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县养鱼小河涉河建设方案及洪水影响评价0219--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璧山县养鱼小河涉河建设方案及洪水影响评价0219--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2.2 水文、气象概况 2.2.2.1 水文气象测站

流域内无水文测站,邻近小安溪流域设有双石桥水文站,控制集雨面积246km2,观测项目有水位、流量、降水等,该站1999年停止观测,现有1976-1980年、1988年-1999年共17年流量观测资料;2004年在双石桥水文站下游设立虎峰水文站,控制集雨面积765 km2,观测项目有水位、流量、降水等,两站资料按规范整编,成果可靠,经复核,可供设计使用。

本工程流域周边设有沙坪坝站、陈家桥站、璧山站等雨量测站,西南侧永川区内有永川气象站,其中璧山气象站距离工程流域较近,且该站具有较长的短历时降雨观测资料,系列长,精度高。可供本工程使用。

2.2.3.2 水文气象、泥沙特性

(1)气象

璧山县养鱼小河排洪渠(养鱼水库-沿河西路段)工程地处璧城组团南部,排洪渠为养鱼水库与璧南河之间的排洪渠道。属四川盆地东南部长江上游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冬暖春旱,初夏多雨,盛夏炎热常伏旱,秋多连绵阴雨,降雨充沛,无霜期长,日照少,云雾多等特点。

由于地理位臵、地形条件的影响,境内降水量有季节性强,时空分布不均等特点。多年平均降雨量1047.4mm,最多年(1968年)达到1516.4mm,最少年(1961年)仅有642.8 mm,一般每隔2~4年有一个少雨低值年出现,每隔7年左右则出现一个降雨量高值年。季节降雨差异明显,春季(3~5月)为257.9mm,占年降雨的25.1%,夏季(6~8月)为438.2mm,占年降雨的42.6%,秋季(9~11月)

9

为271.8mm,占年降雨的26.4%,冬季 (12~2月)为60.2mm, 占年降雨的5.9%。年平均气温18℃,极端最高温度为40.6℃,极端最低温度为-3℃,平均日照1376小时,为全国低值区之一,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069.2mm。

(2)历史暴雨

据璧山县有关资料记载,从1858年(清咸丰七年)至今的150年中,璧城遭受大小洪灾近百次,最大洪水是2007年7月17日洪水,其次是1946年7月4日洪水位达281.27m,再次是1919年7月16日洪水位达280.73m。据调查1959年以来先后发生大洪水18次,洪水位均在279m左右。

1919年7月16日,洪水成灾,大水漫进县城门。

1946年,6月洪水损失惨重,7月4日夜,又遇全县滂沱大雨,溪河洪水陡涨、县城洪水位到281.355m,创历史最高水位,全县11个乡、镇受灾,2158户人家无家可归,26100亩颗粒无收,死亡13人。

1946年“7.4”洪灾,溪河洪水陡涨。沿线4个乡镇受灾,2158户人家无家可归。洪水冲毁房屋、冲走人畜、财物,经济损失达5529万元(当年币值、下同),死亡13人。

2007年“7.17”洪灾,县城绝大部分被洪水淹没,南街、北街、皮革小区淹没水深在3m以上,最高水深达6m。据统计,洪灾造成7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6.165亿元。

由历史洪灾看,璧山县洪灾频繁、洪灾损失大。 (3)泥沙

工程区域植被条件较好,泥沙来源主要为地表侵蚀。流域内无实测泥沙资料,本次泥沙计算采用《四川省水文手册》多年平均悬移质年输沙模数等值线图,其值为500t/km2,经计算,该河段河口处多年平均悬

10

移质输沙量为905t,推移质泥沙量取悬移质泥沙总量的10%,对应河段推移质输沙量为90.5万t。因河段集雨面积较小,且上游已成水库本身的拦沙作用,该河段泥沙含量相对较少。 2.2.4防洪标准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98)和《重庆市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以及《璧山县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璧城组团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洪水,本工程位于璧山县璧城街道新塔村,属于璧城组团,为保证工程安全,结合防洪评价河段实际情况,本次设计洪水标准确定为50年一遇。考虑到工程河段部分为箱涵型式,故采用100一遇洪水校核。工程永久性建筑物等级为2级,次要建筑物为3级,临时建筑物4级。 2.2.5 工程地质

(1)地形地貌

工程区域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区华莹山帚状褶皱束,属低山丘陵区。工程所在县域东山由温塘峡背钭构成,北起缙云山,自北东向南西方向延伸,止于江津区华盖山。东山海拨一般在500~810m,所构成的低山区面积为81km2。县域西山由沥鼻峡背钭和花果山背钭构成,北起沥鼻峡,由北东向南西方向延伸,止于永川区的方谷关。西山海拔一般在500~885m,所构成的低山区面积为77km2。从整体上看,县内低山具有独立高点多、小溪沟多的锯齿状山岭的特点,总面积为158 km2,占幅员面积的17.3%。西山是县域内璧北河、璧南河和梅江河的发源地,其水域面积为14.5 km2,占幅员面积的1.6%。低山之间为璧山复式向钭构成的狭长而浅缓的红层丘陵地带,面积740.5 km2,占璧山县面积的81.1%。海拔高程为270~400m。

11

(2)地质构造

区域地质构造属川东南弧形构造带,华蓥山复式背斜中的温塘峡背(东山)与沥鼻峡背斜(西山)之间。据清同治四年《璧山县志》载:璧山“形如柳叶,四璧皆山,外高中平”。境东有缙云山,西有巴岳山,东山、西山为天然屏障,海拔分别在500~<810m>和500~<885m>之间,两山夹一槽,中部系丘陵地带,海拔在270~<400m>之间。东西山面积约161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7.6%,丘陵面积753km2,占82.4%。

(3)地层

据地面地质调查区域大部分被第四系土层覆盖,仅局部地段有零星基岩露头,工程区上覆地层为第四系全新残坡积、冲洪积层及人工填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粉砂质泥岩、砂岩及泥质粉砂岩,现由上至下分述如下:

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为粉质粘土,灰紫~灰色,可塑~硬塑状,局部含5%砂质。韧性中等~高,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高,稍有光泽反应。主要分布于璧南河两岸农田及斜坡上。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岩性以粉质粘土、粉土、粉细砂为主,局部夹卵砾石层。主要分布于璧南河岸坡及河床底部。粉质粘土呈灰紫红,可塑~硬塑状,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高,稍有光泽反应。粉土及粉细砂主要呈透镜体状夹于粉质粘土中,呈灰色,稍湿~湿润,松散~中密,摇振反应强烈,韧性低、干强度低,无光泽反应。卵砾石层呈透镜体状,粒径2~7cm。

第四系全新人工素填土(Q4 ml):以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砂岩块碎石为主,块碎石粒径一般10~50cm,大者超过80cm,块碎石间充填粉质粘土、细砂等,土石比4:6~2:8,松散~中密,稍湿~湿。回

12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