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革命能否被中国复制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页岩气革命能否被中国复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页岩气革命能否被中国复制

韩晓平 原创 | 2012-11-01

国土资源部9月10日发布公告,我国第二轮页岩气招标启动。此次推出了20个可供投标的区块,总面积约为2万平方公里,分布在重庆、贵州、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河南8个省市,探矿权有效期为3年,并于2012年10月25日开标。

这20个被专家称为“鸡肋”级的区块,在目前中国巨大页岩气资源中只能称为二三流的资源,但由于它们在三大石油公司控制的油气开放区块之外,仍可谓中国油气市场化的历史性突破。

页岩气如何在美国革命

国际能源署2012年4月29日发布了题为《天然气黄金时代的黄金规则》的报告,认为全球非常规天然气即将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全球以页岩气为主的非常规气产量到2035年将达1.6万亿立方米,达到同期天然气供应量的三分之二。国际能源署预测,非常规气最大的生产国将是美国和中国,美国将领先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

奥巴马上任伊始,大旗一竖要发动“新能源革命”,还请来华人能源科学家朱棣文出任能源部长,大侃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质和智能电网将帮助美国摆脱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带领美国走向梦寐以求的“能源独立”。然而,奥巴马有意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新能源革命的技术突破没有在奥巴马预想的方面,而意想不到地从美国人的脚下发生了。

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解放您的潜力--全球非常规天然气2010年会”上,90岁的乔治·米歇尔(George Mitchell),因为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创新尝试,使他的米歇尔能源开发公司将水平井钻井和分段水压裂技术应用在页岩气开发方面的技术突破,被美国天然气技术研究所(GTI)授予终身成就奖。

米歇尔长期致力于页岩气开发的技术尝试,这个毕业于德州农工大学的希腊移民似乎与

油气并无渊源,他实际上还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板,他将房地产开发的利润全部投入了到页岩气开发的技术尝试中。人们告诫米歇尔说“你这是在浪费钱财,你不可能从石头里榨出血来,因为页岩本质上是矿物泥,所以你不可能从中挤出石油或天然气出来”,但他仍执迷不悔。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开始进军德克萨斯州北部的巴奈特页岩构造,他要想将石油公司视为毫无价值的资源变为新能源的聚宝盆。但是,这些风险投资几乎花光了他所有积蓄,不得不在2002年将公司出售给了德文能源公司。德文公司没有辜负米歇尔,他们继续坚持投入,进一步完善了米歇尔积累的各种技术应用经验,最终将水平井钻井和分段水压裂技术两项关键技术进行了应用完善,并于2006年实现了大规模的应用推广,使页岩气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各类风险投资者仅在巴奈特页岩构造上就打了超过40万口生产井。页岩气在美国的产量急剧上升。2008、2009和2010三年,美国页岩气产量净增加1000亿立方米,而中国三大石油从1965年至今,产量刚刚突破1000亿立方米。2011年仅一年中美国又新增了400亿立方米,使总产量达到1800亿立方米。更为震撼的是,美国的页岩气开采在没有政府任何补贴的条件下,竟然可以和常规天然气竞争,并大大压低了美国的天然气价、油价、电价,甚至各种化工和高耗能产品的价格。

今年4月份,美国亨利中心的天然气批发价格为1.89美元/百万BTU,而英国同期价格为9美元,德国为11美元,日本进口液化天然气的价格为16美元,比美国高出8倍。低廉的气价大幅度压低了油价,美国WTI的油价比英国北海布伦特油价平均每桶低15.88美元,两地差价目前还在不断扩大并经常接近20美元。低气价还大幅度降低了电力成本,美国5月份平均工业电价6.57美分/千瓦时,相当于0.41元人民币/千瓦时,不到中国沿海工业电价的一半,不到日本工业电价1/5。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等化工原料从美国运到中国港口的价格比中国工厂出厂价还低1/3,中东地区的化工厂与美国相比也黯然失色;低电价将电解铝、电炉特种钢、有色冶金等高载能产品价格大大拉低。低廉的能源和原料价格及运输成本,直接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增加了就业,使美国的出口不断增长,美国的页岩气革命逐渐演化成为一次“再工业化革命”并开始正面冲击全世界。

页岩气革命的本质

正在全世界都在谈论页岩气革命时,俄罗斯的专家们却在唱衰页岩气。《中国青年报》记者在采访俄天然气协会副主席阿列克谢·阿纳托利耶维奇·斯塔利科夫时,他认为:“页岩气不可能成为俄罗斯常规天然气的威胁,因为其开发和应用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在产地或者产地附近使用才具有经济性和可行性”。

俄罗斯其他专家也支持他的看法:“不久前,美国人因成功从页岩中开采出油气而对本国能源发展充满了乐观情绪,而现在却在许多专家的质疑声中逐渐消失”。页岩气开采存在“气层压力相对较低、单井产量低、采收率低、投入高、产量递减快、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像工业化设施一样,像流水线一样,打多口钻井形成接替生产,实现规模效应才有经济效益。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成本加大。这是以典型的工程师的逻辑看问题,他们不认为页岩气既不是什么“革命”,也不会带来什么“革命”。 页岩气开发确实不能算是一次新技术革命,因为水平井钻探和分段水压裂技术都不是米歇尔发明的,都已经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中普遍应用了很多年。页岩气开采也不是最近的事情,早在1821年,美国就开钻了世界上第一口商业性页岩气井。那么为什么世界上还会有那么多人坚持认为美国的页岩气开发是一场革命?

米歇尔的最大的功绩在于他将页岩气的开采成本大幅度降低,以致最终能够与常规天然气进行竞争,并大大压低了天然气、石油等能源的价格。使一种在传统投资经营模式下并不具备经济开采价值的资源,成为一种具有极大资源潜力的廉价“新能源”。页岩气在美国的成功是市场化的成果,是鼓励中小企业创新,鼓励风险投入,坚持开放市场的成果。

美国高度市场化的天然气产业为米歇尔这样的创新者提供了一个巨大

的发挥创造力的空间。高度的市场化进程鼓励了中小企业参与丰富但分散的浅层天然气的开发,成就了6300 家天然气生产商。这些企业规模或大或小,有大型跨国综合石油公司,也有只对单一气井感兴趣的由一两人运营的小企业。在美国天然气的开发是一场不折不扣的人民战争,中小企业和跨国公司齐头并进,针对各种资源的各种投资主体和各种投资模式,以各自擅长的方式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大量的风险资本进入,风险钻探和风险投资使赌徒成为绿色能源的使者。开发不仅在上游,在中游和下游都充满了竞争。竞争将效率和服务大幅度提升,将成本大幅度降低。

2011年美国天然气产量达6513亿立方米,超过了俄罗斯,几乎是中国的6.5倍。除了上游资源开发层面的广泛投入,由各种投资主体出资建设运营的天然气处理厂已超过530家,通过160家股权不一的管道公司,建设了超过48万公里的管网输送向用户。而中国垄断性的三桶油仅有5万公里长输管道。另外,全美123 家储气商建设了400座1250亿立方米库容的地下储气设施,保障了全国用户的调峰和供气安全,并通过竞争降低了用户的能源成本。而中国的储气能力只有可怜的19亿立方米。

正是这样一个高度开放的竞争环境,才会成就米歇尔的创新和成功。据日本《日经新闻》记者小川义也8月30日报道,1988年5月,米歇尔刚刚进军巴奈特页岩层的时候,大庆市石油管理局通过美国国务院的介绍,派出了3名地质和技术专家访问了米歇尔,会谈持续了5个小时。中国专家非常认真地询问了有关巴奈特页岩开发的情况。美国能源媒体首次大张旗鼓的介绍巴奈特页岩是在整整10之后,而在此之前,即使是在美国能源界,对页岩的开发也是知之甚少。应该说中石油专家具有极高的专业敏感性,迅速捕捉到了米歇尔的动态,并千里迢迢去美国了解情况。米歇尔及部下对于中国人的嗅觉“感到很吃惊”。但是,此后的二十几年米歇尔获得了成功,而中石油又做了什么?

192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重建完成,欧洲不再依赖美国,导致了美国产能的严重过剩,最终酿成了经济“大萧条”。来自中国开滦煤矿采矿工程师出身的美国31届总统,共和党人胡佛采取了与今天一些国家领导人应对危机颇为相似的政策,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推行保护大企业和大资本家的“放任政策”,继续支持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的产能扩张,政府集中建设了大量超级工程,胡佛水坝、金门大桥、帝国大厦、田纳西水利工程等等,结果钱花光了但危机却仍没有走出来,经济结构也未能转变。然而大规模的财政投入使政府不得不增加税收,导致了市场经营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胡佛的政策使大企业的垄断被加强,而中小企业则大面积倒闭,银行破产,失业陡增,1933年胡佛黯然被罗斯福总统取而代之。

罗斯福上台伊始就推进了一系列的改革。1935年8月28日他力排众议签署了遏制垄断企业的《公用事业控股公司法》,打破了大企业对电力、电话和天然气等公共事业的跨州垄断。1938年为了遏制跨州经营的天然气管网公司对市场的纵向垄断,从而建立了监管机制并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天然气法》。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