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贵州省7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11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18-2019学年贵州省7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1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6.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 B. 翼若垂.天之云 垂:悬挂 C. 故夫知效.一官 效:效果 D. 而征.一国者 征:取信 答案 效:胜任

17.下列对句中“之”字意义和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楚之.南有冥灵者 ②汤之.问棘也是已 ③宋荣子犹然笑之. ④。若夫乘天地之.正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 B ①的 ②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代词 ④的 18.下列对“晦朔”、“春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晦,阳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阳历每月的第一日;春秋,指四季。 B.晦,阴历每月的第一日;朔,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春秋,即《春秋》。 C.晦,阳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阳历每月的第一日;春秋,即《春秋》 D.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春秋,指四季。 答案 D

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 斥鴳“翱翔蓬蒿”,反衬“大鹏高飞”,突出“大小之辩”的结论,为下文铺垫。B.作者以为,“知效一官”那类人,只不过是如斥鴳的自以为“飞之至也”一样可笑。C.宋荣子对物我、是非、荣辱有冷静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人间毁誉的牵制。 D.“有待”和“恶乎待”有本质的区别,“有待”是逍遥游,“恶乎待”是有限制游。答案D “有待”是有限制游,“恶乎待” 是逍遥游。 20.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A.世人都称赞他,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努力;世人都责难他,他却并不因此更加沮丧。B.世人都称赞他,他却并不因此而增加努力;世人都责难他,他却并不因此增加沮丧。C.世人都热爱他,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劝阻;世人都有是非,他却并不因此更加沮丧。D.世人都热爱他,他却并不因此而增加劝阻;世人都有是非,他却并不因此增加沮丧。答案 A

5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1-22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西楼:即诗歌中的朱楼,它依山面海。 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2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了一幅海面辽阔,海浪如云翻卷去而复回的壮美画面。 B.第二句从触觉角度描写了一幅北风劲吹,雷声轰鸣,山雨欲来的雄浑景象。 C.第三句是从楼前的海景转向楼后山景的过渡,也是由写景转向抒情的过渡。 D.第四句道出内心的豪情:卧看“急雨”冲刷着重峦叠嶂的更为壮美的画卷。 答案 B 第二句从听觉角度

2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海浪如云”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巧妙地暗示了海浪的形状、颜色和数量。 B.诗中“吹起”二字可谓笔力千钧,充分显示了北风的威力,平添了赫然的声势。 C.诗中“钩”这个动作出人意料,风雨将至,诗人不思垂帘避让,反而挂帘迎接。 D.诗中“卧”字,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从容不迫的气度,耐人寻味,足见炼字之妙。 答案 A “海浪如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23—26题 全球气候到底是变暖还是变冷呢?

提出地球变暖的机构,主要是联合国气候变迁小组,它由联合国下属的世界气象组织和环境规划署共同建立。该机构认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日趋严重。全球每年要排放120亿吨二氧化碳,它能大量地吸收大气层表层和下层的热量,并阻止它们散失到空中,就像温室的玻璃一样,所以科学家用“温室效应”这个词说明二氧化碳的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气候变暖的趋势就会越明显.

此外,大气中某些微量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远甚于二氧化碳.这些微量气体有有机物腐烂产生的甲烷、汽车废气和土壤中氮肥释放的一氧化二氮。城市人工热的影响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的另一个原因。城市建设规模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城市的温度变得通常比郊外高出0.5~1℃,这种现象有人叫做“城市热岛效应”。 ......

有科学家预测,在高温效应的长期作用下,地球上冰冷的冬季将逐渐消失,冰雪也将全部消融。这直接导致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印度洋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将要被海水淹没。

6

与上述截然相反的一种观点是变冷说。一些科学家指出:地球正向低温化、温润化发展。美国宇航局科学家通过卫星温度测量证明,地球平均气温从1979年到1988年没有上升,还在下降。在北半球,温度在10年中稍有增高,但南半球温度在降低。总的来说,地球是在变冷。有人将此看作是“小冰河期”的先兆,认为从21世纪开始,气候将逐步进入冰河时代。

有专家指出,虽然一段时间内北半球冬季出现极端严寒天气,但全球气候变暖的总趋势不会有大变化,不该把全球变暖的总趋势和某个冬天出现的严寒天气混为一谈,也不该认为这两者相悖。相反,它们之间存在关系。曾有科学家预言,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欧洲或北半球可能出现短时间严寒天气。这是由科学依据的,因为全球气候变暖的第一个影响,就是导致地球气候系统出现不平衡,进而引发极端天气事件。 23.下列关于“城市热岛效应”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城市规模大,人口多,通常产生城市人工热。 B.城市人工热导致城市的温度高出郊外的现象。 C.城市规模大导致城市的温度高出郊外的现象。 D.城市人口多导致城市的温度高出郊外的现象。 答案 B

24.下列表述,不属于气候变暖原因的一项是

A.人类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吸收大气层的热量,并阻止其消散。 B.全球每年排放的120亿吨二氧化碳,就像温室的玻璃一样。 C.甲烷、汽车废气和一氧化二氮等微量气体产生“温室效应”。 D.城市规模大、人口越来越大,通常会导致“城市热岛效应”。 答案D

25.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某个冬天出现的严寒天气充分地说明了不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B.北半球冬季出现极端严寒天气,证实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改变。 C.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地球气候系统不平衡,从而引发极端天气事件。 D.全球气候变暖与某个冬天出现的严寒天气毫无关系,不可混为一谈。 答案C

26.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科学家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对欧洲或北半球可能出现短时间严寒天气的预言是有科学依据的。

B.有专家指出,虽然一段时间内北半球冬季出现极端严寒天气,但全球气候变暖的总趋势不

7

会有丝毫变化。

C.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通过卫星温度测量证明,南半球冬季温度在10年中稍有增高,但北半球温度在降低。

D.高温效应会使地球上冰冷的冬季迅速消失,冰雪消融,导致一些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将要被海水淹没。 答案 A

四、(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27—30题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说:只读书不思考,后果是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后果是危险。

②孔子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有一种人,读书很多,称得上博学,但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还有一种人,酷爱构筑体系,发现新的真理,但拿出的结果往往并无价值,即使有价值也是前人已经说过而且说得更好的。一个人真正好读书就必定是有所领悟,真正爱思考就必定想知道别人在他所思问题上的见解,学和思怎么能分开呢?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读书引发思考,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③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在这两者之外,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常学常思,必有所得,但如果不及时录下来,便会流失,岂不可惜?不但可惜,如果任其流失,还必定会挫伤思的兴趣。席勒曾说,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外界的激励,如一本好书,一次谈话,会比多年独自耕耘更有力地促进思考。托尔斯泰据此发挥说,思想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它的加工和表达则是在一个人独处之时。这话说得非常好,但我要做一点修正。根据我的经验,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如果没有独处中的用心加工和表达,不但已经产生的思想材料会流失,而且新的思想也会难以产生了。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自己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的体会是,三天不动笔,就必定会思维迟钝,头脑发空。

④灵感是思想者的贵宾,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思想者要懂得待之以礼。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仪式。当你对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记录的时候,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就像孟尝君收留鸡鸣狗盗之徒,齐国的人才就云集到了他的门下。

⑤所以,不但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录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学而思,思而录,是愉快的精神拾荒之三步曲。

27.下列对“精神拾荒三步曲”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