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练习册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练习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教学内容 分米的认识 教 时 第4教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形成1分米的量感。 2.学会整理长度单位,并会根据不同对象正确填写长度单位。 3.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判断过程,获得长度单位的运用方法,促进学生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生活体验,并培养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正确填写长度单位。 三、教学难点: 亲身体验“1分米、1千米究竟是多长”,形成对“分米、千米”的量感。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说说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长度单位?能按照一定顺序说出来吗?这些长度单位具体有多长呢,能用手势来表示吗? 板书:米、厘米、毫米 1、测量:黑板的长度 铅笔的长度 1元硬币的厚度 你会选择怎样的长度单位呢?说说为什么这么选择? 2、组织反馈 3、如果要测量你家到学校的长度(距离),你准备用什么单位呢?说一说理由 4、揭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长度单位 (一)认识分米 自学53页 你还了解有关分米的什么知识? 介绍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之间还有一个单位,你知道吗?那就是分米,用dm表示。 1分米=10厘米 (在板书中加上分米) 1分米 (1) 你能从自己的尺上找到1分米吗?感受1分米的长度以及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2) 观察老师的米尺,了解米和分米的关系。 学 生 活 动 学生进行回忆,同桌用手势表示后班级内进行反馈 学生独立思考后班级进行反馈 设 计 意 图 为完整梳理长度单位做好铺垫 复习已学长度单位的量感 引发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需求 常规积累 一、 开 放 式 导 入 二、 与 核 心 推 进 看题图,回答问题 学生交流 动手找1分米,同桌校对,并说说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产生学习长度单位分米的需求 估计身边的物体的长度是多少分米?(文具盒的长、课桌的高、教室黑板的长、宽) 2、尝试填一填,并说说填写的理由 1 m = d m 1dm= cm 4000 m= km 3、巩固练习 5 km = m 11 m = dm 600mm = dm 28000 m= km 4、巩固练习——填写合适的单位 (1)马拉松比赛的全长42( ) (2)、椅子高4( ) (3)、长颈鹿高5( ) (4)、回形针长29( ) 学生做一些介绍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 目测,工具量等 独立完成后交流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梳理长度单位 独立思考后交流反馈 操作中建立分米的量感 及时巩固单位的合理选择与应用 三、 巩 固 运 用 1、现在我们把所学的长度单位来理一理,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有什么规律? 1千米=( )米 1米=( )分米 =( )厘米 =( )毫米 1分米=( )厘米=( )毫米 2、小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相邻进率都是10;千米到米之间进率是1000 3、教师介绍: 其实在千米和米之间可以想成:百米、十米等单位 4、说说一般选用哪个单位来度量下列物体的长度,并估一估是多少? 旗杆的高度 橡皮的厚度 练习本的长度 老师的身高 操场跑道一圈的长度 5、 改变数据,说说单位该如何改写? 旗杆的高度约8米 --------80( ) 6、 选择,并说明理由 (1)椅子的高度30( ) (a)厘米 (b)分米(c)米 (2)老师的身高160( ) 经历自主整理的过程,形成理解性的记忆。 利用生活素材,体会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而且知道不同单位的表示可以转换。 (a)厘米 (b)分米(c)米 (3)树的高度60( ) (a)千米 (b)分米(c)米 独立思考完成练习 独立思考后进行反馈 综合考虑物体的大小与数据进行正确的选择,感受单位换算。 四、 拓 展 延 伸 作业布置 小胖的身高125( ),也就是1.25( )。 铅笔盒的长度是20( ),我们也可以说铅笔盒的长度是( )分米。 练习册p69、70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 千米 (百米) (十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千米=( )米 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分米=( )厘米=( )毫米 反思重建

教学内容 轴对称图形 教 时 第5教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的概念,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探索意识和合作精神。 3.找寻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感受对称美,感悟学习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体验对称、感悟对称、理解对称、欣赏对称美。 三、教学难点: 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归纳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及对称轴的概念,对一个图形中有多条对条对称轴作出准确判断。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1.观看录象(蝴蝶制作过程) 师:看清他是怎样制作蝴蝶的? 师:仔细观察蝴蝶,比较蝴蝶的左边和右边,你发现什么? 2.学生活动 请你用刚才的方法也来做一个两边一样的图形? 对折,画轮廓,沿折线处剪。 展示学生作品。 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这些图形和蝴蝶一样,都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在一起的,这样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图形对折以后留下了一条折痕,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找自己剪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小结: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1、找一找对称轴用红线把它画出来。 (数学书P54练一练。) 2、在哪些图中红线是对称轴?为什么?(数学书P55第3题。) 圆盘的对称轴最多能画几条? 3、画出它的另一半,使它们成为轴对称图形。(数学书P55第2题。) 学 生 活 动 指名回答(对折、画轮廓、剪。) 讲做法。 剪轴对称图形。 观察。 讨论 边读边观察轴对称图形。 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独立思考后交流。 尝试画一画。 说说怎样画? 画一画。 设 计 意 图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比较中发现问题。 动手实践,开放学习空间。 开放的学习环境,生成出丰富的学习内容。 在自我探索中形成轴对称概念。 图文有机结合,形成表象,逐步抽象。 一、探究 二、内化 巩固练习中内化概念。 深化学习内容,拓展思维空间。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