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雾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雾凇》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1、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体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 通过品读课文,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感受雾凇的奇特。 2、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美:

1、猜一猜:高山和低洼,处处栽棉花,去年未留种,今冬又开花。(雾凇)(课件出示)(用幕布、放大镜)板书课题:23、雾凇

2、师: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和作者一道去吉林,去松花江畔,看看奇特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3、请听课文录音(音频、视频雾凇图片)

(1)、边听边思考课文哪一段写到“洁白晶莹”?哪一段写了“琼枝玉树”?

(2)、汇报交流

①老师要考考同学们:课文哪一段写到“洁白晶莹”?哪一段写了“琼枝玉树”? 吉林人是怎样赞美雾凇的?

②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第一、第三自然段,注意读出雾

凇的美。

③吉林人是怎样赞美雾凇的?(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④谁再读读这句诗?(指名读)

⑤师:雾凇像雪白的梨花一树树、一行行是那么美丽动人。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探究探究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二、细读课文,感知形成: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雾凇是由什么形成的?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水汽→雾气→雾凇) ① 你们知道吉林市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是哪儿来的吗?(学生根据课文或查阅的资料回答后,老师给予评价) ② 出示丰满水库的资料:丰满水库,又称“松花湖”,位于松花江上游。建于1937年,大坝高95米,长1080米,储水量112亿立方米,是东北的主力电厂。巨大的水流从几十米高处冲下,溅起阵阵水雾。于是,周围的空气中就弥漫着过于饱和的水汽。

③ 饱和的水汽又是怎样变成雾气的? 三、精读语段,弄清雾气的变化:

课件出示语段:“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1、自己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在雾中作者看到了什么?在文中划出有关词语。

2、汇报:在雾中看到了什么?(雾中的江面、雾中的长堤、雾中的树木)

3、分别出示“雾中江面”图、“雾中长堤”图、“雾中树木”图,说说:雾中看江面是怎样的情景?(弥漫着阵阵雾气。理解:弥漫)

雾中看长堤又是怎样的情景?(雾气随风飘荡,笼罩着十里长堤。理解:笼罩)

雾中看树木更是怎样的情景?(被雾气淹没了。)

4、指导感情朗读:雾中的景物是物非物,多么奇妙。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些句子。(注意读出感情,读到位)

① 自己试着读一读。②同桌相互读一读。③指名读④评读⑤再指名读⑥齐读这三句话。

5、假如这时你站在这个长堤上,还会看到什么?(雾中的人雾中的天、雾中的花、雾中的山、雾中的房屋、雾中的草……)

想象:雾中看人、看花、看房屋、看山、看草、看灯会是怎样的情景?

6、雾变化无奇,给万物披上了神秘色彩,从古到今不少诗人用诗赞美它。谁能吟一吟搜集到的描写雾的诗句? 7、老师也搜集了几句,一起来读一读。(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半浮半沉树头树,乍合乍离山外山。--查慎行《晓发胥口》)(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鱼船。--张

旭《桃花溪》)(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山中留客》)

8、过渡:真是诗中有雾,雾中有诗。可雾气又是怎样形成雾凇的呢?

四、品读语段,了解形成过程:

1、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卡完成上面的练习。(媒体出示练习)

⑴读课文,填空:

这蒸腾的雾气,( )地,( )地,( )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 )。最初像( ),逐渐变成( ),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 )了。

⑵谁愿意把你的答案读给大家听听?我们一起读读这道题。

⑶发现了吗,这雾气给松针柳树带来哪些变化? 2、(出示课件)白银→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⑴读读这几个词。

⑵读后你又发现了什么?(都含有“银”字,说明白、亮。从光泽上看:越来越亮。从大小上看:越来越大、越来越粗。从数量上看:越来越多。从形状上看:越来越美。) 3、指导朗读,读出雾凇的大、多、亮、美。

我们再读读这两句话,看看怎么读,才能读出雾凇越来越粗,越来越亮,越来越多,越来越美。(自己试着读一读;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