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生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细生名词解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7.细胞表面(cell surface)

包围在细胞质外层的一个结构复合体和多功能体系,是细胞与外界相互作用并产生复杂功能的部位。以质膜为主体,包括质膜外的细胞外被和质膜内侧的胞质溶胶。

18.细胞外被(cell coat)

与质膜相连接的糖类物质,即质膜中的糖蛋白和糖脂向外表面伸出的寡糖链部分。参与细胞保护,细胞识别,物质运输等功能。 19.胞质溶胶(cytosol)

质膜下厚约0.1~0.2um的较粘滞的无结构液体物质。其中含较高浓度蛋白质,分布较多微丝和微管。对维持细胞形态极性即运动有重要作用。 20.孔蛋白(porin)

以β-折叠片层结构构成其跨膜结构域多次穿过质膜形成筒状结构的内在膜蛋白。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外膜和细菌质膜中,允许相对分子量小于10000的分子自由通过。

21.应力激活通道(stress-activated channel)

通过感应力而改变构象使“门”打开的通道蛋白。如内耳毛细胞顶部的听毛受到切应力产生弯曲时,使应力门控通道开放。

第七章 细胞骨架与细胞的运动

1.细胞骨架(cytoskeleton)

真核细胞中的蛋白质纤维网架体系,主要包括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对于细胞的运动,胞内物质运输,染色体的分离和细胞分裂等均起重要作用。 2.微管(microtubule)

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细胞骨架成分。由微管蛋白和微管结合蛋白组成的中空圆柱状结构。微管具有极性,参与维持细胞形态,中心粒、纤毛和鞭毛的形成,胞内物质运输,细胞器定为分布,染色体分离和细胞内信号传导。 3.微观组织中心(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er ,MTOC)

微管聚合开始的核心。,主要是中心体和纤毛的基体。主要帮助大多数细胞质微管装配过程的成核。具有保护负极功能,使负极相对稳定。 4.γ-微管蛋白环形复合体(γ-tubulin ring complex, γ-TuRC)

含有10到13个γ-微管蛋白分子的环形结构。可刺激微管核心形成,包裹微管负端,阻止微管蛋白渗入。还能影响微管从中心粒释放。 5.中心体(centrosome)

是动物细胞决定微管形成的细胞器,包括中心粒和中心粒旁物质。在细胞间

期位于细胞核附近,在有丝分裂期位于纺锤体两极。 6.踏车运动(treadmilling)

微管和微丝在装配过程中,正端微管(微丝)蛋白的聚合速度远大于负端微管(微丝)蛋白的装配速度,表现为正端组装使微管(微丝)延长而负端去组装使其缩短,这种装配过程称为踏车运动。 7.纤毛和鞭毛(cilia&flagella)

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具有运动功能。两者在来源结构上基本相同,由微管构成。鞭毛长而少,纤毛短而多。中央有两条微管,外周则以9组二联管围绕。基体由三联管构成,中央无微管。 8.驱动蛋白(kinesin)

微管马达蛋白成员,是一类围观激活ATP酶。头部是ATP酶,酶解反应产生的能量提供头部作循环变构,与微观结合解离再结合,沿微管负端向正端移动,参与胞内物质运输。 9.动力蛋白(dynein)

由9到12个亚基组成的蛋白质复合体,具ATP酶活性,头部与驱动蛋白类似。可延微管正端像负端移动,为细胞内物质运输和纤毛运动提供动力。间期细胞中参与细胞器定位和转运。 10.微丝(microfilament)

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膜附近,由肌动蛋白组成的实心纤维状结构。单根微丝呈双螺旋结构。微丝表现为动态结构,具有结构和功能极性。微丝在细胞形态的维持,细胞运动,细胞分裂,肌肉收缩,细胞内物质运输,信号转导过程有重要作用。

11.应力纤维(stress fiber)

由微丝束构成的较为稳定的纤维状结构,在细胞内紧邻质膜下方。一端与质膜特定部位相连,;另一端插入到细胞质或与中间丝结合。具有收缩功能,赋予细胞韧性和强度。

第八章 细胞核

1.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 NPC)

核孔是内外膜融合产生的圆环状结构。核孔上由多个蛋白质颗粒以特定方式排列而成的蛋白分子复合物称为核孔复合体。其结构为捕鱼笼式,分为胞质环,核质环,辐和中央栓。主要介导细胞核和细胞质间的物质交换。 2.核定位序列(nuclear localization sequence, NLS)

亲核蛋白含有的4~8个氨基酸组成的特殊序列,保证整个蛋白质能通过核

孔复合体被转运到核内。所有NLS富含精氨酸,赖氨酸和脯氨酸等。 3.核纤层(nuclear lamina)

是附着于内核膜下的纤维蛋白网。由核纤层蛋白A,B,C三种蛋白构成,核纤层蛋白属于中间纤维。与核膜,染色质及核孔复合体在结构上联系密切。核纤层在细胞核中起支架作用,与核膜重建及染色质凝聚关系密切,参与细胞核构建与DNA复制。

4.巴氏小体(Barr body)

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核内一对X染色体中的异染色质在间期固缩,形成巴氏小体。

5.核小体(nucleosome)

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为直径11nm的圆盘状颗粒,由200bp左右的DNA分子及一个组蛋白八聚体构成,是染色质组装的一级结构。核小体串珠的形成使DNA分子压缩了约7倍。 6.螺线管(solenoid)

染色质组装的二级结构,是在组蛋白H1存在情况下,由核小体串珠盘旋而成的中空结构。直径30nm。螺线管形成使核小体串珠结构压缩约6倍。 7.主缢痕(primary constriction)

中期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连接处,有一向内凹陷,着色较浅的缢痕称为主缢痕。

8.着丝粒(centromere)

主缢痕处的染色质部分,由高度重复的异染色质组成。可将每条染色单体分为两臂。

9.动粒(kinetochore)

电镜下观察到的存在于主缢痕两侧的特化的圆盘状结构,由蛋白质构成,是细胞分裂时纺锤丝动粒微管的附着部位,参与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向两极的移动。 10.次缢痕(secondary constriction)

次缢痕是染色体上除主缢痕之外的缢缩部位。染色体组中至少有一条染色体上有次缢痕。其数量,位置和大小是某些染色体的重要形态特征,可用作鉴别染色体的标记。 11.端粒(telomere)

是染色体末端的特化部位,由富含鸟嘌呤核苷酸的端粒DNA和蛋白质构成。端粒的生物学作用在于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参与染色体在核内的空间排布及同源染色体的正确配对,与细胞寿命及癌变等有关。 12.随体(satellite)

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球形或棒状结构,主要由异染色质构成,它通过次缢痕区与染色体主体部分相连。有随体的染色体则称为sat染色体。随体的形态,大小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总是固定的,故随体是识别染色体的重要形态特征之一。 13.核仁组织区(nucleolar organizing region)

是含有rRNA基因的一段染色体区域,该部位rRNA基因转录活跃,染色质凝集程度低,表现为浅染的次缢痕,与核仁形成有关。rRNA基因从染色体上伸出DNA袢环,每个rDNA袢环就是一个核仁组织者。 14.核型(karyotype)

是指某一个体细胞的全部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

15.核仁周围染色质(perinucleolar chromatin)

包围在核仁周围的异染色质。

16.和人相随染色质(nucleolar associated chromatin)

核仁周围染色质与含rDNA的常染色质统称为核仁相随染色质。 17.核仁周期(nucleolar cycle)

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中,核仁出现一系列结构与功能的周期性变化,称为核仁周期。进入有丝分裂,核仁首先变形和变小,至中期和后期核仁消失;在有丝分裂末期,核仁组织区的DNA解凝聚,rRNA重新开始合成,组成核仁的物质聚集成数个分散的前核仁体,进一步融合最终形成核仁。 18.核骨架(nuclear scaffold)

又称核基质,是真核细胞间期核中除核膜,染色质和核仁以外的部分,是一个以非组蛋白为主构成的纤维网架结构。核骨架由两类核骨架蛋白构成,化学组成较复杂。是DNA复制的支架,在基因转录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染色体和核膜的构建。

19.染色质(chromatin)

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细丝状复合结构,形态不规则,弥散分布于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着色。 20.染色体(chromosome)

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质经复制后反复缠绕凝聚而成的条状或棒状结构,借以保证DNA被准确地分配到子代细胞,对物种遗传性状稳定性维持起重要作用。

第二章 细胞的概念与分子基础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