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蜜》教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荔枝蜜》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荔枝蜜》教学设计

中文5121:陈昭 学号:20124154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文章的选材特点以及思路脉络;学习和了解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构思技巧;理解文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习文中“蜜蜂”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新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注重感悟,领会作者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联想揭示文章主旨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借物抒情的表现方法;通过对平常事物的体察,引发出富于哲理的思考,并以生动的画面烘托跌宕的情思,从而表现出歌颂新生活及其创造者的中心思想。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非常出色的散文。文章通过采访从化温泉蜂场的记叙,借赞美荔枝蜜的甜香和蜜蜂的勤劳,饱含激情地沉歌了社会主义新生活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创造,流露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本文寓于诗情画意,文字优美。教学重点宜放在引导学生朗读上,在朗读中注重感悟,领会作者从\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联想,揭示文章主旨的写作特点。

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用投影仪放映出唐诗《过华清宫》绝句的字幕及画面,学生齐读)“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名作,它辛辣地鞭挞了唐玄宗和杨贵妃骄

奢淫逸的生活。荔枝是极难保鲜的,杨贵妃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不惜让人快马加鞭,从千里之外的广东进贡荔枝,以致马都累死了。由此可见荔枝的美妙可口。而著名作家杨朔不但感受到荔枝的美妙可口,更感受到荔枝蜜的美妙可口。(板书课题、作者。)

2、介绍作者。

杨朔(1913-1968),现代作家,山东蓬莱人。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抗美援朝时期,写出优秀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6年以后,从事外事工作,同时写了大量散文。重要作品有《雪浪花》《樱花雨》《荔枝蜜》《海市》《茶花赋》等。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序号,并划出难字生词。 2.解决字词障碍。

释义并注音:轻易 出众 中看 提防 黑黝黝 疙疙瘩瘩 嘤嘤嗡嗡 沸沸扬扬

3.思考一: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和第19自然段,学生思考,这两个自然段所包含的感情是什么?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点拨:这两节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第1自然写我从小不大喜欢蜜蜂,第19自然写我变成小蜜蜂,体现赞美之情。这样写,看似矛盾,其实不然。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结构,采用欲扬先抑的方法,使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本文就是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的。结合课后练习一,不难把握感情变化的过程: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小蜜蜂。

思考二: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点拨:文章的题目叫“荔枝蜜”,但是,荔枝蜜并不是本文着重描写的对象。作者从此生发开来,立意在赞颂酿造这荔枝蜜的蜜蜂,进而自然联系社会生活,道出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分段时要考虑到内容的单一性和完整性。依据作者感情的变化,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作者过去对蜜蜂怀有成见,感情隔膜。 第二部分(2-4段),写荔枝的茂盛、荔枝的鲜美和荔枝蜜的甜香。 第三部分(5-18段),写蜜蜂采花酿蜜的情景以及对蜜蜂的赞美。 第四部分(第19段),产生联想,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注:划分段落时,学生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 三、表情朗读,研习课文。

要在学生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各部分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感情,初步读出文章之味。朗读时,可以根据需要,采用默读、诵读、点读、齐读、指名朗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部分中体现“我”对蜜蜂感情的词句有哪些?为什么“我”总不大喜欢蜜蜂?课文以“不大喜欢”蜜蜂开头,引出后文对蜜蜂感情变化的记叙,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答:表示感情的词语有“总不大喜欢”“疙疙瘩瘩”“总不大舒服”等,因为小时候上树掐花,被蜜蜂蜇痛了,所以“总不大喜欢”。(注意“总不大喜欢”“总不大舒服”中的两个“总”字,说明“我”是一直没有好感。)这样的开头,欲扬先抑,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且起笔舒徐,不觉突然。

2、从“总不大喜欢”变为“不觉动了情”的原因是什么?

答:直接原因是喝了甜香的荔枝蜜,吃蜜想蜂,才“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蜜蜂。(这里是理解上的难点,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各个自然段的重点,进行讨论。)

3、速读“我”与老梁的对话,画出表现蜜蜂特性的词句,思考这些词句表现出蜜蜂的什么精神?

答:在“我”与老梁的三问三答中,写蜜蜂的主要词句有“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最多活六个月”等。这些词句概括了蜜蜂辛勤创造的好习性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4、作者是如何由蜜蜂联想到人的?这种联想是否合理呢?

答:①作者通过视点转移的办法来完成两个事物的衔接。当作者为蜜蜂的可贵精神激动不已时,他又把视线“望”向远方,看到了“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的农民,这样自然地由蜂写到了人。②这种联想是非常合理的。因为人和蜂之间具有共同的特点,即辛勤劳动,无私奉献,“为自己,为别人”,酿造生活的蜜,他们都具有相同的崇高美好的品德。

四、布置作业,练习巩固。

1.整理课文中的难字生词,并将“中看、出众、提防、疙疙瘩瘩”连词造句,写成一段话。

2.背诵第1段和苏轼的《惠州一绝》。

3.熟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衔接导读。

让学生拼读、解释一些词语:沸沸扬扬、嘤嘤嗡嗡、疙疙瘩瘩、蠕蠕、中看。

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 二、跳读课文,品味文彩。

在第一、二步阅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基本的内容有了较好的把握。第三步通过跳读品味,理解文章深层的精要之处。阅读过程中,主要采用跳读、点读的方法,择其精要之处朗读。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开头提到对蜜蜂“总不大喜欢”,结尾却说“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这是自相矛盾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作者开头对蜜蜂不大喜欢,喝了荔枝蜜,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后,就情愿做一只小蜜蜂,可见甜美的生活以及新生活的创造者有多么强大的感染力。这样写并不矛盾,而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不仅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而且使感情变化更加鲜明突出,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2.作者先后写了荔枝林、荔枝、荔枝蜜,这些和写蜜蜂有什么关系呢?

答: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酿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的鲜美,是为写荔枝蜜的甜香作渲染,果是那样鲜美,酿成的蜜必定甜香;而甜香的荔枝蜜才使作者动了情,从而引出了下文。 3.如何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答:“渺小”是就蜜蜂的形体而言的,“高尚”是就它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品德而言的。因而,它们看似矛盾,实则有机统一,在反差强烈的对比中,赞美了蜜蜂的美德。

4.第18自然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答:删去后虽然语意仍然连贯,但文章意境大不一样。因为这一节中作者巧妙地由蜜蜂联想到人,感情由赞美蜜蜂转到赞颂像蜜蜂一样辛勤创造、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起到画龙点睛,开阔意境,深化主题的作用。行文至此,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的意图已很明显。如果删去第18自然段,则仅仅为赞扬蜜蜂的一般散文了。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