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政治思想2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道家的政治思想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一定能“弱”,但“先予”是成“弱”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达到“后取”的目的,实现“柔弱胜刚强”。

44

知盈处虚。“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圣人“以其终不自

45

为大,故能成其大”只有不自满、自骄,不自以为伟大,才能成就伟大。同时老子提醒人们,当事物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发展时,一定要谨慎。他说:“民之从事,常于

46

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人们往往在接近成功时失败,但如果在结束时仍能象开始一样慎重,就不会把事情搞坏。老子还提醒人们,尤其是在成功之后更不能大意。要牢记“物壮则老”的规律,“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

47

而勿强。”成功了不要自命不凡,不要四处炫耀,不要骄傲自满。 柔弱不争。在老子看来,“争”会向反方向转化,所以不可争。同时“争”可积怨,有怨不易解。不易达到无不争的目的,故采

4445

《老子·第九章》

《老子·第三十四章》 46

《老子·第六十四章》 47

《老子·第三十章》

25

取不争的手段。《老子》二十二章指出: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谓“抱一”就是指守道。遵循大道的人,就不会只想到自己、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自以为了不起,这样的人不会对任何人造成伤害,也就不会树立任何对手,反而会有“天下莫能与之争”的伟大功效。

由此可见,老子所讲的“不争”充分体现了“反者道之动”的规律,表面上讲人们不争功名,不争利禄,不争地位,不争是非等,实质上这里的“不争”仅是一种手段,不争并非绝对不争,而是以不争为争。“以其不

48

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

49

而善胜”,这是最高的境界。

居上谦下。与儒家崇尚阳刚、居上示尊的思想不同,老子主张居上谦下,以下安上。为了说明谦虚是王者必备的美德,《老子》

4849

《老子·第六十六章》

《老子·第七十三章》

26

六十六章中打了一个比方,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能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就上下关系而言,老子深刻认识到,统治者权势在握,容易给人民造成一种重压感。基于此,老子唤醒统治者应该处下退让、居

50

上谦下。“善用人者为之下”“为之下”就是对人谦虚。统治者处上而又能谦下,这样就可以使下成为自己居上的补充,从而以下安上。

知微见著。老子提出要把可能引起祸患的事物扼杀在萌芽状态。“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

51

治之于未乱。”当事物的变化已十分明显,一般人都感觉到时,再采取措施,往往为时已晚。老子主张要在在事情尚未发生之前就做好准备,当混乱尚未开始之时就将其消灭

5051

《老子·第六十八章》

《老子·第六十四章》

27

在摇篮中。这就需要有知微见著的洞察力。在这里,用弱改为治微、治弱。

以曲求全。根据“反者道之动”的原则,老子认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

52

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以其丰富的人生经验告诉人们,事物的正面和负面并不是截然不同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如“祸

53

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以老子认为人们不该过分追求“全”、“盈”、“新”、“得”,因为他们将转化,而处于“曲”、“洼”、“敝”、“少”却可达到“全”,“盈”,“新”“得”。把握了其中底层的一面,自然可以得到相连的另一面,也就是说,用弱用到极致,委屈反而能保全。这样“承受曲折的痛

54

苦以求得人生之实现。”这个方法虽然保守,但它仍不失为老子成弱为刚的妙法。 深藏不露。老子主张不可把实力示人。“国

55

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是老子的名言。锋芒毕露,是刚强的表现,易招祸端,是不会

56

持久的。“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显露锋

5253

《老子·第二十二章》

《老子·第五十八章》 54

郭齐勇.中华文化通志——诸子学志[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0 55

《老子·第三十六章》 56

《老子·第九章》

2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