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果评审表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渭南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果评审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本着整合从软件高于硬件理念,充分发挥学校现有资源,发掘骨干,培养一批整合人才,带动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高。全校教师均能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绝大多数教师会制作网络课件,每个教研组均有本组的网页。

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切入口,深化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改革,努力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网络课件和整合案例为突破口,做好校园资源库建设,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源库建设;以各子课题研究为依托,提高教师的论文写作和教科研水平,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为科研兴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培养教师的整合理念,树立资源共享理念、创新理念、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理念、发展观理念、人本理念等,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体会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途径和模式,并使其明白整合对于提高自身素质和终身学习的意义,从而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尤其是要为高三学生顺利完成高考任务好充分的准备。 (三)潜在课题成果: 1、课题研究的价值

强调整合的必要性,就是信息技术与文综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有机的、恰到好处,不是人为的拉郎配,不是每学科、每堂课都必须整合,不是有整合就是创新,无整合就是传统。注重整合的服务性,就是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在教学中的主要应用为:媒体教学、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等,所以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如何将学科知识进行数字化,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手段实现模拟仿真,创设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学习环境。把握整合的规律性,就是看到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不适应性,硬件和软件的不支持性。认真研究和把握整合的规律。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强调“过程性原则”,即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在教学中,有了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侧重点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对材料的收集、筛选、整理。教师教会学生的是收集信息的价值判断,以任务为驱动,以目标作为寻找资源的目的和策略,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技术不足以收集资源时,教师再教给他新技术。从系统论的角度讲,整合就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因此,我们看整合,重点不在课件和技术,而在观念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凸现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显著特点,在互动化、网络化、情境化方面下功夫,取得明显成效。要真正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从目前情况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

学改革任务。我们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建设队伍;再则就是选择带头学科,力争以点带面。在实验中,我们力求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

从宏观上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改革。从微观上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为我们教与学构建新的平台。因为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的超文本性可实现课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体的外部刺激多样性容易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化学习氛围。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但课堂是动态的,学生是千变万化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制胜法宝,同样信息技术也不可能是万能钥匙。因此,我们在“整合”的过程中,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首先从思想认识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理念。

2、我们的思索与建议。

(1)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不是拘泥于一个知识点、一堂课、或者是一个课件,而是要形成新的教学观。

(2)要有全体师生的高素养:计算机要有机的运用到教学中,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有人讲,教师培训问题已成了计算机整合于教学的瓶颈,这是不无道理的。因此,要从教师培训机制、学校课程设置、人员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扭转不利局面,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保障。 (3)要有智能便捷的新平台

对每一个教师而言,朗读、演讲、板书、绘画等,都是传统的教学基本功。这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应当继续保持和发扬。但随着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必将要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如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有效整合课程要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等等。 (4)宏观建议

①国家要在加大对中小学计算机硬件投入的同时,建立相关政策导向机制。如规定教师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和等级、信息素养提升与评优晋职挂钩、信息技术考核列入教师评价体系等。

②教育科研部门的专家要切实深入中小学课堂,加强调研,有针对性的对“整合”规律性进行研究,真正发挥指导学校课堂教学实践的作用。要特别要注意避免“整合”走入误区。

③“整合”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基础。但目前此实验的价值取向需要重新审视。 八、课题研究组织 课题组长:曾淑会

课题机构:高三文综组,由教研主任直接领导,学校各科教研员专门指导、监督实施,政史地教研组长具体落实,课题成员负责实施,计算机老师紧密配合。 子课题负责人:

路改妮: <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卢艳荣 刘继宏: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成兵: <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曾淑会 李娜 卢艳荣:<信息技术与文科综合(政史地)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课题组成员:高三文综各学科任课教师 执笔:曾淑会

蒲城县第三高中高三文综课题组

二0一五年五月

●课题研究子成果报告 Δ子成果报告(一)

《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蒲城县第三高级中学 李 娜 成 兵

一、研究背景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在信息技术高速度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能够为学生创设真实情景,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可能。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创建一种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思考、学会创新的目的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外界的信息环境只有经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转变成学生的自身知识,在学生的学习建构过程中,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这就强调以学习为中心,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进入情景,进行自主学习和协商学习,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对事物的性质的准确把握和科学认识。

三、研究内容

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必须构建一套新模式。本课题重点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1、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切入口,深化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改革,努力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网络课件和整合案例为突破口,做好校园资源库建设,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源库建设;以各自课题研究为依托,提高教师的论文写作和教科研水平,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为科研兴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2、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培养教师的整合理念,树立资源共享理念、创新理念、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理念、发展观理念、人本理念等,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体会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途径和模式,并使其明白整合对于提高自身素质和终身学习的意义,从而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法、调研法等多种方法。

五、实验步骤 本研究分为三个价段:

第一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1月) 查阅文献、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方案,并装备好信息技术功能室和操作系统。

第二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3月) 实施方案,实践验证,搜集资料,归类存档。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