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回延安贺敬之【部编人教版精品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2回延安贺敬之【部编人教版精品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2 回延安贺敬之

教材分析◇

《回延安》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诗的第一、二两节写对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五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诗的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是教学重点。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认真领会延安精神的实质和内涵,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通过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文章创作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了解有关“信天游”的文体知识,学习比兴、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情境中阅读。

2.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领悟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领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真挚炽热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2)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2.难点:学习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

(预设:黄土高原、劳动人民、延安)

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老一辈的革命者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2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1.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糜子(méi) 脑畔(pàn) 油馍(mó) ...眼眶(kuàng) 窑洞(yáo)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几回回:方言,一回又一回。

登时:立即,立刻。

白生生:形容非常白。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亦形容(谈话)漫无边际。

2.了解作者

贺敬之,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山东枣庄市台儿庄)人。1924年出生,1945年与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新歌剧《白毛女》,该剧剧本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他的作品以政治抒情诗为主,擅长从比较开阔的角度反映时代的重大问题,并以在生活中提炼的某种思想作为构思的线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代表作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

3.写作背景

1940年,诗人到延安,在这里学习、生活、工作,与当地军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56年,诗人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延安,目睹了延安的巨大变化,内心无

3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比兴奋,因此写下了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三、了解文体知识

信天游

也叫“顺天游”,本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流行与陕北一带。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节,经常是上句比兴,下句道出真意。每句四个节拍(有时有衬字),与七言诗略同。短的只有一两节,长的可达数十节。每节的上下两句都押韵,多节可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多节时,用同一曲调(有时稍加变化)反复演唱。

《回延安》全诗采用“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同时,大量采用比兴、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语言质朴,感情热烈。全诗始终洋溢着浓厚的民歌风格,而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四、学习新课

步骤一:朗读诗歌,读出韵味

指导学生朗读。(可以先提示指导,然后让学生读,也可以先让学生读,然后指出不足,加以指导)

提示:①要注意两句一韵的特点,读出韵味,每小节停顿适当;②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速度较快,突出心情的激动;第二部分,适当减慢,突出怀念、感激;第三部分,注意节奏的轻快,突出亲切、热烈;第四部分,注意用明朗的色彩,突出喜悦、赞美;第五部分,注意朗读时加强力度,以歌颂的语调将激情集中、强烈地表达出来。所谓力度并不等于放开喉咙大叫,而是以深沉的感情,充

4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