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路径选择探究(2)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甘肃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路径选择探究(2)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兰州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2011)

题 目 学生姓名 专 业 指导教师 梁兴凯 甘肃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路径选择探究 学 号 工商管理 杨娜 07350114 管 理 号 班职级 称 07350114 2007级1班 讲师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企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和载体。近几年来,甘肃省中小企业集群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如秦安县是全省有名的小商品基地,兰州市西固区工业区,兰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甘肃省中小企业集群在带动区域经济、拉动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了提高甘肃省中小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市场竞争,2009年6月4日,甘肃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甘肃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并于同年8月1日正式实施。但是,相对来讲,甘肃省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阶段。 目前我国许多省、市都把推动企业集群发展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振兴的重要举措。随着国家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目前,东部沿海省市企业集群已占到本区域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中西部地区企业集群发展迅速,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集群优势日益显现。同时,企业集群覆盖了纺织、服装、皮革、五金制品、工艺美术等大部分传统行业,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等高新技术领域也加速发展,并涌现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区域品牌。 (二)研究意义 当前国内外诸多学者的目光大多聚焦于集群的特征、形成条件、竞争优势方面的研究,而对企业集群演进的研究相对较少,企业集群演进研究大多基于企业集群显现阶段的特征、机制与绩效表现,缺乏对企业集群形态演化和内在机制的系统研究。事实上,从企业集群整体角度来看,集群的发展过程必然表现为产生、发展和衰退的阶段性的发展过程。外部性、集聚经济、交易成本和柔性专业化等理论能够很好解释企业集群产生竞争力的原因,却不能有效说明企业集群如何才能持续发展:一些尚未丧失外部性、集聚经济、交易成本和柔性专业化或者交易成本并不太高的集群却未能充分发育甚至己经衰落。而社会资本、区域创新和网络创新等理论虽然能够揭示企业集群内在复杂关系和企业集群发展的机制,但不能有效解释企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具体途径和方向。 在理论上对甘肃省中小企业集群演进路径进行的探索已尤为迫切。现有的基于国外成熟集群(如意大利的服装集群、美国硅谷高科技集群等)的集群理论不宜直接应用于甘肃省中小企业集群。国内关于颇具地域特色(如广东省企业集群、浙江省企业集群)的集群的演进理论同样也不能直接照搬于甘肃省中小企业集群。对于像甘肃省这样具有自身区位优势的地区,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程度较低的条件下,如何进行培育和促进其成长的问题研究则更少。同时,由于集群企业与非集群企业存在较大差异,现有的企业发展理论有多大程度适用于集群企业,集群企业如何利用集群演进规律来更好地发展,这些问题在现有学术界还没有较完善的答案。 对甘肃省中小企业集群演进路径的研究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 1.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甘肃省区域竞争优势。 2.有助于加快推进甘肃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从而有利于加快城镇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长。 3.有利于分析甘肃省中小企业集群政策的得失。 4.有助于推动甘肃省中小企业集群内企业的成长。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 国外研究的历史、现状 企业集群这一组织形式早在18世纪中后期就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而初见端倪。此后,企业集群趋势开始缓慢发展。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曾就当时谢菲尔德和兰开夏这两个地区较为明显的集群现象做过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开始逐渐重视对企业集群的研究,相关文献陆续出现[2]。目前,集群现象在西方国家较为普遍,因此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其发展较为关注。从国外学者所涉及的具体研究领域看,大体包括以下一些主要理论: 1.外部经济与集聚经济理论对集群现象的解释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被公认为是企业集群研究的先驱。早在19世纪末,他就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以外部经济概念为特点的企业集群理论。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将相关部门的企业在特定区域形成的群集称为“产业区”,并把这种“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地方”而获得的经济称为“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3]。外部经济理论认为,企业集群有利于技能、信息、技术诀窍和新思想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传播和应用,为辅助工业的成长也创造了条件,同时,还有利于集群内人才市场的建立[2]。为此,Marshall区分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他认为,内部规模经是由单个企业内部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形成的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由众多相互联系的企业集中在特定地方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他用外部规模经济来说明中小企业集群为什么存在,生产或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着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会使专门人才、专门机械、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企业所不能达到的[4]。此后,经济学家克鲁格曼(Krugman)把劳动力市场共享、专业性配套行业的创造和知识、技术外溢解释为马歇尔企业集群理论的三个关键因素,但他更强调区域(或地方)尺度上外部经济的重要性[5]。外部经济理论是从产业经济角度分析生产成本时引入的,其对中小企业集群的讨论具有很大的启发性。与外部经济理论不同,集聚经济理论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引入了区位因素。区位经济学家韦伯(A.Weber)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Regional factor)和集聚因素(Agglomeration factor)。 2.产业区域理论与新竞争经济理论的开辟 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经济危机使发达国家大多数地区陷入衰退,然而在少数地区,如美国的硅谷以及意大利、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某些地区,经济却呈现复苏甚至增长的势头,这引起了学者们极大的关注。研究者针对这些地区与历史上马歇尔所描述的产业区所具有的相似性(如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企业集聚;产业结构以新型手工业为主,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企业之间基于相互信任和有合作竞争关系的网络联系发达等[7]),提出了“新产业区”的概念,进而引发了此后的一系列理论研究。对新产业区的研究源起于意大利,随后扩展至其它欧美及发展中国家,其所探讨的问题涉及多方面内容,如新产业区的空间特性、生产特点、相互关系、社会网络、劳动力供给、市场连接、信息扩散以及类型划分等。近来的研究,对新产业区与全球经济的相容性问题也有所关注[8]。 (二)国内研究的历史、现状 国内对中小企业集群问题研究的兴起主要来自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国外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研究动态逐渐为国内学界所关注,因而使国内一些学者开始涉足于这一领域;另一方面,也是更为关键的原因,是由于实践发展的需要。事实上,国内中小企业众多,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乡镇企业和民营高科技企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更是不断涌现,同时集群现象也日趋明显,如广东、浙江、福建、江苏、河北等地先后都有不同类型和规模的集群出现,因此对已有实践进行适当总结,并对其相应发展理论做进一步探索,成为实践对理论研究提出的现实要求。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经济学、管理学和地理学界,有更多的学者陆续投入到这一研究领域。 从国内学者对中小企业集群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内容看,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对集群一般理论做进一步探索;另一方面,是基于国内各地实践的总结分析性研究。在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学者除了继续关注国外相关理论进展和热点问题外,同时也根据国内的具体特点而对其有所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关于中小企业集群的概念和分类。国内学者从产业组织、价值活动、人文网络、外部环境、关系特征等多角度对其概[6]念进行界定。其中以仇保兴(1999)的定义较具有影响,他认为中小企业集群是一群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组织,这种组织的结构介于纯市场和层级两种组织之间,可以获得集群外的企业所没有的竞争优势”,并且他进一步给出了定义所包括的内容,从而使之更为具体化[9]。在中小企业集群的分类上,国内学者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分类方法。例如顾强等人按参与竞争的方式将其分为创新型集群和低成本型集群[10];魏后凯按产业类型分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传统产业集群[12];仇保兴则按集群特征分为市场型集群、中卫型集群、混合网络型集群三种[9]。另外,也有学者采取了按集群成因划分的方法[11]。②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原因与形成方式。国内学者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原因除了用传统的规模经济、集聚经济等理论加以解释外,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如我国台湾一些学者注重运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来解释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强调血缘、亲缘、学缘等关系对规范网络运作的重要作用[13,14]。③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问题。总体上看,国内学者将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归纳为这样几类,即交易成本优势、外部经济优势、技术创新优势、核心能力优势、产品差异和市场优势、区域品牌与营销优势、金融贷款优势等。针对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有学者认为集聚效应、知识的溢出效应、根植性、拉拔效应、外部范围经济以及衍生、吸聚作用是其竞争优势形成的原因[15],而也有学者将集群竞争力的形成归结为国家、集群和企业三个层面的决定因素作用[16]。以上一些相关理论的发展,为国内企业集群研究的深入奠定了基础。 从整体上看,国内关于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且仍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但是就当前的研究状况而言,也存在着一定局限。其突出表现为:一、从基础到实践过渡的中间层面理论研究仍显欠缺。当前国内对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性研究,主要集中于集群特征、存在的原因和有效性分析上,因此大多仍属于基础层面理论,将其直接用于指导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还不具备很强的操作性;二、从中小企业集群的实践性研究看,其大多限于由存在问题出发提出一些相应的具体解决对策,而这些对策往往缺乏在形成过程中的深入理论分析。事实上,在基础层面理论与具体对策提出之间,缺少针对中小企业集群成长过程思考的过渡性理论,以指导具体实践对策的制定形成。三、针对不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中小企业集群的培育成长问题研究不足。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浙江、广东等发达省份以及一些科技园区的集群分析上,对不发达地区,尤其是对中小城镇这一特殊地域的中小企业集群如何进行培育成长研究较少。因此,从理论发展和现实需要两方面来看,此类研究都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深入。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