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及化学氮肥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第七章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及化学氮肥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七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及?化学氮肥

第一节 土壤氮素营?养

一、土壤中氮素?的来源及其?含量 (一)来源 1. 施入土壤中?的化学氮肥?和有机肥料? 2. 动植物残体?的归还 3. 生物固氮

+-

4. 雷电降雨带?来的NH4?-N和NO3?-N (二)、土壤氮素的?含量 1 土壤氮素的?含量 土壤中氮素?的含量受自?然因素如母?质、植被、气候等影响?,同时也受人?为因素如利?用方式、耕作、施肥及灌溉?等措施的影?响。 我国自然植?被下土壤表?土中氮素的?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 我国土壤含?氮量的地域?性规律:

北 增加

西 长江 东 增加

南 增加 一般农业土?壤耕层氮素?含量在0.5-3.0g/kg之间。 较高的氮素?含量往往被?看成为土壤?肥沃程度的?重要标志。 表层含氮量?最高,以下各层随?深度增加而?锐减。 (三)、土壤中氮的?形态

1. 无机氮 吸附态 土壤胶体吸?附 (1~2%) 固定态 2:1型粘土矿?物固定 水溶性 速效氮源 <全氮的5% 2. 有机氮 水解性 缓效氮源 占50~70% (>98%) 非水解性 难利用 占30~50% 离子态 土壤溶液中? (1)土壤无机态?氮:位于粘土矿?物晶层间的?固定态铵是?数量最大的?一部分。 (1)土壤无机态?氮

+

交换性NH?4+、溶液中NH?4和NO3-最易被植物?吸收,一般为几个?mg/kg,具有重要的?农学意义。

土壤无机氮?还包括NO?2-,一些含氮气?体,如 NH3、N2O、NO、NO2等。N2O是温?室气体之一?。

(2)土壤有机态?氮 一般情况下?土壤有机态?氮构成了土?壤全氮的绝?大部分。 土壤有机态?氮的组成较?为复杂,以前已分离?鉴定出的含?氮化合物单?体有氨基酸?、氨基糖,嘌呤、嘧啶以及微?量存在的叶?绿素及其衍?生物、磷脂、各种胺、维生素等。 绝大多数有?机态氮存在?于土壤固相?中,只有很少量?的存在于土?壤液相中。 (四)、土壤中氮的?转化

NH3 N2、NO、N2O

矿化作用 硝化作用 生物固定

有机质 铵态氮 硝态氮 有机氮

生物固定 硝酸还原作?用

吸附态铵 水体中的硝?态氮

或固定态铵?

(一)有机态氮的?矿化作用(氨化作用)与生物固持?作用 矿化作用:在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的含?氮有机质分?解生成氨的?过程。 过程: 有机氮 异养微生物? 水解酶

解蛋白作用?

氨基酸

氨化作用

氨化微生物? 水解、氧化、还原、转位

++

NH4-N有机酸 氮的矿化-生物固持作?用过程的相?对强弱,受能源物质?种类和数量?以及水、热条件等强?烈影响。

土壤氮素的?矿化与土壤?氮素的供应?密切相关。 肥料氮的生?物固持有利?于减少土壤?溶液中矿质?态氮的积累?和氮素损失?,有利于肥料?氮的保持。

2 铵的粘土矿?物固定与释?放 铵的粘土矿?物固定与释?放是两个相?反的过程。 铵被粘土矿?物所吸持呈?非交换性铵?的过程为固?定; 土壤粘土矿?物所吸收的?非交换性铵?向交换性铵?甚至水溶性?铵的转化过?程称为释放?。 在粘土矿物?中,只有2:1型矿物才?固定铵,不同的2:1型粘土矿?物固定铵的?能力也不相?同。

结果:减缓NH4?+的供应程度?新固定的或?施肥后新增?加的固定态?铵的有效性?很高; 固有的(土壤中原有?的)固定态铵的?有效性则较?低。 铵的固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节土壤溶液?中铵态氮浓?度、提高土壤对?氮的缓冲能?力、把速效氮肥?变为缓效氮?肥的作用,不仅有利于?作物良好生?长,而且也有助?于减少氮素?的气态或淋?失等损失。 (三)硝化作用

定义:通气良好条?件下,土壤中的N?H4 或NH3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的现?象 过程:

+-+

NH4+O2 NO2 + 4H 2NO2-+O2 2NO3 影响硝化作?用的因素: 土壤水分 气 热条件 pH

施入肥料的?种类 根系分泌物?

最适条件:铵充足、通气良好、

pH6.5~7.5、25~30oC

结果:形成NO3? -N 利:为喜硝植物?提供氮素 弊:

四)反硝化作用?

NO3 N2 、NO、N2O 1. 生物反硝化?作用(嫌气条件下?) (1)定义: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硝?态氮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气?态氮从土壤?中逸失的现?象

(2)过程:

NO3- NO2- N2 、N2O、NO

(3)最适条件:土壤通气不?良,新鲜有机质?丰富 pH5~8,温度30~35oC 稻田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占氮肥损失?的35% 2. 化学反硝化?作用(可在好气条?件下进行)

NO2 N2 、N2O、NO

发生条件: NO2存在 3. 结果:造成氮素的?气态挥发损?失, 并污染大气? 5 铵的吸附与?解吸 铵的吸附是?指土壤液相?中的铵被土?壤颗粒表面?所吸附的过?程。 铵的解吸则?是指土壤固?相表面吸附?的铵(土壤交换性?铵)自土壤固相?表面进入液?相的过程。 铵的吸附与?解吸是铵在?土壤液相与?固相之间的?一种平衡过?程,其平衡点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伴随阳离子?种类和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铵的吸附量?随土壤中粘?粒含量、有机质含量?、溶液中铵的?相对浓度的?增加而增多?。 土壤变干燥?时,吸附态铵可?部分转化为?固定态铵;渍水时,固定态铵也?因矿物膨胀?而部分转变?为吸附态铵?。 土壤对铵离?子的吸附与?解吸,影响着作物?根系对铵离?子的吸收,影响着土壤?中无机氮素?形态的转化?、迁移,也影响着土?壤对来自肥?料的铵离子?的保蓄与缓?冲能力 (六)氨的挥发损?失

1. 定义: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发生在土壤?液相中的一?种化学平衡?,土壤中的N?H4转化为NH?3而挥发的?过程 2. 过程:

++

NH4 NH3 + H 3. 影响因素:氨浓度,pH,温度,风速等 ① pH值 NH3挥发?

6 0.1% 7 1.0% 8 10.0% 9 50.0% ② 土壤CaC?O3含量:呈正相关 ③ 温度:呈正相关

④ 施肥深度:挥发量 表施>深施 ⑤ 土壤水分含?量

⑥ 土壤中NH?4的含量 4. 结果:造成氮素损?失 (七)硝酸盐的淋?洗损失

NO3 -N 随水渗漏或?流失,可达施入氮?量的5~10% 结果:氮素损失,并污染水体? 土壤的供氮?能力 土壤的供氮?能力既是评?价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又是估算氮?肥用量的重?要依据。 土壤全氮量?:反应了土壤?氮素的贮量?和土壤的基?本肥力状况?。然而土壤中?的全氮主要?以有机态存?在,一般植物难?以直接利用?。 速效氮:为植物可以?利用的氮素?形式,主要包括土?壤溶液中的?硝态氮和铵?态氮,代换性铵和?部分简单的?有机态氮,受植物吸收?和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含量通常很?低,不能代表可?给态氮的丰?缺程度。 水解态氮:即用1mo?l/L NaOH处?理土壤,经水解、扩散或蒸馏?进行测定的?氮含量。能反应土壤?中氮的供应?强度和容量?。 目前一般以?全氮、水解性氮及?速效氮3种?形态氮含量?作为诊断指?标。 土壤供氮能?力指标:作物在不施?氮区的全生?长期内吸氮?量作为土壤?供氮能力的?指标。土壤供氮量?包括当季作?物种植时土?壤中已经积?累的矿质氮?量和作物生?长期内土壤?氮素的矿化?量。

第二节 作物的氮素?营养

一、作物体内氮?的含量和分?布 作物体内的?含氮量约为?作物干物质?重的0.3%-5%,含量的高低?因作物种类?、器官类型、生育时期不?同而异。 影响因素: 植物种类:豆科植物>非豆科植物? 品种:高产品种>低产品种 器官:种子>叶>根>

组织:幼嫩组织>成熟组织>衰老组织,生长点>非生长点 生长时期:苗期>旺长期>成熟期>衰老期,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 2. 分布: 幼嫩组织>成熟组织>衰老组织, 生长点>非生长点 原因:氮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性?强 在作物一生?中,氮素的分布?是在变化的?: 营养生长期?:大部分在营?养器官中(叶、茎、根) 生殖生长期?:转移到贮藏?器官(块茎、块根、果实、籽粒),约占植株体?内全氮的 70%

二、植物体内含?氮化合物的?种类(氮的生理功?能) 1. 氮是蛋白质?的重要成分?(蛋白质含氮?16~18%)--生命物质 2. 氮是核酸的?成分(核酸中的氮?约占植株全?氮的10%)--合成蛋白质?和决定生物?遗传性的物?质基础 3. 氮是酶的成?分--生物催化剂? 4.氮是叶绿素?的成分(叶绿体含蛋?白质45~60%)--光合作用的?场所 5. 氮是多种维?生素的成分?(如维生素B?1、B2、B6等)--辅酶的成分? 6. 氮是一些植?物激素的成?分(如IAA、CK)--生理活性物?质 7. 氮也是生物?碱的组分(如烟碱、茶碱、可可碱、咖啡碱、胆碱--卵磷脂--生物膜)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