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 升学季家长应该怎么做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 升学季家长应该怎么做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 升学季家长应该怎么做?

核心提示

家里的小不点要上小学了!这时作为家长的你会有着怎样的心情?既为孩子即将迈入新的学习阶段而高兴,又为孩子是否能尽快适应小学生活而紧张?幼升小该注意些什么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南宁市教育局关工委副主任杨春成,他表示,家有幼升小的家长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快乐学习

每天问学习 反而让孩子厌学

对刚上小学的孩子来说,千万不要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很有负担的事。有一位母亲,孩子上小学后,每天都问孩子:“妈妈对你好不好?”孩子答:“好。”母亲又问:“那你要不要感恩?”“要”。母亲继而又道:“那你要不要用好好学习来回报?”

这时的孩子早已头低低的不敢再出声。“懂得感情是孩子学习的动力,这一点没错,但这位母亲却用错了方法。”南宁市教育局关工委副主任杨春成说道。每天这样对待孩子,最后终会造成孩子的厌学。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杨春成表示,学习兴趣概括为3个方面:求知欲、好奇心和质疑能力。家长很容易犯的一个失误是,自认为自己在外工作劳累了一天,回到家面对孩子天马行空的问题往往会觉得烦厌。事实上,家长的这种态度很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注意力

别经常打断 孩子做事

上小学后,可能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没法认真听讲,在家也不好好做作业。杨春成表示,其实孩子的注意力培养从很小就开始了,这也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有关。比如孩子在认真做一件事时,家长老是按自己的时间标准去要求孩子。“在孩子做事时,如果家长老打扰他,孩子就不容易养成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杨春成强调,到了小学一年级,建议家长不要把孩子全托给一些午托或晚托机构,因为此时正是强化孩子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候,由家长在家陪着督促孩子,会比把孩子丢给午托机构好得多。

另外,定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即要让孩子除了对学习集中注意力,还要坐得住。杨春成表示,定力培养可以通过培养孩子兴趣的方式来实现,如果发现孩子好动,则可以通过培养其练书法、绘画、下棋等偏静的兴趣来培养定力;相反,如果发现孩子好静,则可以通过培养其打球、武术等运动类兴趣来促使孩子性格更阳光,尽量让孩子养成可动可静的性格。

理解力

多陪孩子阅读是王道

不少小学生家长发现,一个班的学生,在读一、二年级时大家的成绩都差不多,但到了三年级,却成了分水岭,成绩上的差距开始形成。杨春成表示,这就是和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关,也和理解力有关。小学一、二年级的学习内容较浅,因此大家的成绩相差不大;但到了三年级以上,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这时理解能力好的学生,学习成绩便更容易突出。

如何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呢?“理解力不是靠训练,是靠积累,需要从生活中进行训练。”杨春成表示,理解力高低决定于语言渠道的丰富程度,即应该培养孩子接受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便是培养孩子理解力的重要渠道。

杨春成认为,动画书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鼓励小孩翻看,但是不要只看动画书,家长应引导孩子,动画书、文学书、科学类书等,各种读物都涉猎,才能拓宽孩子的视野,在日积月累中提升孩子的理解力,继而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

核心提示

暑假即将结束,不少家有“准初中生”的父母心存疑问:我的孩子到底能不能适应初中的学习和生活呢?在剩下的假期里,我可以怎样引导孩子做好准备呢?带着家长的种种疑问,记者与广西大学附属中学的黄媛老师展开了对话。黄媛老师认为,家长要提高自己的参与感,和孩子一起顺利度过“小升初”的适应期。

心理调节

引导孩子 与人相处

即将升入初中的孩子正脱离儿童期走入青春期,此时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发生巨大变化。黄媛老师分析,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容易出现的问题集中在人际交往上。

告别了相处6年的小学同学,进入新环境的孩子要面对新的人际关系。而此时的他们已不像小学时天真烂漫,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迅速融入班级。刚踏入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开始形

成自己的交友意识,一些孩子往往会拿新的同学和小学的同学做比较,很难在新的集体中找到归属感,内心便容易觉得寂寞。久而久之,这种寂寞感会让孩子无法安心学习,从而影响成绩。

黄媛老师举了两个例子。有一名刚上初一的女生,因为不适应新的环境,每节心理健康课后都会找到黄媛老师哭诉,这种低迷的情绪一直持续了一个学期,也影响了她平时的学习成绩。后来经过老师和家长对其做工作,这名同学才顺利度过了心理适应期。

课程差别

初中生有升学压力

黄媛老师用12个字总结了初中课程与小学课程的差别:难度大、课程多、压力大、任务重。由于小学的课程偏向素质教育,难度小,课程容量小,孩子们基本上是在无压力的状态下获取知识,可以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到了初中,他们将面临的是3年后中考的选拔,是实实在在的升学压力。

不少家长会认为,自己的小孩在小学期间学习优秀,到了初中成绩一定也会很好。事实上,由于课程量和学习难度的变化,一些刚升入初中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会出现波动,黄媛老师说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同样,一些在小学期间学习不太突出的孩子,也有可能很快适应初中的教学,成为一匹黑马。

老师建议

可找学长交流学习

对于如何让孩子尽早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黄媛老师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找一位学校里有经验的哥哥或姐姐与孩子交流。黄媛老师说,这个方法很奏效,家长应该留心为孩子制造交流的机会。她曾经帮一位学习状态不理想的初一女孩介绍了一个成绩优秀的学姐,结果两个人惺惺相惜成为了好友。女孩段考时,学姐送她一根棒棒糖鼓励,最终她取得了好成绩;作为回报,女孩在学姐中考前给她写了一封信,帮助她克服了考前的紧张情绪,学姐最终考上了理想的重点高中。

其次,亲自指导比让孩子上补习班更有效。要知道,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今“准初中生”的家长多为70后,其中的大多数都有较高的学历,足够在学习上给予孩子们指导。即使遇到不能解答的问题,家长也可以与孩子一起探讨,或者上网寻求答案。除了解答问题,家长还可以引导和监督孩子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对于小学期间成绩优秀的孩子,家长应该在其进入初中后转变心态,不宜想当然地认为优秀的成绩可以永远保持,而应该在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发挥孩子应有的潜能。

孩子适应初中环境,家长要做什么?

为了让孩子在心理上适应初中的新环境,家长可以做哪些准备呢?黄媛老师给出了以下建议:

1

跟孩子一起认识新学校。家长可以通过登录初中的官网,和孩子一起了解初中的历史和概况。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提前带孩子到校园里走走,熟悉校园环境,提前为孩子制造归属感。

2

提前适应初中的作息时间。初中的作息时间与小学有差别,建议家长先了解初中的时间安排。比如上学、放学的时间,以及有没有晚自习等等,提前1周调节孩子的生物钟,避免孩子由于不适应生活而影响心情。

3

鼓励孩子交新朋友。家长要告诉孩子,友谊是不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消逝的,因此不必过于留恋小学的好友,鼓励他们在初中交到更多的好朋友。刚进初中的第一节课,班主任一般会安排自我介绍环节,所以家长还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准备自我介绍,让孩子给同学们留下好印象。

核心提示

在本报会议室里,小丽(化名)的头低低的,面对母亲的怨言,她噘着嘴显得有些委屈。眼看高一准备开学了,因担心小丽带着这样的情绪上高中难以适应,小丽的母亲给本报记者打来求助电话。近日,本报记者特别邀请广西心理卫生协会教育咨询中心的心理专家黎银燕,与小丽母女进行了一次心理咨询。

母女咨询

没有买电动车 孩子暑假不开心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