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如何落实到园林设计上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生态优先如何落实到园林设计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生态优先”如何落实到园林设计上

张乔松2009-04-30

“生态优先”已经成为一个时髦的用词,无论政府官员还是专业人士都经常把它挂在嘴边,“生态优先”更是成了我们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一个几乎不能缺席的“规划原则”、“设计原则”或“设计理念”。其实,真正理解什么是生态,什么是生态优先,并把它落实到我们的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和具体的项目设计上去的人,应该还是不多的。那么我们在认识方面,需克服哪些错误(模糊)概念?

1在认识方面,需克服哪些错误(模糊)概念? 1.1 “生态优先”VS“视觉优先”(景观设计)

(好看的就是好设计?不!)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要讲清楚这个问题,还是从我们的行业名称的争论谈起吧。中国的老一辈的园林大师和一帮年轻的(或中年的)“海归大师”(简称“海狮”)几年前的一场关于我们行业名称(“景观设计”还是“风景园林”)的大讨论、大辩论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说老实话,我不是做设计的,但对这个关于我们行业名称的大是大非的辩论还是比较关注。在刚开始我在浏览这些文章题目的时候,我对俞孔坚大师“舌战群儒”的勇气和坚持是充满敬意的。但是,当我把双方全部的辩论文章细读一遍以后,发现行业名称的问题绝不简单,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正名析义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我还有趣地发现:争论双方都认为,各自为之坚持的行业名称都不是最贴切的。比如说,俞孔坚认为最理想的还是叫“大地设计”(这一点估计更是难以被大家所接受),另一方则说,我们行业今天的发展已经跳出了传统园林的“围墙”,加上“风景”二字还是算是在“继承中发展”吧。而海狮们带来的“景观设计”这个“舶来品”尽管新颖,的确是“不服水土”、“不合时宜”!因为什么呢?“景观设计”四个字带有的强烈的“唯视觉”倾向,尽管俞孔坚大师在释义中加入了很多现代生态学名词为之解释或辩解,但从这四个字的字面上分析,“景观设计”这四个字很难把我们首先要完成的“生态优先”理念贯彻此中。“景观设计”也很难不被误解成为一个所谓的“唯美的”和“唯视觉效果”的设计。

而且,如果光是外行人误解也就罢了(当然,说“误解”无疑是一种委婉的说法)。我不幸地发现,在我们行业的实践当中,在随着我国经济的起飞而高速发展的城市绿化当中,以及在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看齐的所谓“崇洋迷外”的初级阶段的社会大背景底下,“景观设计”作为一个新的、时髦的舶来品,通过海狮(海归大师)们的“传道授业”(很多学校的专

业名称都改成“景观设计专业”,很多名校都被海狮们把持着),为多数的年轻学子所接受,更有像厦门园博会的八个西式的设计师花园以及各地相类似的大量西式设计的榜样力量“感召”下,使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出现了明显的和严重的不良后果。君不见,我们的城市绿地建设中,为了所谓“景观”,为了所谓“好看”,为了所谓“画境”,我们的大师们叫大树靠边站,退居二线,退作背景,理由就是“别让大树挡了我们的美丽景观”,就是种大树,也要方阵列队,好像非此不能表现其追逐时髦的创新和大气!非此就不能表现其与中国传统园林的彻底割裂的新潮(他们不知道这样过分人为的非自然配置与生态优先是背道而驰的,大树也无法长好而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人在这样的环境自然是要受伤害的。),大量的所谓西式现代景观设计的横七竖八的布局,色块、图案、模纹花坛、灌木、地被、草坪成为我们宝贵的城市绿地的主角,营造了大批的“晒死人的广场”、“晒死人的马路”、“晒死人的公园”。今年一月,我到“火炉城市”武汉去看一个新建的,耗资一个多亿的月湖公园,看着这个缺少乔木的到处是暴晒草地和木栈道(耗掉了1000多立方的木材)的公园,我问他们,夏天有人进来玩吗?回答说“白天没有”!耗资一个多亿纳税人的钱做的公园,纳税人竟然不领情,不愿进去,这算什么成功的设计?这些雷同的、乏味的、失败的、没有本地历史文化特色的西式设计被河南某园林网站的一个帖子称之为“审美疲劳”!从而引发热烈的讨论。可以说,这些“千园一面”的西式设计除了刚开始“西风东渐”时带给我们些许新鲜感以外,很快就令国人厌倦了。

(广州市桂花岗的一个街头绿地,我曾经在10年前说过一句话,“什么时候我们的美女晴天出门不用带伞,我们的城市绿化就成功了”。这句话可能说的过早或过于偏颇,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的今天,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