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0水平运输巷作业规程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1280水平运输巷作业规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二章 地面位置及地质情况

第一节 地面相对位置及邻近采区开采情况

1、本巷道井上下关系对照情况参见下表。 水平 地面标高 井口的相对位 工程名称 一水平、东西翼阶段 +1290水平C14煤东西翼运输巷掘进 1380米 井下标高 +1290米 该巷道之上地面均为山坡地形,有耕地,无水置、建筑物、小体和建筑物。该巷附近有风井回风巷,对本巷掘进井及其他 没有影响。 井下采空区对+1370水平以下我矿尚无开采过,因此采空区对本掘进巷道的影作业点无影响。 响 邻近采掘情况对掘进巷道的影响 表1:井上下关系对照表

2、巷道相应的地面位置、标高:工作面位于反石门正迎头。地面位工业广场南边斜坡地上。开口方位为290度。

3、巷道所穿岩层区域内的水体和建筑物、构筑物对工程的影响:本巷道开拓区域内无水库、池塘、胡泊等大型水体,只是在井田边界西部大约平距为90米附近地表有一条自西向东流淌的常年

5

性小河,西翼运输巷在设计时已留设煤柱,对东翼掘进无影响。

4、巷道与相邻煤(岩)层邻近巷道的层间关系:东西翼工作面的巷道布置于煤层中,巷道先穿石门,在沿东西两边交替作业,工作面内对其他巷道无影响。

5、开拓区域内附近已有的采掘情况对本掘进工作面的影响:本巷道开拓区域内没有较大的采掘活动;据相关资料统计,本巷道区域以往未有小煤窑。

6、矿井五大自然灾害对本工作面开拓掘进的影响:①水,据以往资料分析,初步估计,本作业点范围之内基本无涌水,但水沟必须道设。②火,本巷道沿煤层布置,因此,必须加强明电、明火及电器管理工作。必须加强入井检身工作,杜绝任何火源、火种及其易燃易爆物品下井。③瓦斯:我矿属于高瓦斯矿井,因此,必须认真做好通风工作和瓦斯管理工作。工作面附近10米范围内必须悬挂报警仪及甲烷传感器。局扇设专人管理,并且必须采用双风机、双电源,一台工作,一台备用,能自动切换。局扇设专人管理,严禁任何人以任何理由随意停开局扇。④粉尘:本工作面的粉尘主要是岩尘,主要产生于打眼、放炮作业及采用风镐破岩过程中。因此,必须加强粉尘防治工作,安排专人及时洒水降尘。加强个体防护,佩戴合格的矿用防尘口罩。⑤顶板:巷道穿石门时岩层相对坚硬,采用手镐或放炮进行落(煤)矸,放炮时必须按《放炮安全技术措施》执行。

6

第二节 开拓区域内煤(岩)层赋层特征

一、煤(岩)层特征

1、煤(岩)层产状:煤岩层走向为:300°~315°煤岩层倾向70°~90°;平均80°左右。

2、煤层厚度、结构、坚固系数(f);M14煤层厚度为1.47~2.93米,平均厚2.61米左右,半暗至半亮型,粉末状,较复杂结构。 3、与其他煤层间距,顶底板岩性及特征分析:①M14煤层与M11煤层的垂直间距约25-36米;②M14煤层顶板为浅灰色,灰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与菱铁岩互层,夹泥岩薄层及菱铁质粉砂岩。底板为灰色,浅灰绿色薄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与菱铁岩呈薄层状有规律互层。③M14煤层顶底板较为松软,容易底鼓现象,遇水后会膨胀。对此,必须切实加强顶底板管理工作。

4、瓦斯、煤尘特征:①2010年度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为1 .58m/min,相对瓦斯涌出量18.96 m/t。②本巷道在开拓过程中预计会穿过煤层,因此,在掘进和运输过程中会产生一定数量的煤尘。通过相关部门鉴定显示,M14煤尘虽然不易自然发火,但有燃烧爆炸的可能性。对此,在整个掘进过程中,必须搞好综合防尘管理工作,各班都派专人搞好洒水降尘工作。 5、详情请参见表2、表3、表4。

3

3

7

指 标 煤层厚度(最大~最小/平均)/m 参 数 备 注 1.88~2.9 M14煤层 煤层倾角(最大~最小/平均)/(。) 70°~90° M14煤层 煤层硬度f 煤层层理(发育程度) 煤层节理(发育程度) 自然发火期/d 绝对瓦斯涌出量(m3/min) 相对瓦斯涌出量(m3/t) 1.0~1.5 不发育 较发育 无 1.58 18.96 +17○C 普氏硬度 M14煤无自然倾向性 地温/○C 表2:煤层特征情况表

顶底板名称 基本顶 顶板 直接顶 伪顶 底板 直接底 岩石类别 粉砂质泥岩夹菱铁岩 泥质粉砂岩夹菱铁岩 灰黑色炭质泥岩 中层状灰色泥质粉砂夹凌铁岩包裹体 厚层状灰色粉砂质泥岩夹菱铁岩 硬度 4~6 3~5 0.6~1 2~3 厚度 21~26 4~6 0.05~0.1 08~1.5 岩性 深灰色至灰黑色,较坚硬,脆性,不易冒落。 灰白色,中等坚硬,脆性,容易冒落。 极为松软,随采随落,遇水会膨胀。 中等坚硬,遇水会膨胀,容易产生底鼓现象。 较坚硬,有一定的韧性,稳定性较好,但增大了破坏性的难度。 基本底 6~8 5~7 表3:顶底板岩性参数表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