要学习他“苦中作乐”的精神。 )

二、学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弄清课文结构。

(第二个问题:现在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请快速浏览全文,划分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说一说课文由几部分构成?每一部分各写了些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课文由三部分构成。

1、2两段为第一部分,写冒雨登泰山的缘由;——起因 第3—9段为第二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情景;——经过

第10、11两段为第三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感受—“独得之乐”——结果 三、

第一部分:1、2段解析:

一直以来,李健吾一直在等待一个登临泰山的机会,等到他终于站到泰山脚下的时候,却因为越下越大的雨,不得不继续。然而过去的等待是漫长的,

因为泰山远在天边,不知何日可以接近。那么眼前的等待呢,那确是焦急的,因为泰山近在脚边,却不知何时可以出发,这雨中登泰山,最初带给作者的印象是——天公不作美,是——“憋闷”。这不得不压抑着他对泰山的强烈向往,把时间消磨于渺茫的等待中。

第1段,文章从“几十年来”“好些次”“都当面错过了”登泰山的机会起笔,粗看似乎离题远了点,仔细一想,错过机会的次数越多,希望弥补的欲望就越强烈。作家正是用了一个极为贴切的比喻来形容这一心情; “像是欠了悠久的文化传统—笔债似的、”欠债哪有不偿还的道理?

第2段,机会终于来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一个“偏偏”,急切之情跃然纸上。那雨点“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等”又“渺茫”。“盼到十一点半钟”终于迫不及待“喊了一句:‘走吧!’”这些文字更是极细腻地描述了作者焦虑、渴望以至按捺不住的心情。冒雨登泰山既是理智的选择,也是感情的驱使。两段文字既交待了“冒雨出发”的缘由,也巧妙地为雨中奋力攀登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3-9段解析:

这部分主要写了作者冒雨登泰山,所看到的、感受到的独特景观(稍后着重介绍)

旭日从东方升起,照耀着泰山古老的身姿,夕阳和晚霞又送它沉沉的入眠,云朵似一个玉盘,徘徊在泰山的肩头,黄河似近代,蜿蜒在泰山的脚下,这些都是晴日里泰山的美景,而李健吾看到的雨中泰山则别有一番韵味——烟雾迷蒙,裹住了泰山健硕的身姿,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婉约,接下来的路途艰险和美景并存,那么作者又有怎样的遭遇呢?

山是沉稳的象征,水是灵动的代表,凡有山处多半有水,使沉稳和灵动交融成绝美的景色。泰山的沉稳搭配上中溪的灵动,给人带来全新的感受。人朝上走,是顺山势而上,水朝下流,是就山势而下。都是依泰山山势而为,方向却截然相反,朝上是为了站在高峰看的更远,就下是为了汇入河海变得更大,二者在海拔上有高低之分,在品位上却无高下之别。此情此景,正好暗合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俗语。也正如作者所说,“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和谐。”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