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青岛市“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适应和满足我市物流业自身平稳较快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的需要,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蓝色经济区建设,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的目标,制定本规划。规划期至2015年。

5

第一章 编制规划的背景

一、物流业发展基础环境

(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城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宏观经济持续保持高位运行。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666.2亿元,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达到4.9:48.7:46.4。

(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我市内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1902.7亿元,增长18.7%。全市(不含中央、省公司)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61.5亿美元,同比增长32%。 (三)工业、农业健康发展。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596.63亿元,同比增长33.3%。轻重工业比例达到40.9:59.1。粮食总产量达到351.4万吨。

(四)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截至2010年,全市港口生产性泊位达到102个,开通航线161条。青岛机场飞行区达到 4E 级标准,开通航线108条。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6182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702.6公里。

(五)物流产业得到良好发展。近年来,我市现代物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市拥有青岛前湾国际物流园区

6

等6个物流园区、西海岸出口加工区物流中心等7个物流中心、7000余家物流服务企业,青岛远洋大亚等7家企业成为全国物流百强企业,青岛福兴祥等42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A级以上物流企业,青岛海程邦达等4家企业荣获山东省服务名牌,青岛海尔物流成为首家全国物流示范基地,UPS、FEDEX、DHL、TNT等40余家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户我市。

2010年全市实现物流业增加值512.93亿元,同比增长12.3%,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9.1%;社会物流总额18067.7亿元,同比增长24.28%;完成社会物流投资额364亿元,同比增长26.3%。物流业已成为青岛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物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政策环境机遇。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青岛列为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和山东半岛物流区域中心城市。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发展规划提出打造以青岛为龙头的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

青岛市委市政府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青岛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及《青岛市物流业发展推进方案》。

历史机遇。从国际形势看,全球经济将进入结构再平衡和新产业革命阶段,国际市场的需求结构将面临深度调整,全球产业格局将面临激烈竞争和重新洗牌;从国内形势看,“十二五”将是经济发展进入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升级创新

7

的关键时期,内外需求结构将面临巨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服务业作为战略产业发展。这些都为物流产业升级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物流企业“小、散、弱”问题突出。全市物流企业中民营企业较多,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资产总额较小、信息化程度不高、利润率较低。同时,全市第三方物流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约15%,第四方物流刚刚起步。

(二)物流信息共享水平较低。目前我市各相关环节信息资源仍未充分整合,一些重要部门如港口、机场等独立运营的信息系统尚未实现信息共享。全市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处于起步阶段。

(三)制造业物流剥离外包进程缓慢。全市大部分制造企业“大而全”“小而全”思想严重,物流外包意识淡薄,物流效率低,物流管理普遍粗放。专业物流企业和制造业还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

(四)物流企业现代物流人才缺乏。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缺少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和运营操作人才,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物流高级管理人才相当匮乏。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