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蜚声《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课后习题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叶蜚声《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课后习题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3.汉字能否改革为拼音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4.简要说明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口语和书面语相互依存,互相对立,又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共同发展。第一,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口语是活的语言,是书面语产生的源泉、存在的前提、发展的动力。没有口语的存在,就没有书面语的产生和发展,书面语是不能离开口语而独立存在的。第二,书面语又不是被动地记录语言,它对口语的发展变化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一方面,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提炼形式,选词用句十分规范,对人们的语言实践很有指导意义,使得口语也向规范化方面发展;另一方面,统一的书面语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一种特殊的凝聚力,对语言的分化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比如汉语,方言众多,差别很大,统一的汉语书面语对限制方言分化、沟通各地人民之间的交际无疑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语言学概论》学习辅导书参考答案(第七章)

一,解释下列名词(20分,每词4分)

1.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是因为地域或社会的原因而发生的语言分化.

2.社会方言:指社会内部因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使用语言上表现出来的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

3.地域方言:是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语言的地方变体. 4.共同语:是在某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民族的通用语言.

5.亲属语言:是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彼此有同源关系的几种独立的语言. 二,填空题(30分,每空4分)

1.(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2.(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大特点.

3.语言的发展中,(词汇)的变化速度最快,(语音)次之,而(语法)的演变最为缓慢. 4.语言发展的两个基本过程是语言的(分化)和语言的(统一).

5.社会方言是因社会的分工而出现的语言分化,(行业用语),(科学技术术语),(阶级方言)都是常见的社会方言.

6.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7.地域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划分地域方言的主要依据也是(语音).

8.地域方言的进一步分化就会发展为(独立的语言).这些源自一个共同语分化的语言归属于同一个(亲属语言),这个成为不同语言发展源头的共同语称为(母语) 9.(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语系. 10.按谱系分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 11.共同语是在(一种语言或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12.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各民族之间往往还需要一个共同的交际工具,这就是所谓的(国语),我国的(普通话)就是这样的一种共同语. 13.语言规范化的对象主要是(书面语).

14.(约定俗成)的原则在规范化的工作中有重要作用,它本身就是规范化的一个原则和标准. 15.一种方言能成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主要取决于客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 16.汉语的普通话,根据规范化的要求,确定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三,辨别正误(20分,每小题2分) 1.语言的发展都具有渐变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不可能发生突变,只能渐变,所有的语言都不会有例外.) 2.语言里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是齐头并进的.(×)

(语言里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与社会联系最直接的是词汇,它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最灵敏,因此变化比较快,而语音,语法的发展变化较缓慢,语法的演变速度最慢,它的稳固性比语音还要强.)

3.同一言语社团的人总是固定地使用一种语言形式.(×)

(生活在某一言语社团中的人还要因交际环境的不同,交际对象的差别而在语言的使用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所以不可能固定地使用一种语言形式.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语言的风格变体.)

4.听得懂,听不懂是划分地域方言的标准.(×)

(划分地域方言不能光凭语言本身的差异,还要看使用方言的人是不是属于同一个民族,各方言之上是不是还有一个共同语作为各地区人们的交际工具.总之,在确定方言身份时要同时考虑到两方面的因素,即统一的社会和语言本身的差异.)

5.何种方言能够成为某种共同语的基本方言的条件都是由文化的原因决定的.(×)

(何种方言能够成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取决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条件.比如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语的基础方言主要是文化的原因,但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则主要是政治的原因,伦敦方言成为英语的基础方言则是经济的原因.) 6.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是汉语.(√)

(世界上使用汉语的人最多,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7.语言发展也有先于社会发展的情况.(×)

(语言的发展是在社会发展的影响下产生的,不可能先于社会发展走到前面.语言必须适应社会需要,只能与社会同步发展,不可能先于社会发展,那种脱离社会实际需要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8.分布最广的语系的汉藏语系.(×)

(分布最广的是印欧语系,在世界上六大洲均有.印欧语系诸多语言之所以能分布这样广,主要是在殖民主义时代凭借政治,军事,经济的力量推行的缘故.) 9.推广民族共同语的目的是消灭方言.(×)

(推广民族共同语的目的是消除方言隔阂,便于各个方言区的人相互交际沟通感情需要.) 10.普通话语音不等于北京语音.(√)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作为标准音,但不是全盘吸收北京话语音的特点,有些土音,不符合规范的读音就不吸收.)

四,问答题(30分,每小题5分)

1.为什么说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这是由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这一本质特征决定的.运用中的活语言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是社会成 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第一,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自然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也愈来愈细致缜密,这些都会向交际提出新的要求,推动语言不断丰富词汇,改进语法,以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第二,社会的分化,统一,互相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这也必然要推动语言的进一步发展.

2.为什么说语言的发展会有渐变性的特点 请结合教材有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渐变性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语言的发展变化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而是逐渐发展变化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语言发展的渐变性特点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人们日常生活根本离不开的,人们无时无刻不使用语言,语言同社会的关系如此密切,因此不可能老处于急剧的变化之中,更不可能发生巨变,突变,只能逐渐变化,即使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语言也不马上巨变,大有我自岿然不动之势.这样才能与人们的需要想适应,

不至于影响人们的使用.

3.简述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异同.

相同点: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都属于一种语言变体,都是语言发展变化的结果,都以共同语作为基础.

不同点:首先,社会方言是适应社会分工需要而产生的全民语言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社会变体.而地域方言则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所产生的全民语言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虽然都叫方言,但划分的角度是不同的.其次,地域方言之间的主要差别表现在语音上,同时也反映在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方面,而社会方言的主要差别则体现在一般词汇方面,语音,语法方面没有差别.最后,地域方言在一定条件下能发展为独立的语言,而社会方言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 4.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其中词汇变化最快,语音发展变化较慢,语法发展变化最慢;第二,语言在不同的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也不一样,同一种语言现象,在有的地区变化,在有的地区不发生变化,有的地区是这样变化,有的地区是那样变化,其结果是形成地域方言;第三,社会成员的分工不同,使语言的发展变化出现不平衡性,有的阶层或社团使用这样的词语,有的阶层或社团使用那样的词语,结果形成社会方言.

5.语言的谱系分类和语言结构类型的分类各自依据的标准是什么 同系属的语言在结构上是不是一定相同 为什么

谱系分类是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者语言间的亲属关系所作出的分类,并按照语言间的亲疏关系程度把语言分为语系,语族,语支,语群等.

语言的结构分类是根据句子和词的构造以及句子中词语的关系进行分类的,通常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复综语四类.

语言的谱系分类和结构分类角度不同,划分结果是不一样的,因此互相之间没有对应关系,同一系属的语言,不一定结构类别也相同,结构类别相同的语言,不一定就是属于一个谱系. 6.什么的基础方言 什么样的方言可以作为基础方言

基础方言就是用作民族共同语的构成基础的方言.民族共同语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一定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样的方言就是基础方言.能用作民族共同语的构成基础方言,往往是全民族中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影响比较大的,例如我国北方方言成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就具有这些方面的优势条件,同时,它的使用人口多,通行地域最广,也是比较重要的条件.

《语言学概论》学习辅导书参考答案(第八章)

一、解释下列名词(20分,每词4分)

1.借词:就是读音和意义都是借自外语的词。

2.意译词:就是根据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利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的词。 3.语言的融合: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

4.双语现象:指不同民族的杂居地区,一个民族或其中的多数人能同时讲两种不同语言的现象。

5.混合语:指在特殊的社会共同体里,经过洋泾浜化后扎下根,被下一代当作母语来学习使用的,成为唯一通用的交际工具的语言。 二、填空题(40分,每空2分)

1.语言的接触有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词的借用)。

2.借词的常见方式是(音译词)、(仿译音译加汉语语素)。

3.词语的借用过程中存在着往返借用的现象,最典型、最大量的还是存在于(日语)和(汉语)之间。

4.借词虽然音义都借自外语,但(语音)、(语法)上还得服从本族语言的结构规则。如果碰到本族语言中没有的音,就用相近的音去代替。例如英语的coffee、sofa汉语译成(咖啡)、(沙发)。

5.“五四”运动以来,通过翻译,汉语里增加了一些所谓“欧化句式”。这是语言结构规则的(仿造借用)。

6.几个民族的融合,哪一种语言能成为全社会的交际工具,是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 7.在(双语现象)阶段,必然会产生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是被替代的语言,也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8.语言的融合过程中,有(自愿融和)、(被迫融合)两种情况。 9.语言的融合,一般是先出现(双语),最后导致一种语言取代另一种语言。 10.(洋泾浜(皮钦语))和(混合语(克里奥耳))都是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 11.世界语是由波兰医生(柴门霍夫)于(1887)年创造的一种国际辅助语。 三、辨别正误(10分,每小题1分) 1.意译词是借词的一种类型。(×) (意译词是本族词,虽然意义是来源于外语,但完全按照本民族的构词规则使用现成的构词材料创造的,不是借词。)

2.在语言融合的过程中,总是政治上处于统治地位的民族语言成为胜利者。(×)

(在语言的融合过程中,哪种语言成为胜利者是由综合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经济、文化处于领先地位的民族的语言往往成为胜利者,而不是政治上处于统治地位的民族语言一定能胜利。)

3.语言的融合就是两种语言混合为一种语言。(×)

(语言的融合是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语。) 4.“洋泾浜”一旦被社会采用为主要交际工具,就会发展成为克里奥耳语。(√)

(“洋泾浜”一旦被社会采用为主要交际工具,就会被下一代当作母语来学习使用,并不断丰富词汇,严密语法,而发展成为克里奥耳语。)

5.英语中借词比重大,约占词语总数的一半,所以英语实际上是一种混合语。(×)

(英语中借词很多,但它们渗入英语后,都要接受英语语法规则的支配,所以英语并没有丧失其独立性,它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 6.洋泾浜和皮钦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洋泾浜”和“皮钦语”是同一个概念,前者和汉语词,后者是借词。) 7.“镭射”和“激光”都是借词。(×) (“镭射”是借词,“激光”的意译词。)

8.一种语言如果政治上处于优势地位,就能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社会交际工具。(×) (一种语言是否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语,主要由其经济、文化是否先进决定。) 9.共同语与方言并存,其实也是一种双语现象。(√) (这是一种比较广义的双语现象。)

10.不同民族的人生活在一起,形成杂居局面,是语言融合必要的客观条件。(√)

(如果不同的民族的人杂居在一起,不同语言之间没有接触,不可能产生影响,也就没有融合的条件。)

三、单项选择(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属于汉语中借词的是__C__。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