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七生物技术实践之(一)传统发酵技术和微生物的利用练习解析版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七生物技术实践之(一)传统发酵技术和微生物的利用练习解析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传统发酵技术和微生物的利用

一、选择题

1.(2019届高三·苏州调研)下列有关微生物发酵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传统的发酵过程受技术条件限制,通常不进行无菌操作 B.成品腐乳表面的皮膜是由毛霉等真菌的菌丝形成的,对人体无害 C.制备果酒、果醋和腐乳时,都是以建立种群优势作为发酵的基本条件 D.果醋的制备可以建立在果酒发酵的基础上,也可以直接利用葡萄汁发酵

解析:选A 传统的发酵过程受技术条件限制,通常灭菌不严格,但也进行无菌操作。成品腐乳表面的皮膜是由毛霉等真菌的生长,产生的菌丝进入豆腐块的深层而形成,对人体无害。制备果酒、果醋和腐乳时,建立的优势种群依次是酵母菌、醋酸菌、毛霉,以此作为发酵的基本条件。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果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可以先将酒精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因此果醋的制备可以建立在果酒发酵的基础上,也可以直接利用葡萄汁发酵。

2.下列有关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果酒的制作过程中既涉及有氧呼吸又涉及无氧呼吸 B.果醋发酵温度较高,且发酵过程要特别注意氧气的供应 C.变酸的酒表面的菌膜含醋酸菌,腐乳的“皮”为毛霉菌丝 D.发酵过程中所有的相关反应都是在微生物的细胞内进行的

解析:选D 腐乳制作过程中,蛋白质和脂肪的水解反应发生在毛霉的细胞外。 3.(2018·盐城三模)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中,利用的都是微生物胞内酶 B.制作果醋的醋酸菌,属于严格厌氧的微生物 C.青霉、毛霉、曲霉等均参与了腐乳的发酵 D.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所需时间基本相同

解析:选C 果酒、果醋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需要的酶为胞内酶;腐乳制作是利用毛霉产生的蛋白酶、脂肪酶分解蛋白质、脂肪,蛋白酶、脂肪酶是胞外酶。制作果醋需要醋酸菌,它是一种好氧的微生物。青霉、毛霉、曲霉等真核生物均参与了腐乳的发酵。制作果酒的时间一般为10~12 d,制作果醋的时间一般为7~8 d,制作腐乳的时间稍长。

4.如图装置可用于生物技术实践的相关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果酒、果醋或腐乳时,所需控制的温度都是相同的 B.乙装置可以先用于果酒的制作,后用于果醋的制作

C.用装置甲制作腐乳时,自下而上随着豆腐块加高逐渐减少用盐量 D.装置乙中b为排气口,c为充气口,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

1

解析:选B 制作果酒、果醋或腐乳时,控制的温度分别是18~25 ℃、30~35 ℃、15~18 ℃;用装置甲制作腐乳时,越接近瓶口微生物感染机会越多,所以加盐量应增大;装置乙中b为充气口,c为排气口,排气口长而弯曲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

5.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基灭菌常用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

B.各种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中必须包含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及琼脂等成分 C.纯化培养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D.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可以选择培养分解尿素的微生物

解析:选B 各种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中一般都包含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等,但由于各种微生物生长特点不同,培养基中添加的营养物质也不相同,如以CO2为碳源的自养型生物,培养基中不必添加碳源,而一些能以N2为氮源的微生物,培养基中也不必加氮源;另外只有固体培养基中才常添加琼脂做凝固剂。

6.养殖池中存在的有毒物质主要是氨及亚硝酸,这两种物质可被硝化细菌吸收利用。若要对养殖池底泥中硝化细菌分离与计数,则( )

A.需要配制添加一定浓度氨盐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以筛选硝化细菌 B.应对采集底泥使用的工具进行灭菌,全部接种过程均需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C.可以采用平板划线法进行计数,还需与未接种的空白培养基同时培养 D.应将培养基置于30 ℃恒温下培养12 h后,统计培养基中全部菌落数

解析:选B 牛肉膏蛋白胨本身含有氮源,许多微生物都可以其作为氮源,因此加入牛肉膏蛋白胨无法筛选硝化细菌;平板划线法可以分离菌种,但不能用于计数;培养过程中应每隔一段时间观察,直到菌落稳定开始计数。

7.(2019届高三·南通调研)下列检测某熟制食品中大肠杆菌是否超标的实验操作,不合理的是( )

A.待检测食品需要经过灭菌操作后取样检测 B.应设置未接种的培养基,作为实验的对照 C.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计数大肠杆菌的活菌数 D.接种后将培养皿倒置并在适宜温度下培养

解析:选A 待检测食品灭菌后会将大肠杆菌杀死,无法检测大肠杆菌是否超标;应设置未接种的培养基作为实验的对照;应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计数大肠杆菌的活菌数;接种后应该将培养皿倒置,并在适宜温度下培养。

8.在分离、纯化大肠杆菌实验中,划线接种(甲)、培养结果(乙)如右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接种前应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B.连续划线的目的是获得单个细菌形成的菌落

2

C.接种过程中至少需要对接种环灼烧5次 D.甲中a区域为划线的起始位置

解析:选D 在分离、纯化大肠杆菌实验中,接种前应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连续划线的目的是获得单个细菌形成的菌落;接种过程中,对接种环在接种前要灼烧,每次划线后均需灼烧,因此至少需要灼烧5次;据乙中菌落分布特点可推知甲中d区域为划线的起始位置。

9.(多选)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高压蒸汽灭菌锅加盖时应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旋紧螺栓 B.选择培养基可以鉴定某种微生物的种类 C.待培养基冷却至室温时倒平板

D.统计样品中活菌数量时,接种方法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解析:选ABC 高压蒸汽灭菌锅加盖时,将盖上的排气软管插入内层灭菌桶的排气槽内,再以两两对称的方式同时旋紧相对的两个螺栓,使螺栓松紧一致;鉴别培养基可以鉴定培养基中某种微生物的种类;待培养基冷却至50 ℃左右时倒平板;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于活菌数量的计数。

10.(2017·南通二模,多选)下列有关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比较,正确的是( ) A.主要菌种不一定是真核生物 B.温度控制必须保证微生物繁殖最快 C.发酵过程会释放热量

D.可通过色、香、味等对产品进行评价

解析:选ACD 果醋制作利用的菌种是醋酸菌,是原核生物;发酵温度和微生物繁殖最快的温度不一定相同,如腐乳制作的发酵温度为15~18 ℃,此温度并不是毛霉繁殖最快的温度;三种发酵过程中,菌种都会进行细胞呼吸释放热量。

二、非选择题

11.(2018·江苏六市二模)图1表示研究人员为筛选纤维素酶高产菌株进行的相关实验流程,其中透明圈是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消耗特定营养物质形成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3

(1)本实验中,选择蘑菇培养基质作为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来源,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筛选用的培养基应以___________作为唯一碳源,并在配制培养基时加入___________作为凝固剂。筛选时应选择D/d较大的菌株,因为这一指标值越大说明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图3是研究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和热稳定性的结果。

①研究纤维素酶的热稳定性时,首先将纤维素酶液置于35~65 ℃的不同温度条件下保温2 h,再取上述不同温度处理的纤维素酶液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在________℃下测定纤维素酶的催化速率,计算酶活性残留率。

②生产中使用该纤维素酶时,最好将温度控制在40 ℃左右,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蘑菇培养基质中富含纤维素,会聚集较多的纤维素分解菌,因此本实验中选择蘑菇培养基质作为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来源。(2)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用的培养基应以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这样纤维素分解菌能正常生长,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筛选用的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应加入琼脂作为凝固剂(绝大多数微生物不能利用琼脂)。筛选时应选择

D/d较大的菌株,因为这一指标值越大说明单个菌体产生的纤维素酶的活性越强。(3)①根

据对照实验的基本原则,应选择上述不同温度处理的纤维素酶液和经相应保温处理的纤维素液,又据图2可知,在50 ℃酶的活性最高,因此在50 ℃下测定纤维素酶的催化速率,计算酶活性残留率。②据图3可知,在40 ℃左右,纤维素酶的热稳定性高,作用时间持久,且酶活性相对较高,因此生产中使用该纤维素酶时,最好将温度控制在40 ℃左右。

答案:(1)蘑菇培养基质中富含纤维素,会聚集较多的纤维素分解菌 (2)纤维素 琼脂 单个菌体产生的纤维素酶的活性越强 (3)①经相应保温处理的纤维素液 50 ②该温度下,纤维素酶的热稳定性高,作用时间持久,且酶活性相对较高

12.(2015·江苏高考)人工瘤胃模仿了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胃,可用来发酵处理秸秆,提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