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的生活

①家庭生活 ②学校生活 ③同辈群体生活 ④社会文化生活 学生的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1)家庭生活表现出的基础性、持久性给学生以持久、独特影响,存在的教育优势和家长的教育力量是其他教育难以具备的,是极其深远的。但也有一定负面影响。

同时,家庭生活对孩子的成长过程的影响并非固定不变的,家长应正视这种变化。

(2)二者差异:

家庭生活:感性与感情、自由与放松、个体性与特殊性 学校生活:理性与理智、强制与限制、社会性与一致性

(3)这就要求学校要尊重学生、因材施教、与家庭生活密切联系 学生的同辈群体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同辈生活:民主平等、互助合作、自由表达 学校生活:权威与不平等、互相竞争、有限表达

因此,学校要区分同辈群体生活的性质,发挥其积极影响。 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1)社会文化生活:广泛灵活、多元性、丰富、煽情 学校生活:古板、严肃、抽象与理性、更多强调学习活动。

(2)学生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可拓宽学生知识面,扩大学生交往空间和范围,锻炼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但社会生活又是鱼龙混杂的。

(3)应正视二者差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学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2、学生在不同空间的生活

纯粹的自然界(第一自然);人性化的自然界(现实生活,第二自然),网络所提供的虚拟社会(第三自然,第三空间) 3、学生在不同规范中的生活

①日常生活 重复性,整体性 ②制度化生活

第二节 学校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一、西方教育学家的理论探索

49

(一)杜威 “教育即生活”论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生活的一种形式。

主张之核心是要使学校生活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点,其实质是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 (二)斯宾塞 “教育微生活准备说”

教育就是指导一个人如何生活,使他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科学知识,为他今后的完美生活做好准备。 (三)卢梭 “自然教育论”

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进行教育。 (四)伊里奇 “非学校化社会说”

抨击现代学校制度的种种流弊,号召人们废除学校,代之以“学习网络”,建立一种人人平等、自由、自律、自助、愉快交往的“非学校化社会”。

二、我国的生活教育思想 (一)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

核心: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二)杨贤江 特殊生活论

学校生活有其特殊性 (三)陈鹤琴 儿童生活教育思想

注重教材与儿同生活的联系,主张“凡教材须以儿童的经验为主”。 三、学校教育是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

教育起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内容,同时为生活服务。

学校教育乃是人的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教育本质上是以人的生活为基础和背景而展开的,教育作为生活的过程乃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

四、学校教育脱离生活的现象

1、完美高标准理想化的教育目标远离生活世界,理想性有余,基础性不足。 2、膨胀的“书本世界”的课程远离儿童的生活世界,导致学生对人生与社会自主思考的忽视

50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