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习题1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文学史习题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规律从事生产活动,这显然正是对当时假借“阴阳五行”来宣扬迷信思想的批判。正是由于司马迁有这种“天人相分”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因此他在写历史的时候,总是对人事、人谋作仔细的观察和记载,并从历史人物的客观活动中,分析其成败得失的原因,总结出有益的历史教训。这也正是《史记》一书比较能够保证历史科学性的一个原因。

在“通古今之变”方面,司马迁的《史记》也表现出许多的观点和卓越的见解。所谓“通古今之变”,就是要说明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观,与董仲舒的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唯心史观是不同的,他认为历史是通过各种变革向前演进的。因此,他对历史上出现的政治改革,总是采取称赞的态度。比如说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实行革新,他的变法就是要“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也就是说,要实行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实现了富国兵强。司马迁就称赞吴起的政绩说:“诸侯患楚之彊”。司马迁写《史记》还给自己提出了一个具体任务,就是“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意思是说,要透过一些历史现象,来观察一个时代或一项具体制度由盛而衰之理,也就是说,历史的盛衰都不是偶然的,无缘无故的,都是有迹可寻的;而且往往是在“盛”中已包含了“衰”的因素。 司马迁正是在他不同于时人的对“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的独特理解上,成就了自己的“一有之言”――《史记》。

6.如何理解鲁迅评价《史记》为“无韵之离骚”? 所谓“无韵之离骚”,就是称赞《史记》的文学成就。具体表现在,其一,《史记》为开创我国的传记文学作出了杰出贡献。《史记》创立了以描摹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为我国传记文学奠定了基础。在《史记》之前,对于人物言行的记叙,由于体裁的限制而零碎分散,极不系统。以伍子胥为例,《国语》仅记录了他谏吴王夫差的言论,《战国策》记载了他逃出昭关,行乞吴市一事。《左传》记载较多,但把伍子胥的事迹同与他无关的事迹,夹杂在一起纪录,不仅材料不完整,而且头尾不相照应。至于《吕氏春秋》、贾谊《新序》、《淮南子》等书,取材虽多寡不同,只为阐明作者的论点服务,目的不在于传“人”。而司马迁重视人的作用,以人物为历史的主体,为历史人物作传。《史记?吴子胥列传》即以人物为中心,围绕伍子胥,集中有关题材,系统完整地描叙了伍子胥的一生。另外,司马迁摹写典型的历史人物,为我国的传记文学开辟了康庄大道。为历史人物作传,不象寓言、小说可以虚构创作,而必须受客观历史事实的制约。但又不能一切照搬生活现象。司马迁写传,旨在“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总结历史教训,揭露腐朽黑暗,针砭当世。因此,不论是所写的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事件,都经过审慎的选择。这里既有历史家的科学精神,又有文学家的惨淡经营。其二,《史记》以丰富生动的形象,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历史风貌,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太史公为屈原作传,而对这一“信而见疑,忠而见谤”的形象,他严肃地指出:“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原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这是在写历史,也是在写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其三,《史记》的语言精湛,风格鲜明。描绘人物的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地传写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心理状态和境遇神情。说理抒情,淋漓尽致,吸收民间语言,俚而不俗。用词造语,崇尚自然。以上这些,足以使《史记》成为一部“无韵之离骚”。

7.以《项羽本纪》为例,说明《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

《史记》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特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量,这是《史记》传记的主要特点,也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所在。具体表现在:其一,选材写人――互见法。司马迁写人物并不是有事必录,而是有所选择。如在《留侯世家》中有这样的话:“语在项羽事中”、“语在淮阴事中”;其他各篇也常常有这样的话。这就是前人指

21

出过的“互见法”。司马迁使用这种方法的情况很复杂,有的注明,有的并没有注明,它不只是消极地避免叙述的重复,而且是积极地运用资料,为突出人物的特征服务。如《项羽本纪》集中了许多重要事件突出他的喑噁叱咤、气盖一世的性格特征。作者对他的行为在传赞中虽有所贬责,但热情的歌颂、深切的同情却是主要的。这样就体现了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形象的完整性。作者在本纪中没有过多地去批评项羽这个人物的缺点和军事上政治上的错误,而把它放在《淮阴侯列传》,借韩信之口说出。其二、运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1、抓住最具典型意义的主要事件和行动来突出人物性格,如起兵抗秦、钜鹿之战、鸿门宴、广武对峙、垓下之围等。2、善于通过琐事来显示人物性格的特征,如项羽少年逸事。3、通过场面描写展示人物性格,如钜鹿之战中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诸侯作壁上观。为了表现人物,司马迁还通过许多紧张斗争的场面,把人物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让人物在紧张的斗争中,在对比中展现人物各自的优点和弱点,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如《项羽本纪》鸿门宴一节是很有代表性的。鸿门宴前,楚汉两军几至火并,而楚强汉弱。刘邦项羽此时相会斗争是相当激烈的。作者就通过这场面对面的斗争来表现人物性格。刘邦的懦怯而有机智,项羽的坦率而少谋略,以及其他人物,如范增、张良、樊哙、项伯等的性格,都由于在这场斗争中的不同态度而有很好的表现。故事化的手法和紧张场面的运用,使《史记》的人物传记成为历史与文学互相结合的典范著作。其三、调动各种语言技巧。《史记》在语言运用上也有极大的创造。从文学角度看,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情态度和性格特点。如刘邦和项羽都曾见过秦始皇,从他们所表示的感慨中可以看出他们性格的不同: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语气极为坦率,可以想见他强悍爽直的个性;刘邦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说得委婉曲折,又正好表现他贪婪多欲的性格。 8.乐府民歌按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类?各类有哪些代表作品? 汉乐府民歌按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四类。

其一、揭露官僚贵族的腐朽与残暴,反映人民的悲惨遭遇的诗篇。如《平陵东》是无辜受害者的悲愤的控诉,控诉了官吏的贪暴,对百姓的压榨甚至用刦持的手段对人民朝廷残害。《东门行》则叙述了一个城市贫民,在封建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下,无衣无食,不得不铤而走险,妻子也劝阻不了。《妇病行》叙述妻死儿幼、丈夫和孤儿饥寒交迫的悲惨情况,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下层人民生活的痛苦。《陌上桑》则是通过面对面的斗争歌颂了一个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采桑女子秦罗敷,塑造了一个美丽、勤劳、机智、勇敢、坚贞的女性形象。汉时太守,照例要在春天循行属县,说是“观览民俗”,“劝人农桑”,实际上是“重为烦扰”。《陌上桑》揭露的正是当时太守行县的真象,所谓“重为烦扰”的一个丑恶斋,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它并不是什么故事诗,更不是由故事演变而来的故事诗,而是一篇“感天哀乐,缘事而发”的活生生的现实作品。

其二,揭露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灾难和痛苦。如《战城南》是一首悼念阵亡士卒的歌。诗中充满了悲壮的气氛,表现出作者对死难者哀悼的心情。有人认为这是诅咒战争和劳役的诗。《十五从军行》描写一个老战士回乡后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其三,反映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诗篇。如《上邪》是一首情歌,是主人公的自誓之词: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有所思》也是一首情感真挚热烈的情歌,细腻、深刻地描写了女主公在爱情遭到波折前后的情绪。《上山采靡芜》通过弃妇和故夫的问答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在婚姻问题方面的悲惨遭遇。也隐约揭示了故夫的被迫离异的心理。《白头吟》写被遗弃的女子向用情不专的男子表示决绝。作品中所表现的悱恻动人的哀怨,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广大妇女的不幸和苦痛。《饮马长城窟行》是写妇人思念远出不归的丈夫,诗中细致地描述了妇人苦楚的心情和迫切的期盼。

其四,反映劳动生活的作品。如《江南》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的采莲人欢乐

22

的心情。

9.乐府民歌与《诗经》等作品相比,在艺术上有何发展?

首先,乐府民歌和《诗经》中的民歌一样,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们真实地反映着当时的现实生活,而且多是发自社会最底层的声音,直接表达了广大人民的爱憎。乐府民歌却题材广泛,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弥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跃动着时代的脉搏,是我国由《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珍品。

其次,从诗歌体裁上说,乐府民歌大部分是叙事诗。《诗经》中已有某些叙事的成份的作品,象《国风》当中的《氓》、《谷风》、《七月》,《大雅》中的《生民》、《緜》等作品。但是,那些诗还缺乏对一个中心事件的集中描绘,有的只作了某些客观的铺写,有的仍是通过作品的主人公的主观的倾诉来表达,还是抒情形式,因此只能说它们是抒情诗而带有叙事的成份。而在乐府民歌当中,则已出现了由第三者叙述的故事作品,出现人物对话和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有的客观地写出一个生活片断,有的写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有比较完整和发展中的故事情节。如《陌上桑》、《东门行》,特别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等等,都是艺术性很高的叙事作品。因此,汉乐府民歌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 第三,汉乐府民歌的形式是非常自由多样的,它打破了《诗经》以来的四言格式,而以杂言为主,并且逐渐趋向五言。乐府中的杂言,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一篇之中,句式有时变化很大,由一两个字到八九个字,乃至十个字的句子都有。除了杂言以外,汉乐府民歌中还出现了不少完整的五言诗,如《陌上桑》、《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征》等。五言诗虽比四言诗仅仅多了一个字,但它却便于把单音词和双音词组合起来,既寓变化于整齐之中,又适应了当时社会语言的发展。五言诗可以扩大诗歌的容量。五言诗的产生和兴起是由乐府民歌开其先河的,然后又扩大到整个文坛。

10.试述《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思想意义及其在我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是很明确的。诗中描写造成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家长制。封建社会中的婚姻不是以男女双方的爱情为基础,而是以家族利益、家长意志为决定条件的。它表现为男女的结合要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婚后仍然要受封建家长的支配,特别是在女子方面,仍然要遵从“三从”、“四德”,成为封建家长的奴仆。刘兰芝不容于婆母,被遣送回娘家后又不容于自己的兄长,完全是死在专横的封建家长压迫之下。《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深刻而巨大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就在于它通过焦、刘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同时热烈歌颂了刘兰芝夫妇为了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叛逆精神,并且在最后表达了广大人民争取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由于它所提出的是封建社会里一个带有极其普遍性的问题,这就使得这一悲剧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这是关于《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思想意义。

《孔雀东南飞》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它通过诗的形式、诗的语言,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如诗中所写女主人公刘兰芝的性格是非常可爱、可敬。她勤劳、善良、坚强、美丽,然而,这样一位完美的女性,却受到封建社会种种蛮横无理的迫害,逼得她走投无路,最后以死以示反抗。正是这种倔强的性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使刘兰芝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焦仲卿是诗中的另一个正面人物形象。他对爱情忠诚专一,在刘兰芝和焦母的斗争过程中,他始终站在刘兰芝的一边。为了保护刘兰芝和保卫自己的爱情,他也跟自己专制的母亲作了抗争。可是最后,残酷的现实终于使他清醒过来,从思想上冲破了封建孝道对他的束缚,同兰芝一起以死殉情,对封建恶势力表示了坚决的抗争。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死,是他们在当时具体情况下所能采取的反抗手段。他们的死实际上是给压迫者一个有力的打击和表示了最强烈的抗争。诗中描写的反面人物焦母和刘兄,他们是封建礼教和宗法势力的代表。作者对这两个人物虽然

23

着墨不多,但对焦母的专横,刘兄的势利无情,都作了深刻而形象的揭露。这些反面人物也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概括出来,同样具有高度的典型性。诗中正是通过对他们的揭露,抨击了吃人的封建宗法制度。

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诗中的人物语言十分个性化(例见作品)。另外,作者在结构布局方面也很成功。全诗紧扣住刘兰芝夫妇的坚贞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矛盾,展开了丰富而曲折的情节描写和尖锐的悲剧性的冲突。 总的说来,《孔雀东南飞》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思想和艺术二者高度和谐的统一,使它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孔雀东南飞》这首长诗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叙事诗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1.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名称、作者和时代。 《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最早见于梁萧统的《文选》。所谓“古诗”的名称,本来是晋南北朝对古代诗歌的一个统称,萧统已经弄不清这些古诗的作者和时代,就把已经失去作者名的十九首五言诗编在一起,题作《古诗十九首》。从此以后,《古诗十九首》就成了一个专门名称。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意见纷歧。早在齐梁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按照这个说法,这组《古诗》是西汉时枚乘作的,而其中《冉冉孤生竹》一篇,按刘勰的说法,是东汉初年傅毅的作品钟嵘《诗品》说,“《去者日以疏》四十五篇”,“旧疑是建安中曹、王所制”。这里所说的四十五首,包括《古诗十九首》的大部分作品在内。按照钟嵘的意见,《古诗十九首》中大部分作品应该属于曹植、王粲所作。当然这两种说法,都不是持很肯定的语气。

关于第一种说法,说《古诗》是出于西汉初年枚乘之手,我们认为这是很难让人相信的。与《文心雕龙》差不多同时期的《昭明文选》,实际上就不承认是枚乘所作,它没有把它标出主名来。西汉一代,没有任何文人写过五言诗,正如《文心雕龙》所说的“辞人遗翰,莫见五言”,说西汉文人流传下来的作品,根本没有见到五言诗。而且我们从诗歌发展上来看,不但西汉的枚乘,就是与班固同时的傅毅,也不可能对五言诗取得这样的成就。那时候文人才刚开始试作五言诗,不可能有《古诗十九首》这样成熟的作品。如果说《古诗》是产生于曹植、王粲的时代,也有很多疑问。因为《古诗》里写到洛阳几首诗,都不曾反映洛阳的残破,显然是董卓焚烧洛阳以前的。现在一般文学研究者认为,这组古诗并非一人一时之作,但是因为它们的内容相近,编辑在一起。而其产生的时代,应当说这组诗的各篇先后也不会离得太远,大约不出东汉后期的桓、灵之世。无论从五言诗发展的情况或从某些篇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看,这样的推测是比较合理的。

12.试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及在我国诗歌发展中的地位。 《古诗十九首》的主要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长于抒情。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例如《迢迢牵牛星》一首,作者通过假想的牛女形象的描绘,抒写男女离别之情,通篇全是写景,而情在其中。这关键就在“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及“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等句。因为这几句仍然是扣紧织女的形象和现实的景物来描写,所以读者只觉得是泛泛写景,而织女的离愁却轻轻点出。

其二,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如《西北有高楼》一首,写一个追求名利的失意者的心情,并不抽象地写他如何怀才不遇,却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件的描绘,无意中流露了对那位歌者的同情,从而表明了主人公对那个闻声未见面的人是一个旷世知音,也表明了自己生不逢时的无聊,最后希望化为双鸿鹄同她一起奋翅高飞,更表明了主人公是个如何奋发有为而又孤苦无助的形象。

2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