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综整理(终极版)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教综整理(终极版)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3

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又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的人。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

2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能动主体(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最基本 最高表现 Ⅰ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Ⅱ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Ⅲ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五)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1学生是完整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责权主体(教育民主的标志)

要如何用新学生观对待学生?(联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到多看优点、多赞美 2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做到悦纳错误、多宽容 3认识到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做到相信学生、多期望 4认识到学生是完整的人,做到尊重学生、讲民主

(六)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意义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3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3 热爱、尊重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3.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概括为4点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4心理相容 6发扬教育民主

7掌握批评艺术;能与学生心理互换;培养耐心、豁达、宽容、理解的个性品质??

14

九、课程

(一)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

1.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

广义: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指某一门学科。最早提出课程的人是斯宾塞。(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2.意义: 3课程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学科固有属性: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内容组织形式: 分科课程

3.课程类型: 综合课程 4.制约课程的因素社会、知识、儿童是三大因素

学习要求角度: 必修课程 1社会需求(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选修课程 2知识水平(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课程设计和开发管理主体: 国家课程 3学习者身心的发展(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地方课程 4课程理论 课程任务: 基础课程 学校课程 拓展课程 探究课程

呈现方式: 显性

隐性

(二)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1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2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

3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的一个重要枢纽,有利于保证教学的计划性和质量 4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从整体上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新课程标准基本框架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附录

15

(三)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课程以分科为主,分为三个层次:学习领域、科目、模块

1.主要内容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4农村中学课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1均衡性(各课程类型保持一个恰当的比重)

2.新课程结构的特征 2综合性(针对学科本位:1加强学科的综合性2设置综合课程3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3选择性(针对地方、学校差异)

(四)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了解)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广义泛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因素。狭义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 1共享性原则2经济性原则3实效性原则4因地制宜原则(优先性、科学性、适应性) (1)探讨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用具; (2)研究和确定学生的发展基础以及相应的教学材料和要求; (3)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4)总结和反思教学经验;

(5)根据现有条件和实际情况,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场馆资源; (6)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十、教学

(一)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1教学是传递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也是社会经验再生产、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1.教学的意义 2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为个人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教学的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能,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培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发展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16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 1教学过程是一种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

1.教学过程的本质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3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3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1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学发展性) 2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

2.教学过程的规律 3两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教育性)即知情意的统一 2 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学中

3思想品德为积极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1应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教学相长性) 2应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相长

1正确选择直观教学用具和现代化手段

一、直观性原则 2直观要与讲解结合起来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启发性原则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三)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三、巩固性原则 2合理、多样地组织好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1教学要按系统性

四、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2注意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1按课程标准面向大多数教学

五、因材施教原则 2了解学生发展基础和现状,从实际出发

3针对学生特点有区别地教学,是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