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班级管理的班级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论班级管理的班级文化建设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论班级管理的班级文化建设

李玉环

(厦门市华侨中学,厦门361000)

摘要 班级文化建设关系到学生个性发展、良好情感、价值观的养成。以心理场理论及思维发展阶段论为出发点,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字 班级文化 场论 心理发展阶段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在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班级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并成为班级全体成员普遍接受和共同奉行的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1]。班级文化必不可免的收到更广一级的校园文化的影响,但又是在班级形成后的日积月累中逐渐形成的,可以说班级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财富,更是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养成的必备条件。

从我们的文化背景而言,千百年来形成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台湾学者杨忠芳就曾指出中国人是以群体自尊代表个体自尊的,我们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与地位[2]。马卡连柯说过:“集体是一个人的老师。”当前学生主体多是90后,这代学生身上有其独特的性格优势,如思维活跃、想法新颖、反应敏捷,但也会受到当前多元价值观的冲击[3],变的自我中心、爱好表现、叛逆而无所敬畏。问题由此而生,部分学生出现社会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无法真正的融入集体与他人间。所以,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学会爱自己、爱他人,从学生主要活动的场所—班级,也就是班级文化的建设入手,势在必行。

一、班级文化建设要遵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班级文化建设从属于班级管理的范畴。纵观近几年国内班级文化建设的相关 文章,多为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实证类及理论探究类所占比例很低。既使是经验总结类,也是缺乏严谨的研究方法,没有详细的观察记录以及比较分析的过程,班级文化的内容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总结的较为充分,精神文化及更深层的心理文化建设则有所欠缺,并且研究者常常把几部分割裂来讲,没有相应的理论支撑。班级文化建设是依托于各种有形与无形的方法,在班级的领域内实施文化影响的过程,所以,首要考虑的必然是心理学的场理论。

场论的创立者勒温认为人是一个场(field),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里发生的。生活空间包括个人及其心理环境。“场”不仅仅指知觉到的环境,而且还包括认知意义。它既包括物质环境中的某些事件(即被知觉到的物质环境),也包括个人的信念、感情和目的等。他把人的心理和行为视为一种场的现象,强调个人与心理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坚持对环境和内部心理倾向做辩证研究[4]。立足与此理论,班级管理者要十分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包括物质环境及非物质环境,以及在环境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素养与价值导向,每个环节都可能是深入学生心理世界的桥梁,每个细节都可能是打开蒙昧心灵的钥匙。

同时,班级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尤其是智力或思维水平。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5],小学年段由于思维发展尚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离不开具体事物和形象的帮助,较低年段学生甚至有明显的感知运动思维特点。学生更多的是凭借感受、行动来认识世界,感悟周围,所以班级文化建设应该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为主。中学年段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一些抽象并有明显激励意义的内容反而更易为学生所接受,不仅脱离了低级的享乐,更从心理层面激发学生的追求与共感。高中年段思维发展已接近成人思维,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自主管理能力、创造性,而且具有了批判精神。此时班级的文化建设则需要班级管理者放手,所谓的放手是在保证班级文化整体氛围健康、积极的前提下,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创新能力。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

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又称教室文化建设,即教室环境的布置;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指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6]。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即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

首先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班级的硬件布置是许多班级管理者及学生能够设想到的,从前方比如讲台的安放、教具等物品摆放,班训、班级守则、通知等张贴,既要显示出整洁美观,又要体现庄重文雅。有的班级就曾悬挂“静、净、敬、竞”的四字班训,将班级追求人际良好、积极竞争、文明稳重的形象塑造出来。中间部分是班级最为主体的部分。有的班级为了方便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将课桌

椅随意调整,导致本来就拥挤的教室更显得凌乱,教育的效果也不一定达到;学生在班级中的位置还代表了心理位置,整洁有序的室内环境,给人的是积极、宁静的心理暗示。与中间部位对应的墙壁也是一个可利用的空间,如使用各种材质的材料制作名言警句、班级风采、思考瞬间等,完全可以借学生发呆、神游的机会将期待、劝勉在无形中传达。班级中有四个角是极易被忽视的,对应前门的墙角可以安放卫生用具,许多班级管理者可能认为这影响美观,却是反其道而行的良方—放在后面属于被忽略的地位,学生在无人注视的情况下会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而在正前方,处于舆论的监督下,班级的卫生再也不会成为物质文化建设得死角了。当然,这还需要强有力的制度文化建设的支持。

班级的制度文化建设可以分成有形阶段与无形阶段。班级初建时更多的使用明文规定方式,从学习(作业查收、布置)、纪律(出勤、违纪)、卫生(值日、常规)、班风(仪表、行为规范)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有些方面似乎与班级文化建设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恰是一个班级形成凝聚力、团结性的关键,也就是班级文化主体氛围的形成。在班级管理的后期可尝试将制度文化建设转化成无形方式,班级制度文化的本质内涵是“实施、监督和制衡”[6],鼓励学生内化良好行为规范,激发自觉行为,展现健康的情感与价值观。

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涵盖之广是其他两方面不可及的。小的方面从班级作业的查收与效果反馈,即是塑造学生认真做事、诚实做人的性格重要时机;大的方面,每一次班会课、活动课都是班级管理者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主阵地。所以,班级管理者切不可忽视任何一次班会课、活动课,中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方式痕迹明显,制作精良的课件、资料都是有效的手段。更为长远的方面是设定班级发展目标与规划,包括班级凝聚力、荣誉感的培养与激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的向心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6]。

三、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注意事项

班级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共性与个性的问题。许多研究者所提出班级文化建设方法与建议有明显的个性,共性的问题就是几个方面的具体建设。但是个性的差别好比蝴蝶效应,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完全不同的结果,所以优

秀班级文化建设的不可复制性就是要充分考虑到个别性,必须结合班级实际。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特点,如何将个性引导到班级文化的共性合力上,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这就是要在维护集体荣誉感的前提下,合理的彰显个性,发展自我。

班级文化建设赖以实施的制度、规范、物质环境、人文条件等需要体现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只有体现出这一特点的班级文化才能在学生心理发展上发挥持久的心理效应,对其品性、行为起到塑造、示范作用,对其心灵、情感起到陶冶、润滑的效果。班级管理者制定班级文化建设思路时需考虑到延续性及渐进性。

最后班级文化建设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自主参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管理者、执行者所做的是创设条件,提供便利,引导学生将自觉行为转变为自主行为。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所有的管理最终目的不是束缚个性与创造力,恰恰相反,都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也就是说管理者要学会适度放权,促成班级文化“润物无声”的功效自由发挥。 参考文献

[1] 陈晓红.浅谈班级文化的建设[J].全球教育展望,2008,37(1):95-96. [2] 杨忠芳.中国人,中国心—人格与社会篇[M].台北:远流书局,1991. [3] 洪冬美,匡促联.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中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J].湖南理工

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2(4):88-92.

[4] 徐西森.团体动力与团体辅导[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4. [5] 刘眉.皮亚杰的发展阶段论与儿童语言阶段发展规律[J].重庆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19-124.

[6] 卫宇兰.班级文化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2006,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