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鸿禨墓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瞿鸿禨墓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说到寺中的胜迹不得不说一下有个特殊的地方,院中有一墓,不过不是哪代高僧之墓,而是一个俗人的葬身之地,此人叫瞿鸿禨。

赶快打开你的记忆之门搜索一下,有结果吗?要是你记得他是什么人,你的近代史知识还真强,赞你一个。

楼主我第一次见此墓时,也没能把他和自己的所知所识联想到一起,汗一个。你要是和我一样,那给几个关键词助你回忆:“丁未政潮”、“保皇党”、“君主立宪”、“清流”,想起来了吗?想起来就直接跳过我写的这些啰哩啰嗦的文字,看图就行了。还真有不知道的,那就听我絮叨吧。

瞿鸿禨墓前简介

在当代人的记忆中,似乎瞿鸿禨的名声远不及康有为、梁启超,是因为他败得不够悲壮?还是“败者为寇”?抑或我们的教科书内容选择性太强?其实在20世纪初的中国政坛,他也是一个风云际会的人物。

瞿鸿禨是晚清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一度是慈禧暮年欲悔过自新、试图新政时的眼中大红人。而我眼前的瞿鸿禨墓颇为简陋,和康熙年间杭州人太常寺卿(正三品,官职要比瞿鸿禨小得多)龚隹育的墓要寒碜得多。但比也是杭州人,和瞿鸿禨同时任大学士的体仁阁大学士王文韶要幸运得多,王文韶当年的墓有翁仲、墓道,1957年前后被毁,早已荡然无存,现在只有二个土包。

扯远了,瞿鸿禨墓前有二块碑,好像一样大。不过一块字大,看得清,一块字小看不清。我当然先看字大的,不看还好,看了我是一头雾水,碑文首尾一看:“原任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瞿鸿禨碑文

朕闻旧勋......戊午五月

臣吴庆坻恭录”一下就把我雷倒了,有没有搞错啊?!“戊午”该是1918年,1911年辛亥革命,此时清庭都已经推翻七年了,那时还有“朕”吗?我再掐指一阵乱算,1917年年中,张勋带领辫子军入京,和康有为等保皇党一起,玩了几天的复辟,在举国讨伐声中,溥

仪再次宣告退位。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派鹿钟麟带兵入紫禁城,彻底把溥仪赶出宫,就这样溥仪的皇帝还没做到头,后来还混个伪满州国皇帝当当,直到1945年。这样一算,TNND,这块碑还是块“御碑”呢,不过写明“臣吴庆坻恭录”那就不是御笔亲书了,再说那时溥仪12岁,就是这篇文章是不是他写的都说不清。

不过我又想远了:退位的皇帝还是有事干的,比如和遗老遗少们商量点复辟的事,还有就是多出镜,提高影响力,不让别人忘了他。这不瞿鸿禨死了他就给人家谥个“文慎公”。不知道瞿鸿禨自己要不要这个“谥”,介绍牌子上写的可是“为封建王朝走向共和,立下了不朽功勋”啊,貌似瞿鸿禨是满清的仇家嘛。不过看来他家人是要了这个“谥”的,都已经把它刻到坟前的碑名上了。本来嘛,他就是“君主立宪”派,保皇党一个。翻来覆去想,还是这牌写得有问题。

瞿鸿禨墓

到底瞿鸿禨是不是共和功臣呢?不得其解,把二块碑都拍了照,回家慢慢研究,碑文、《清史稿 列传二百二十四》、59集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以及众多其它资料,好一番研究,终于对瞿鸿禨有了大致的了解。

瞿鸿禨(1850-1918) 清末大臣。字子玖,号止庵。善化(今属长沙)人,生于书香门弟、官宦之家。幼时其父督责甚严,同治五年17岁就进了府学。

同治九年(1870)瞿鸿禨21岁中举人,翌年中二甲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初年(1875),大考翰詹一等第二名,擢为侍讲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

至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升内阁学士,其间先后出任福建、广西乡试考官及河南、浙江、四川、江苏四省学政。中日甲午(1894)战争时,曾上四路进兵之策,未被采纳。瞿鸿禨50岁时混到了礼部右侍郎,这时,国难来了,他的官运到了。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他认为“拳乱不可纵”,主张进行镇压。八国联军进攻北京,随慈禧太后西逃。兵荒马乱之中,随行官员奇缺,因荣禄的推荐,由礼部右侍郎升授都察院左都御史。以后秉承慈禧太后意旨,屡献求和之策,深得赏识,赏黄马褂,

加太子太保,任工部尚书。

八国联军枪口之下,清庭含辱签下《辛丑条约》,其中一条要严惩支持义和团的174名清朝官员,以致军机大臣载漪、刚毅、启秀、赵舒翘四人因袒拳助乱的罪名同时被罢黜,枢府之中,只剩下荣禄和王文韶二人,急需补充。瞿鸿禨抓住机遇,有幸入枢任军机处行走。后又任军机大臣、政务大臣,其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在六部之上,任尚书。

光绪三十二年(1906)授协办大学士(尚书、协办大学士都是从一品,但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也叫中堂,相当于宰相,按其实际权力,相当于如今的副总理)。

瞿鸿禨入军机处后,与岑春煊结党(二人为是时所谓“清流”领袖),以奕劻、袁世凯(二人为“浊流”核心)为死敌,斗得你死我活,略过不述。1906年参与策划清政府预备立宪,特旨派议政官制大臣,未就。

瞿鸿禨书法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正当瞿鸿禨在政坛上大展身手时,一件与政治毫不相干的事,断送了他的政治生命,也终结了一次可能发生的中国的政体改革,此事件后人称为“丁未政潮”,大致经过如此:

缘起庆亲王奕劻的儿子载振贝勒路过天津,道员段芝贵购献歌妓杨翠喜,后奕劻寿宴,又从天津商会王竹林处措银十万两贿赂,投桃报李,段芝贵在数月内就由小小的道员(四品)升任黑龙江巡抚(二品)。如此贪脏枉法惹怒御史赵启霖上书慈禧太后,狠狠参了段芝贵一本。御史是干什么的?就是干“武死战,文死谏”这活的,专拿自己的命博个青史留名,不怕死,只怕不死。奏本一上,太后动了真怒,欲严惩一干人等,命钦差大臣载沣、孙家鼐接手此案,很快就将段芝贵干掉了,只是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奕劻,他们也不敢妄动。奕劻当然也没闲着,一边撒出大把银钱,到处收买证人,一边让儿子在袁世凯安排下悄悄地把那位名妓送回天津,嘱咐她如何应对盘查。果然再次复查的时候,段芝贵翻供,拒不承认有献美行贿的事情,而杨翠喜也只承认在天津自己侍奉过载振,但并没有到他府上当姨太太。段芝贵当初买杨翠喜的时候就留了手段,并非亲自购买,而是让天津巨商王益孙经手,王益孙此时也不认帐,说确是买过杨翠喜,但现在我家充当使女,并没有将她转手第三方。

两位钦差并不愿因此结怨庆、袁,三万两银票又适时到了办案人手中,装个糊涂把复奏

递了上去。瞿鸿禨一看,气得青筋暴跳,有手下献计,不妨火上浇油,干脆牺牲了赵启霖,激起公愤来个混水摸鱼。瞿鸿禨欣然采纳,次日即在军机会议上力主严惩御史赵启霖,斥其“参奏不实、污蔑权贵”。慈禧不明就里,已让突变案情搞得七窍生烟,见一向清正的瞿鸿禨居然也不替赵启霖说话,就重重地点了点头。其他人等眼见形势逆转,和赵启霖同为清流一党的瞿鸿禨都翻脸了,索性痛打落水狗。谁知此时跳出来替赵启霖说话竟是老奸巨猾的奕劻,力主从轻处罚,恳切哀求:赵御史虽然举奏不实,却对百官仍不失是个警告,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免,当从轻发落。慈禧见此情形,顺势罢了赵启霖御史一职,不再追究。至此瞿鸿禨先输一局。

果然赵启霖的免职更激起御史们对载振的参劾,载振不得不辞去各项差使:御前大臣、农工商部尚书及其所兼各职。瞿鸿禨扳回一局。

其间有个不能证实的插曲:御史蒋式惺比赵启霖更猛,直接上书弹劾庆亲王奕劻收受贿赂,言词激愤,朝野震惊。慈禧太后迫于百官压力,派钦差清查奕劻。奕劻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恰时道员吴某来访,秘献一计:把家产折合后以他人名义存入汇丰银行,以求躲过大劫。奕劻从计,清查的结果是查出个罕见的清官。蒋式惺所奏不实,奕劻自然又在慈禧面前求情,蒋式惺被罢去了官职,不予深究,结局和赵启霖一模一样。蒋御史含恨离职,众人十里长亭自发把酒相送,顿成清官楷模,一大批御史成了他的粉丝。话分二头,按下不表,那边奕劻得胜还家,却愕然发现六十万白花花的银子已经被人取走,暗自叫苦,不敢声张,吃了个哑巴亏。蒋式惺和吴道员设局,骗得巨款,可谓黑吃黑,丢了官职,但名利双收,算是一段野史。

瞿鸿禨书法

奕劻自然不甘罢休,设计报复,袁世凯几次在慈禧面前告发岑春煊和流亡海外的保皇党康有为、梁启超等勾结,意图不轨,其时太后对岑春煊恩眷正隆,不信谗言。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离间计”不成,就换一招“无中生有”。其时照相术早已传入中国,重复曝光的相片合成技术出世不久,袁世凯觅得周正龙的祖师爷——高人蔡乃煌,PS了一张康有为和岑春煊的合影给慈禧看,慈禧太后只知照相机所摄的物事最为真实,不知还有造假之术,顿时凤颜大怒,把岑春煊赶出京城,由邮传部尚书调为两广总督,二个多月后干脆把他开缺了。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