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18-2019学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等的条件. 变式:1.根据已知条件,你还能得到哪些正确的结论? 2.学生小组活动:试仿照例题,利用你手中的三角形纸板,通过平移、翻折、旋转,得到你认为重要或典型的图形,把它画下来,给出已知条件和求证,和你的同学交流互做. 3.教师选择学生编制的优秀题目在班内展示,全班学生共做. 例2 已知:∠BAC. 求作:∠B′A′C′,使∠B′A′C′=∠BAC. 思路点拨:引导学生将∠BAC放入三角形中,问题变为画一个三角形与该三角形全等,为方便作图,再将三角形变为等腰三角形,得到作法. 四、课堂小结,提炼观点 本节课学了哪些主要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教材第43、44页第1、9题.

【板书设计】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 边边边公理: 例1:例1变式图形 例2 证明: 反思小结: 作业: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为中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交流,将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让学生亲身经历操作、观察、归纳、交流等确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 2.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动手实践.教师在课堂中照顾到每一名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在把他们的结论互相比较之前,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画图的活动. 3.例题教学也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在全等变换下构图,在观察图形中编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深化、灵活和拓宽学生的思维.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2课时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的能力和

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为调整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课外辅导提供依据.

动手能力. 2.能灵活地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简单推理,并能利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得到线段或角相等. 难点: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已知任意△ABC,画△A′B′C′,使A′B′采用学生操作确认的=AB,A′C′=AC,∠A′=∠A. 方式及直观演示验证法,让学生理解这一结论.加深学生对“边角边”公理的理解.在作图过程中,可 能有的同学有困难,教师分析:(1)作∠MB′N=∠B; 在巡视过程中,对有困难(2)在射线B′M上截取B′A′=AB,在射线B′的学生及时指导,使学生N上截取B′C′=BC; 操作规范. (3)连接B′C′. 学生通过预习教材,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知道了SAS公理,却不知探究1:让学生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在△该公理是怎样得到的,教ABC上,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能够完全重合.回忆作师应让学生明确,明知正图过程,分析△ABC和△A′B′C′中相等的条件,与确的结论为什么还要去探同伴交流. 究,因为探究的过程是对分析:满足的条件:∠MB′N=∠B,B′A′=AB,新知的重新理解的过程,B′C′=BC. 也是个人体验的过程,别得到的结论:△ABC≌△A′B′C′. 人不可能替代,另外探求学生总结. 问题的方法也是我们注意板书: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学习的内容,将注意力集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中在表层的那一点内容上符号语言:学生自主写出,教师巡视指导. 是不合适的.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通过测量池塘两端的距离这样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综合应用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体验 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例1 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务于实践的思想,同时使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学生进一步熟悉推理论证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的模式,进一步完善学生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的证明书写.同时通过例

离,为什么? 思路点拨:(1)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基本思路是证明三角形全等. (2)从已知中可以得到几个条件?还差什么条件? (3)图中有没有隐含条件?是什么? 题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审题、审图的习惯和能力. 此题目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两边和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2 是不是两条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你能举例说明吗? 如图,△ABC与△ABD中,AB=AB,AC=AD,∠B=∠B. 那么△ABC与△ABD全等吗?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分析:通过学生观察和多媒体动画演示,可知两三角形不全等,所以不能作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依据,这里有一个思维跨度,学生不容易接受,只要让学生认可就行. 四、课堂小结,提炼观点 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些?要注意什么问题?证明线段、角相等有什么思路?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1)必做题:习题12.2第2、3题. (2)选做题: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同时也释解心中的疑惑. 图1 图2 如图1,点C在线段AB上,△ACM,△CBN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①△ACN≌△MCB;②如图2,若将△CBN绕点C旋转任意角度后,△ACN和△MCB还是全等的吗?若是,请给予证明.

【板书设计】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 一、判定定理2: 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为“边角边”或“SAS”). 二、几何符号语言: 三、例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把学习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活动凸显出来,更多地由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学生参与探究,相互交流,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以疑激学,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建构、主动学习.同时,通过深入有效的评价,及时强化和矫正课程与教学的信息,更好地实现课程目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提高自我意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3课时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3)

【教学目标】 1.熟记角边角公理、角角边推论的内容. 2.能应用角边角公理及其推论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3.通过观察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运用角边角公理及其推论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难点:ASA公理和AAS推论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师:观察下列一组图片,同学们,今天先请大家帮个忙,小明踢球时不慎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为两块,他要去玻璃店买一块大小相同的玻璃,那么: 问题:(1)要不要两块都带去? (2)带哪块去呢? (3)带第②块,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带第①块呢? 问:恢复后的三角形和原三角形全等,那全等的条件是不是由带去的元素决定的呢? 分析:图中的第①块玻璃只能确定三角形的一个角,是无法确定整块玻璃的大小和形状的;图中的第②块玻璃能确定三角形的两个角和它们的夹边(ASA),能够确定整块玻璃的大小和形状.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出一个△A′B′C′,使A′B′=AB,∠A′=∠A,∠B′=∠B,把画出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学生动手操作,感知问题的规律. 归纳:两角与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几何学习的积极性. 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学习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